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上说,若比较起印顺在这方面的建设,可以说星云在义学上并未能对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思想有太深的突破。然而,作为一位杰出的佛教实践者,星云从事人间佛教的多元实践,从而突破了人间佛教在当代创造的瓶颈,在相当大的程度内,实现了人间佛教的某些理想。尤其是成立于1991年2月3日的中华佛光协会以“提倡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并于其后成立了国际佛光会将之推向全世界,以“佛光学”在广阔的领域实现了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的宗风 [20],开拓以人乘通大乘的菩萨正道以人乘通大乘的菩萨正道的人间佛教的新生命,发扬了人间佛教在当代多元实践上的慧命。
2. 论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两个特色
星云素具融和的性格,以法界融和作为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在佛教的当代多元实践中,提倡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人间佛教,显示了和太虚法师在人间佛教思想上的连续性。以法界融和作为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并提倡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人间佛教,这两点可以视为星云继承于太虚之处,特别体现于国际佛光会的创会宗旨的第三点:“三恪守佛法仪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学,圆满人格”[21] 以及“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的佛光山宗风。
对于人间佛教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及“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思想特色,星云法师在讨论其佛光学之时,分别指出:
(1) 关于人间佛教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的思想特色:星云法师就此强调“法界融和是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22],又阐述说“人格的圆满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会员应当融和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佛法],以三学六度为修行的圭臬。培养胸怀法界,发挥国际性格人格的圆满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会员应当融和五乘佛法,以三学六度为修行的圭臬。培养胸怀法界,发挥国际性格”[23],又总结道“法界融和为佛光人思想的基础,以人间欢喜为佛光人修持的法门”。[24] 星云法师在太虚大师的五乘佛法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五乘融和”;也在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的思想宗旨上,进一步阐发“法界圆融”。
(2) 关于人间佛教的“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思想特色:星云法师就此指出“佛教,道道地地的人间佛教。……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说明了佛法除了人间以外,别无菩提可求。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说明学佛“要从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25],阐释了“从人乘通往菩萨正道”的“人成即佛成”的人间佛教的要义。
星云法师所主张的“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上承太虚太师的相关论述,也是出于中国大乘佛教的深层的思想脉动。我在下文论述:星云法师所主张的人间佛教的“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思想脉动所在的思想底盘,此一思想底盘在佛教诠释学的诠释之下,如何得以呈现其脉动的基本的三个环节,并探讨当代意义脉络中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思想底盘,如何呈显本体诠释学与缘起分析的两种可以互补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归结。在此一反思之下,我们得以更深刻底理解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刻意义之所在及其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在这里,我们先简单回答下列两个相关的问题:(1) 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来归纳星云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理由根据,(2) 这两个思想特色在当代的挑战及意义。
首先,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的确可以归纳星云的人间佛教思想,并标举出他对人间佛教的洞见。正如同下文所指出的,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法界圆觉为其本体诠释之基础,因为“融合”就是法界圆觉的表现及其特色,所以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也当归结于星云法师所标榜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星云法师标出“融和”正表示了他对太虚思想的保握的正确与更趋近于实用和实践。又,“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是太虚所标举的人间佛教的思想特色,这表现了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对于佛教觉性智慧的受容之外,也显示了将一般意义之人文主义提升至佛教的本体诠释之思想高度,而有别于西藏密教的神秘主义传统和南传佛教的反本体诠释的传统,这不仅足以将中国佛教挺立为当代鼎足为三的并世而立的佛教传统,也显示了这一中国佛教传统的自我肯定的理由根据。
其次,“融和”在本体诠释学之中,是一种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和嘉达玛的诠释学所说的存有意义与在世的此有的意义理解的融合 [26],在佛教诠释学当中,是有情众生藉著在世界当中的行动而实现佛性之了悟的融合体验。因此,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融和”就是劣义的折中与混同。而应该说是,“融和”是法界等流的基本表现,“融和”是法界圆觉之觉悟者的根本倾向。又,“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显示了将一般意义之人文主义提升至佛教的本体诠释之思想高度,是以法界圆觉为标的,而以觉悟的主体的开放的能动性为起点,并不会陷入于“人类中心主义”而有的和超越界隔绝的思想危机。
以上我们简单回答了 (1) 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萨正道”来归纳星云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理由根据。(2) 这两个思想特色在当代的挑战及意义的两个问题。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不能在此做太多的论述,而只能点到为止底说明自己的见解。
3. 前瞻: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反省与未来发展的前瞻
对于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必须对于其思想基础作出反省,并在当代的实践环境中提出前瞻性的见解,我仅提出浅见如下:
1.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深深符合汉传佛教的人文特色与大乘佛教发展的深层脉动,对于此一情况之理论基础必须进一步予以解明,尤其必须与西方的人文传统对比统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脉络当中,予以解明。藉此确立汉传佛教(中国佛教)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三系鼎足而立的地位。
2. 必须在理论诠释上化解人间佛教的两种进路的可能分裂,并就其整合之道及其相关困难加以阐明,使缘起分析的进路与法界圆觉的进路可以由互相理解,进而互补合作,以确保汉传佛教内部的整体力量。
3. 在社会的实践上,必须与当代社会的脉动结合,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开创大乘佛教的人间净土的新纪元,而屏除为人所诟病的当前人间佛教的俗化、别度、唯心的相关批判 [27];知识份子的批判是社会的良知与防腐剂,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应当抱著「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的开扩心胸,深密结合社会上的秉具知识良知的广大知识份子群,一起奋进于社会之改良。如果坐失良机,不唯将失去实践人间佛教的良机,也将引起社会的进步力量对于佛教的隔阂与抗拒。
4. 在文化沟通的人间佛教的实践上,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应当积极从事宗教对话与跨文化沟通。一方面,应当将人间佛教及其植根的大乘佛教思想广泛而深入地介绍到国际上,必须加强国际佛学界与宗教学界之学术合作;另一方面,必须基于宗教沟通和互相尊重的立场,参与宗教多元论的哲学的建构与宗教对话,并由汉传佛教(中国佛教)的立场,来共同参与世界伦理的建构和推行,并藉由宗教合作来推动世界和平。[28]
以上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理论层次的问题,我在此文中提出佛教诠释学来回应。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是实践的问题,我除了在其他文章加以回应之外,我也在本文的后面的讨论中,提出我的关于人间佛教的实践纲领的见解。
第二节 论佛教诠释学对于诠释学与佛学研究之意义
1. 大乘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
本文从事大乘佛教之本体诠释学之纲要性说明,研究中国哲学史中的大乘佛教所蕴含的丰富的本体诠释学意涵,附带及于其根源之印度之大乘佛教本体诠释学原初模型及其中国转化。
我的《佛教诠释学》一书指出,佛教诠释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已表现于下述的三个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课题:
(1) 佛性存有论:三种佛性之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亦即,一而三。
(2) 宗教知识论:不纵不横,亦即,三法圆融不纵不横。
(3) 解脱论、实践论和信仰论:一念三千,性修不二。
首先,“即一即三,即三即一”:天台佛学将龙树的二谛说改为三谛说,对宗教的“究极实在”提出不同于印度佛学的理解方式,此中,成为三法的“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模式,三法是无量的,特举出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等十种三法,都具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基本结构。三法各具有它的德用,而又有其有机的连结,智顗将三法的这个德用称为三轨,即,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可见得三法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存有结构的思想模式,因此可以说“即一即三,即三即一”是天台佛教存有论的思想结构。
复次,“不纵不横”:天台智顗提出三法圆融不纵不横之说,一念心不纵不横,“不纵不横”之“不……不”强调了否定性的空无化,亦即,天台佛性论中的三法圆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为天台佛学的否定辩证法。不纵不横,而为三法动转之圆,所以说为“圆教”。
最后,“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佛学的终极关怀在于解脱实践和庄严佛土之价值实践,天台佛学就此进一步提出“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一念心开决如来藏理,一念心圆具三千世界。三法轨既为“三一”和“不纵不横”,上方之真性轨为超越界,下方之观照轨和资成轨则为内在界,上下之间与超越和内在之间需不断地进行上下回向,才能上而体现佛道,下而庄严佛土,归宿为天台佛学的实…
《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