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诠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诠釋(賴賢宗)▪P3

  ..續本文上一頁致上說,若比較起印順在這方面的建設,可以說星雲在義學上並未能對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思想有太深的突破。然而,作爲一位傑出的佛教實踐者,星雲從事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從而突破了人間佛教在當代創造的瓶頸,在相當大的程度內,實現了人間佛教的某些理想。尤其是成立于1991年2月3日的中華佛光協會以“提倡人生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爲宗旨,並于其後成立了國際佛光會將之推向全世界,以“佛光學”在廣闊的領域實現了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的宗風 [20],開拓以人乘通大乘的菩薩正道以人乘通大乘的菩薩正道的人間佛教的新生命,發揚了人間佛教在當代多元實踐上的慧命。

  2. 論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兩個特色

  星雲素具融和的性格,以法界融和作爲佛光學基本的內涵精神,在佛教的當代多元實踐中,提倡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人間佛教,顯示了和太虛法師在人間佛教思想上的連續性。以法界融和作爲佛光學基本的內涵精神,並提倡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人間佛教,這兩點可以視爲星雲繼承于太虛之處,特別體現于國際佛光會的創會宗旨的第叁點:“叁恪守佛法儀製,融和五乘佛法,修持叁學,圓滿人格”[21] 以及“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的佛光山宗風。

  對于人間佛教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及“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思想特色,星雲法師在討論其佛光學之時,分別指出:

  (1) 關于人間佛教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的思想特色:星雲法師就此強調“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基本的內涵精神”[22],又闡述說“人格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會員應當融和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佛法],以叁學六度爲修行的圭臬。培養胸懷法界,發揮國際性格人格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會員應當融和五乘佛法,以叁學六度爲修行的圭臬。培養胸懷法界,發揮國際性格”[23],又總結道“法界融和爲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爲佛光人修持的法門”。[24] 星雲法師在太虛大師的五乘佛法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五乘融和”;也在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的思想宗旨上,進一步闡發“法界圓融”。

  (2) 關于人間佛教的“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思想特色:星雲法師就此指出“佛教,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這說明了佛法除了人間以外,別無菩提可求。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25],闡釋了“從人乘通往菩薩正道”的“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的要義。

  星雲法師所主張的“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上承太虛太師的相關論述,也是出于中國大乘佛教的深層的思想脈動。我在下文論述:星雲法師所主張的人間佛教的“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思想脈動所在的思想底盤,此一思想底盤在佛教诠釋學的诠釋之下,如何得以呈現其脈動的基本的叁個環節,並探討當代意義脈絡中的人間佛教思想的思想底盤,如何呈顯本體诠釋學與緣起分析的兩種可以互補的人間佛教的思想歸結。在此一反思之下,我們得以更深刻底理解人間佛教思想的深刻意義之所在及其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在這裏,我們先簡單回答下列兩個相關的問題:(1) 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來歸納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理由根據,(2) 這兩個思想特色在當代的挑戰及意義。

  首先,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的確可以歸納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並標舉出他對人間佛教的洞見。正如同下文所指出的,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以法界圓覺爲其本體诠釋之基礎,因爲“融合”就是法界圓覺的表現及其特色,所以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也當歸結于星雲法師所標榜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星雲法師標出“融和”正表示了他對太虛思想的保握的正確與更趨近于實用和實踐。又,“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是太虛所標舉的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色,這表現了中國人文主義傳統對于佛教覺性智慧的受容之外,也顯示了將一般意義之人文主義提升至佛教的本體诠釋之思想高度,而有別于西藏密教的神秘主義傳統和南傳佛教的反本體诠釋的傳統,這不僅足以將中國佛教挺立爲當代鼎足爲叁的並世而立的佛教傳統,也顯示了這一中國佛教傳統的自我肯定的理由根據。

  其次,“融和”在本體诠釋學之中,是一種西方哲學家海德格和嘉達瑪的诠釋學所說的存有意義與在世的此有的意義理解的融合 [26],在佛教诠釋學當中,是有情衆生藉著在世界當中的行動而實現佛性之了悟的融合體驗。因此,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融和”就是劣義的折中與混同。而應該說是,“融和”是法界等流的基本表現,“融和”是法界圓覺之覺悟者的根本傾向。又,“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顯示了將一般意義之人文主義提升至佛教的本體诠釋之思想高度,是以法界圓覺爲標的,而以覺悟的主體的開放的能動性爲起點,並不會陷入于“人類中心主義”而有的和超越界隔絕的思想危機。

  以上我們簡單回答了 (1) 以“融和”和“以人乘通大乘菩薩正道”來歸納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理由根據。(2) 這兩個思想特色在當代的挑戰及意義的兩個問題。因爲篇幅的關系,我不能在此做太多的論述,而只能點到爲止底說明自己的見解。

  3. 前瞻: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反省與未來發展的前瞻

  對于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必須對于其思想基礎作出反省,並在當代的實踐環境中提出前瞻性的見解,我僅提出淺見如下:

  1. 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深深符合漢傳佛教的人文特色與大乘佛教發展的深層脈動,對于此一情況之理論基礎必須進一步予以解明,尤其必須與西方的人文傳統對比統觀,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脈絡當中,予以解明。藉此確立漢傳佛教(中國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叁系鼎足而立的地位。

  2. 必須在理論诠釋上化解人間佛教的兩種進路的可能分裂,並就其整合之道及其相關困難加以闡明,使緣起分析的進路與法界圓覺的進路可以由互相理解,進而互補合作,以確保漢傳佛教內部的整體力量。

  3. 在社會的實踐上,必須與當代社會的脈動結合,廣泛而深入地進行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開創大乘佛教的人間淨土的新紀元,而屏除爲人所诟病的當前人間佛教的俗化、別度、唯心的相關批判 [27];知識份子的批判是社會的良知與防腐劑,人間佛教的實踐者應當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開擴心胸,深密結合社會上的秉具知識良知的廣大知識份子群,一起奮進于社會之改良。如果坐失良機,不唯將失去實踐人間佛教的良機,也將引起社會的進步力量對于佛教的隔閡與抗拒。

  4. 在文化溝通的人間佛教的實踐上,人間佛教的實踐者應當積極從事宗教對話與跨文化溝通。一方面,應當將人間佛教及其植根的大乘佛教思想廣泛而深入地介紹到國際上,必須加強國際佛學界與宗教學界之學術合作;另一方面,必須基于宗教溝通和互相尊重的立場,參與宗教多元論的哲學的建構與宗教對話,並由漢傳佛教(中國佛教)的立場,來共同參與世界倫理的建構和推行,並藉由宗教合作來推動世界和平。[28]

  以上的第一點和第二點是理論層次的問題,我在此文中提出佛教诠釋學來回應。至于第二點和第叁點則是實踐的問題,我除了在其他文章加以回應之外,我也在本文的後面的討論中,提出我的關于人間佛教的實踐綱領的見解。

  第二節 論佛教诠釋學對于诠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1. 大乘佛教之本體诠釋學的基本論題

  本文從事大乘佛教之本體诠釋學之綱要性說明,研究中國哲學史中的大乘佛教所蘊含的豐富的本體诠釋學意涵,附帶及于其根源之印度之大乘佛教本體诠釋學原初模型及其中國轉化。

  我的《佛教诠釋學》一書指出,佛教诠釋學的基本思想結構已表現于下述的叁個天臺佛學的本體诠釋學的基本課題:

  (1) 佛性存有論:叁種佛性之即一即叁,即叁即一,亦即,一而叁。

  (2) 宗教知識論:不縱不橫,亦即,叁法圓融不縱不橫。

  (3) 解脫論、實踐論和信仰論:一念叁千,性修不二。

  首先,“即一即叁,即叁即一”:天臺佛學將龍樹的二谛說改爲叁谛說,對宗教的“究極實在”提出不同于印度佛學的理解方式,此中,成爲叁法的“即一即叁,即叁即一”的模式,叁法是無量的,特舉出叁道、叁識、叁佛性、叁般若、叁菩提、叁大乘、叁身、叁涅槃、叁寶、叁德等十種叁法,都具有“即一即叁,即叁即一”的基本結構。叁法各具有它的德用,而又有其有機的連結,智顗將叁法的這個德用稱爲叁軌,即,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可見得叁法是對于普遍存在的存有結構的思想模式,因此可以說“即一即叁,即叁即一”是天臺佛教存有論的思想結構。

  複次,“不縱不橫”:天臺智顗提出叁法圓融不縱不橫之說,一念心不縱不橫,“不縱不橫”之“不……不”強調了否定性的空無化,亦即,天臺佛性論中的叁法圓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爲天臺佛學的否定辯證法。不縱不橫,而爲叁法動轉之圓,所以說爲“圓教”。

  最後,“一念叁千”和“性修不二的淨土信仰論”:佛學的終極關懷在于解脫實踐和莊嚴佛土之價值實踐,天臺佛學就此進一步提出“一念叁千”和“性修不二的淨土信仰論”,一念心開決如來藏理,一念心圓具叁千世界。叁法軌既爲“叁一”和“不縱不橫”,上方之真性軌爲超越界,下方之觀照軌和資成軌則爲內在界,上下之間與超越和內在之間需不斷地進行上下回向,才能上而體現佛道,下而莊嚴佛土,歸宿爲天臺佛學的實…

《佛教诠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诠釋(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