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目的,持续扩大影响力,将自己定位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佛教的发扬者 [10]。
虽然印顺的著作在早期曾深深影响了圣严法师,圣严法师也始终强调缘起性空之法印的重要性,但是圣严却主要是从法界圆觉思想来阐释缘起性空原理的精义。这是因为:圣严法师在基本判教上,虽未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而主张“从整体思想而言,我不属于任何宗派和学派……用他们自己的思想来介绍他们的思想……承认各系各派的各种佛教思想,而不会受到他们之间彼此各异各执一是的影响”[11],此中,圣严一面采取包容的态度,并主张“用他们自己的思想来介绍他们的思想”的思想发展史的客观研究法;二方面,圣严法师对中国佛教予以高度推崇,认可中国本位佛教的佛法一体化的圆融主张并致其崇敬之情 [12],他也认定他自己所传播的中国禅法是包摄缘起性空原理于其内的如来藏思想 [13]。从这两点看来,圣严采取了融通态度,而且可以说他还是较倾向太虚判教的法界圆觉思想,继承了蕅益智旭与太虚大师的融通诸宗的传统。一方面,圣严法师在教理上可说是以太虚大师判教中之法界圆觉思想为宗旨而带著融通的色彩,也更著重现代学术的思想史的客观研究与分析的方法;二方面,在实践上,圣严法师则融会禅法实践与所谓的原始佛教的性空缘起之思想二者,而著重于人间佛教于现代社会中之实践。
比较起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两人,圣严法师明显底采取融通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的佛教本体诠释进路与印顺法师的缘起分析的批判进路的观点,他不仅是在佛学的阐释或禅法的教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也证明了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的两种判教和人间佛教思想的进路之“整合”的可能性。只是,这一整合从太虚、星云、圣严的思想进路看来,是顺理成章之事,因为强调法界圆觉的中国佛教所发展出来的判教理论本来就将原始佛教(藏教)的缘起性空法印包摄于其中,主张由缘起的深义而发挥圆融的特义,不论是古典的天台华严、或是现代的太虚大师之佛学诠释皆是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印顺的思想进路并不必然认可此一“整合”,因为印顺佛学是渊源于阿含经和中观论,进而以这样所理解的缘起性空原理来判摄印度的大小乘佛法与中国的各派思想,本来就包含了批判与抉择淘汰。由本文的他处的说明可以见出,印顺虽然对于中国佛教过于圆融的特色有其微词,但是他的判教理论还是认可了如来藏说“可以是”性空学原理的佛教思想史进程中的进一步的显发,因此可以说印顺对此一“整合”还是抱著开放的态度。只是,近年来印顺的某些成名弟子激烈地批判如来藏说及中国佛教的法界圆觉的圆融的思想取向,从而采取了彻底决裂的态度,令人感到不无遗憾。这里的理论纷争,不能不说是肇因于太虚和印顺两人之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所依据的判教理论的下列差异,而笔者自己的研究如同这里所说的,认为这些差异是“虽异而能通”。
我们仍要注意太虚和印顺两人之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所依据的判教理论的根本差异,略为剖析如下:太虚判大乘佛教为下列三宗 (1) 法性空慧宗、(2) 法相唯识宗、(3) 法界圆觉宗 [14],而印顺则判大乘佛教三系为 (1) 性空唯名论、(2) 虚妄唯识论、(3) 真常唯心论。太虚所判的大乘佛教,是将法性和法相都包摄在法界之中,又认为只有圆觉智能圆满觉知法界一切法,法性法相是法界圆觉的两个向度,所以法界圆觉宗为三系中最高的佛法,这并不是说法性空慧宗和法相唯识宗并不能成就究竟解脱的智慧,而是说法性空慧宗和法相唯识宗都在汇入于法界圆觉宗之后才成就其圆满,因为法性空慧之究极体现就是法界圆觉,而法相唯识之转识成智的究极体现也是法界圆觉,天台、华严、禅、净、密都属法界圆觉宗。这是站在大乘佛教发展史的观点来看,认为后来的天台佛学等理论才恰当地解决了佛教理论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印顺的判摄三系,将唯识论说为“虚妄唯识论”,又强调如来藏说是融合唯识学而成,将如来藏说去存有学化,这些则是带有批判的意识,一切皆以缘起性空的性空学原理来加以抉择,所以印顺的判摄三系是以性空唯名论为宗主,承认在佛教思想史的发展而言,为了处理不同的思想问题,后来衍生了虚妄唯识论和真常唯心论,虽然如此,后二者却须以最早的性空唯名论的缘起性空原理来加以抉择,所以印顺提倡所谓的回归印度佛教的本原的佛学研究,这和太虚的推崇汉传佛教的法界圆觉思想的顺思想史而探索其往前发展之方向的做法比起来,是有著相当大的差异的。
1.3 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在人间佛教发展史当中的系统定位
复次,本文须论述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在人间佛教发展史当中的系统定位。就星云所受的太虚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而言,东初于1934年任焦山佛学院教务长(镇江)之时,星云即此时的焦山佛学院学僧,东初在这里启发了星云的人间佛教的思想 [15],尤其是1946年太虚大师委请焦山佛学院主办“中国佛教会务人员训练班”,(此时太虚大师58岁,星云法师20岁),太虚大师在此作了闭幕演讲,根据《星云法师七十年谱》所引的星云法师写于1956年的〈大师仍然活著〉的纪念文,这个太虚大师圆寂前一年的演说对星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星云说:
记得十年前,对日抗战胜利刚不久,中国佛教会在焦山办过一次会务人员训练班,大师曾莅临训话,我们拜见大师后,对国家及佛教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十年前,我离开焦山佛学院,在宜兴白塔山下一个国民学校里服务,那里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大师在上海创办的《觉群周刊》以及《海潮音》,我每期必读。大师一言一行,总是指导我们向复兴佛教的路途迈进,大师,成了我们青年精神上的支持者 [16]。
此后星云广泛地研习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甚至于1949年以后星云曾在台中主编了太虚大师创办的前述的《觉群周刊》,所以自从1934年起,星云自觉地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自任,此为殆无疑义之史实。[17] 1934年至今,星云法师推动人间佛教的多元实践,已垂66年,取得了广泛的成就。
由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星云在1946年在焦山佛学院受到太虚大师与东初和尚的人间佛教的思想的启发之后,即以人间佛教的推行者自居,并已将之做为他早期在台湾传法的活动的精神标的。星云的弘扬人间佛教在人间佛教发展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倡导“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阐发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思想。根据前述太虚和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是虽异而能通,星云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印顺及其宗徒的缘起分析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思想也是虽异而能通。只是,我们仍要注意前述太虚和印顺两人之间的人间佛教的差异在研究未来的台湾的人间佛教运动的不同进路仍有其特别值得注意之处。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印顺法师自承并无佛法修行证悟方面的深入体验 [18],他反对急于求证,提倡慈悲入世的实践,而颇有主智的倾向。印顺对于台湾佛教的影响主要是透过他的佛教义学诠释体系,而在佛教的社会实践上则影响了证严的慈济功德会及其他的颇能与台湾的社会脉动结合的佛教的社会实践团体,这些团体都深烙著印顺佛学的反对急于求证、提倡慈悲入世的实践、富主智倾向的性格。但是,我们从圣严和星云的人间佛教的实践可以看出,以法界圆觉为人间佛教在教理上主旨,并不一定会落入急于求证的陷阱,并不会和慈悲入世的实践与对理智的尊重是矛盾冲突的。
1.4 纲要:从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考察论述人间佛教的两种进路之纲要
以上我从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考察,论述了人间佛教的不同取向与星云法师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此中的特殊地位,简述如下:
(1) 人间佛教思想的两种进路:太虚和印顺两师徒以不同的佛教义学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的人间佛教思想,我的研究指出,二者的佛教义学和人间佛教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是异而能通。
(2) 人间佛教思想的第一种进路,法界圆觉的进路,太虚、东初、星云、圣严:太虚圆寂于1949年,但是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曾于1946年直接影响了星云,在这个意义下,星云可以和印顺都同样算成是太虚之后的人间佛教的第二代的提倡者。另一方面,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也在台湾透过东初法师而持续地影响了圣严法师,比较起印顺的提倡跨过中国佛教而直接回到印度佛教,圣严法师也较为重视太虚法师所重视的中国佛教传统的发扬。在尊重中国佛教传统与提倡中国式的禅修这两点特点之上,星云和圣严有其共通性。
(3) 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色:虽然星云并不是以义学为标榜的佛教理论家,而主要是一个佛教实践者,但是他极力发挥建立在法界融合基础之上的佛光学,在实践并于相关的理论方面对人间佛教加以发扬,主要在下列两点:a. 进一步倡导“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阐发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思想;b. 从事人间佛教的多元实践。
(4) 人间佛教思想的第二种进路,缘起分析的进路,印顺、证严等人:印顺自承并无佛法修行证悟方面的深入体验,他反对急于求证,提倡慈悲入世的实践,而颇有主智的倾向 [19]。因此,印顺主要是透过他的佛教义学诠释体系而影响台湾佛教,在佛教的社会实践上,印顺则影响了证严的慈济功德会及其他的颇能与台湾的社会脉动结合的佛教的社会实践团体。
虽然星云倡导“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阐发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思想,但是因为星云并不是以义学为标榜的佛教理论家,而主要是一个佛教实践者,所以大…
《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