..续本文上一页止于至善”,修习禅定确是不可或缺的学科﹔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这个道理。佛于菩提树下苦行六年,不避风霜饥寒,而一无疾病,终至成道,盖即因其深修禅定心力坚强之故。
“经行”为佛教体育运动之一种,佛教教育制度,每于饭食之后,必需散步经行。散步经行与修习禅定皆立为每日必修之体育课,前者为强其心体的方法﹔后者为强其身体的巧便。这种经行的体育运动,比诸田径赛运动的径赛,一者为静的运动,一者则为动的运动﹔前者静中有动,后者动中有静。而且经行运动于每饭之后行之,既不荒废时间,又不妨诸学业。观今日的体育运动,凡偏重好乐于运动者,大都需要荒弃其学业的多半时间,锻炼不成,尚武未然﹗“一动不如一静”,强身需要强心,惟有佛教中的体育是尚了。
释迦牟尼佛本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经验极丰富的大教育家,在佛所说的教法----一大藏经中,可以说都是关于教育的,皆是当时佛教化他的弟子及其印度各国民众的教法。以上所举,不过是大海水中的一滴﹔而我们果能建立成这样的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民众受到这样佛教的教育,从事学习训练养护佛教的智育德育体育,未尝不是我国民众教育的一条新生之路﹗
二、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
生活为人生所必需,在人生生活中所必需的,上面所说的民众教育,就是一种﹔生活的范围很广,凡衣食言语及一切动作,固皆为人之生活的构成要素,而思想习惯信仰等,亦复是人之生活中的主要动力。因此,生活大体可分为精神的生活、作业的生活与资生的生活的三种。
观夫我国的民众生活,关于精神方面,自来以“天命”的思想为其精神生活中心,凡事都以“天意”来安慰生活。关于作业方面,我国民众虽有百工而为之生活,然自古以来皆是“以农立国”的,故于民众生活,仍以农作业为中心。关于资生方面,则亦素依重“天命”的思想,所以富者纵或不仁,而贫者却能安贫,因此人之资生生活虽有贫富的悬殊,但都能以“天生成”三字而恬然过活。可是到了现在有点不同了﹗现前我国的民众生活﹕言精神生活,已不能以“天命”而使其得到安慰,父命早已归天了。言作业生活,“以农立国”的农业已告破产,百工亦凋落难兴。言资生生活,除去极少数的富裕之户,在都市中过著尖锐化的西洋式的生活外,大多数的贫苦小民啼饥号寒,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欲求一饱半温已皆不可得了﹗于是为生活而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声,在现在也就充满了这个人间的虚空﹗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现今资生生活的写照。
现在,我们想来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其目的就在为欲解决我国当前的民众生活问题。
一、精神的生活。普通所谓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国民众有一个民族的精神,我国向以儒家的智仁勇三者为代表民众的精神。“智”在佛教中曰“智慧”,“仁”在佛教中曰“慈悲”,“勇”在佛教中曰“大无畏”。智慧,就是前面所说的教育。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这种慈悲的精神是很普遍的,凡于一切都以慈心悲心去摄受,较之儒家的“仁者爱人”的精神要广周得多了。大无畏有四种无畏﹔所谓无畏者,就是化他的心无有所怯,没有恐怖。从这三种的精神而可以产生一种正信的思想,有了正信的思想主持著精神的生活,就不致去迷信外道邪教,去依托天命,去走头无路而无归宿了。
二、作业的生活。我国土地广大,自来“以农立国”,实为至当﹔就今日的时潮而论,工商业固为现代最需要的生产业,而我国的农业亦更宜加意振兴,以解决最急切的民生问题。佛教的作业生活,有“正业”“正命”二种﹕正业正命亦为八正道中的二种正道﹔正业就是要作正当的事业,不作不正当的邪业。正命,就是不去经营各种不如法不合理的事业而为活命的生活﹔不如法不合理的事业,那种事业就是邪业,以那种邪事业而为生活,就是邪命生活﹔受佛教教育的民众是不许去作的。邪命生活在佛教中说有五种为不正当的﹕一为诈现异相,就是在社会上专以诈现奇突之相(如倡伶等)而营生活的。二为自说功能,就是以专称自己本领(如变魔术戏法等)而谋生活的。三为占相吉凶,就是以占卜而说人的吉凶(如占卦相命测字等)而求生活的。四为高声现势,就是以大言威势(好倚势流氓等)而为生活的。五为以利动人,就是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如说客媒佣等)而为生活的。除这五种外,余如屠宰捕渔等业,凡足以障蔽清净三业的,都不能为生活而去造作。习惯在生活当中,虽占有很大的势力,但并不是不可以改造的。
三、资生的生活。资生生活最重要的,当然是一、衣,二、食,三、住。现在的人在一生之中全部的精神与作业,差不多都是为这衣食住的生活所劳碌。其实人之生应为做人而生活,并不是单为生活而生活的,这在佛教的生活中是看得空彻一点、淡泊一点。但资生生活又不可少,不过不必过事贪求罢了。人的欲望本是贪求无已的,假使一味为贪著资生生活的满足,而不于正当作业的生活上努力以求贡献于社会和求精神生活的解脱,则人生生活已全为一私利的奴隶了。普通的人于资生生活,富于资产者﹕衣服必求其华饰,饮食必求其味美,居住必求其大厦洋房﹔而贫者的竹篱茅舍,一缕之衣,糟糠之饭,倒也甘心。虽然如此,而习俗奢侈,时尚所好,每人的一切消费恒较衣食住超过数十百倍,国民何得不穷﹖佛教的资生生活﹕衣不好华饰而求粗朴,食不贪味美而求洁净,居住为供养佛故而求庄严﹔其教徒一人的生活费用,极为节少。我国民众的资生生活,倘能依佛教化,布衣蔬食及戒绝一切奢侈嗜好过清淡的佛教化生活,从事工作正当的生产建设事业,亦绝不致一个人的衣食住的问题总无法解决吧﹖
资生的生活,应该要少欲知足,佛曾说过﹕“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无常不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这是佛教贫富论的少欲知足的方法﹕惟其少欲知足,才能“贫而无谄”。佛教虽把精神的生活与作业的生活看重于资生的生活,但也没有轻忽资生的生活。因为人的作业生活有勤有怠,所以就有贫与富的分别,佛教为打破那种贫与富的阶级,就主张教人行布施的一法,以布施而成就人群互助的功德。
总而言之,佛教的民众生活,在精神的生活方面,是要民众由一种正信的思想和信仰,使精神生活得到“轻安”。在作业生活的方面,是要民众皆精勤工作一种正业正命的正当事业,使作业生活“无懈无怠”。在资生生活的方面,是要民众少欲知足,布衣蔬食,安贫乐道,使资生的生活“不放逸”。由此三种生活以安定民众的心身,而建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的基础。
三、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
以上所说民众教育民众生活二事,尚非社会生活的全体﹔全体的社会生活乃是政治。政治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构造与活动,也就是一个国家与别一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民众是散漫的,所以要有政治的组织,有了政治的组织,民众才能各尽其力各取所需而共成一整个社会生活的全体。就普通一般而言,一国的政治为统治一国民众的工具﹔在佛教中的意思,政治就是民众和谐合聚的一条轨道。在佛教中虽没有显明纯然的政治主张,可是因为人事亦处处讲到有关政治组织的方法﹔比如在佛教本身一个僧团的组织,把它放大开来,就是政治的组织,乃至可为国际的组织。盖以佛教的观念,视此一人世间为一法界,固无所谓分为种族国家社会政治乃至教育生活的,所谓法界众生平等平等,“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因为人与人中间的关系,必须要有一种政治组织----行政法律的组织,才能大家相安于无事,由一种组织而成为国家的政治,这种政治并不是谁个人或少数人的统治工具,这纯是民众的一种维持和谐合聚的秩序和规律。这是就佛教无人无我的大同思想而言者。
佛教僧团的组织法,其法律----戒条虽由五戒而至二百五十条戒,其组织原则,只有六则﹕
一、身和同住。以同一国族的民众,在其国内均有居住的自由。所谓“身和”者,就是民众大家都要有和谐合聚的民族精神。如今我国民众全没有了民族的精神,“兄弟阋墙”,同室都要操戈﹔“身和同住”,都不能做到,要望一国的政治上轨道,那太难了﹗
二、口和无诤。这是言论的自由,但需要根据民族和谐合聚的精神。所谓“无诤”,不是见到国家坏处不讲话不诤论,是要依据法理和为和谐合聚的原则而诤,不要为自私自利而诤。如今我国民众所诤者,没有大公至理,都是为的私利和私见。
三、意和同事。政治是代表一个民族精神的,所以政事也要集合民众大众的意志。所谓“意和同事”者,就是一切政事要取决于国民大会的会议。如果不是这样,而民众的意志就不能一致,和谐合聚的精神也就会失去。如今我国政事多不能集取多数民众的意志,实为一大缺点﹗
四、戒和同修。戒是戒律,普通即谓之法律。所谓“同修”,就是无论何人均有修持遵守由国民大会所定立的一切法律。(如宪法等)政治的行政运用能良善与否,当以看法律的效用如何﹖如法律尽施之于多数的民众身上,而少数为民众服务执政的人,不但不受法律,而且以法律做欺压民众的工具,使一国的全体民众不能受同一法律的权利和保障,则根本已失去法律的效用﹔而民众中一切不和谐合聚的现象,一定有要无数的不好事件发生。如今我国的政治腐败不上轨道的第一个大原因,就是国家没有法治的精神,不能够实行“戒和同修”。
五、见和同解。从事政治执政的民众,如其见解不能依共同道路去行,或妄生知见,或主见太深,或邪见不正,就会和其他的意见相左,因此是非人我,人我是非,辄见丛生,无有宁日了。如今我国的政局,支离割裂,连和谐合聚的影子都被黑暗遮蔽不见了,就是因为大家没同一的见解而自信的缘故。
六、利和同均。佛教主张戒贪(贪财),又主张布施,对于财利是看得很空的。人世间的一切恶事,可以说无论大小没有一件事不是为的财利的关系,俗说的“人为财死”,描述人们执迷于财利者最当。财利虽然不可贪著,但民众资生的生活,总要使它得以解决﹔而且一个国家的福利都要使民众享受均等,所谓“平均地权”,就是“利和同均”的一项。如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二项说的﹕“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民众也只要能足衣足食就行了,就安宁了。凡是国家所有的利益,都为全国民众所共享受,共享共荣,国家那有不兴的道理﹖我国国家现在亟需改良政治﹔政治改良,国家才有进步,政治改良,民众才得安居乐业。但是政治之道虽多,就我国二十年来内部自相战乱的因果而观,要真能“扫除国内之障蔽”,“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治”,这种希望,已杳茫难期﹔盖欲“开化全国之人心”,非有一种真实不虚大公无私的政治不可,这,似乎佛教中的“六和”主义,颇为适当。
佛教虽无政治主张,而佛在当时所说的教法,完全也是随顺人事而说的﹔如果把这些佛说的法应用到政治方面,就是很清明很真善的政策﹔如应用到建国方面,就是很完美很圆满的建国方略了。不过一向佛教徒是不问政治的,我国因蒙藏的关系,政治与佛教只有一种接近的因缘﹔而佛教中关于人间国土建设的许多善巧的方法,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改良政治的方面。可是到了现前,国家的本体已是百孔千疮,实有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的需要了。
我国政府现前正在从事“立宪”,“立宪政治不仅在国民常识之丰富,并需要政治道德之发达﹔盖道德乃立身之本,知识仅为一种工具,故国民仅有政治知识,而无相当之政治道德,则尚不能期以政治之完成并其基础之确立”。(教育大辞书)上面所举的六和,亦即是政治知识,亦即是政治道德,亦即是政治的基础﹗
三、流通分
上面所说的是一点很平实的意思,在佛教的教海中,那仅是一点滴,不过举出了几个“法数”----名词来约略加了几句新的解释,当然还没有能穷尽其佛法的万一。
佛法有二种﹕一、世间法,二、出世间法。世间法,是随顺世间应机而说的,那都是有关于人事的,就是人间佛教。出世间法,也并不是离开世间的,是由人间佛教-----也称人乘佛教----而进至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一种拣别的说法。人间佛教亦世间的亦出世间的,亦非世间的亦非出世间的﹔比如上面所说的建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的三大基础,能将佛法实现运用于教育生活及国家政治中,则出世法亦即成世间法,非出世间的﹔世间法亦已成出世间法,非世间的。
在现前新思潮最逢勃而易于转变的今日,全人间都在静待著新时代的变动﹔我国民众处于内忧外患的国难之中,无论在教育方面生活方面政治方面,皆正期冀有一种新的改造,新的建设,化苦恼而为和乐,这是我国民众所急切共同要求的。因此,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也算是要求国家的一种新的改造,一种新的建设﹗
最后,我愿更发愿言﹕
我们愿我国的民众,人人皆信佛教﹗人人皆是菩萨﹗
我们愿我国的国家,国事皆依佛教建立,国土皆成极乐庄严﹗
我们愿全人间的人人皆信佛教,皆是菩萨﹗
我们愿全人间的所有国土,皆依佛教建成一个华藏世界﹗
一九三三、一二、二五,于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编译室
《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大醒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