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诠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诠釋(賴賢宗)▪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建設人間淨土”爲目的,持續擴大影響力,將自己定位爲太虛和印順的人間佛教的發揚者 [10]。

  雖然印順的著作在早期曾深深影響了聖嚴法師,聖嚴法師也始終強調緣起性空之法印的重要性,但是聖嚴卻主要是從法界圓覺思想來闡釋緣起性空原理的精義。這是因爲:聖嚴法師在基本判教上,雖未提出自己獨特的理論,而主張“從整體思想而言,我不屬于任何宗派和學派……用他們自己的思想來介紹他們的思想……承認各系各派的各種佛教思想,而不會受到他們之間彼此各異各執一是的影響”[11],此中,聖嚴一面采取包容的態度,並主張“用他們自己的思想來介紹他們的思想”的思想發展史的客觀研究法;二方面,聖嚴法師對中國佛教予以高度推崇,認可中國本位佛教的佛法一體化的圓融主張並致其崇敬之情 [12],他也認定他自己所傳播的中國禅法是包攝緣起性空原理于其內的如來藏思想 [13]。從這兩點看來,聖嚴采取了融通態度,而且可以說他還是較傾向太虛判教的法界圓覺思想,繼承了蕅益智旭與太虛大師的融通諸宗的傳統。一方面,聖嚴法師在教理上可說是以太虛大師判教中之法界圓覺思想爲宗旨而帶著融通的色彩,也更著重現代學術的思想史的客觀研究與分析的方法;二方面,在實踐上,聖嚴法師則融會禅法實踐與所謂的原始佛教的性空緣起之思想二者,而著重于人間佛教于現代社會中之實踐。

  比較起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兩人,聖嚴法師明顯底采取融通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的佛教本體诠釋進路與印順法師的緣起分析的批判進路的觀點,他不僅是在佛學的闡釋或禅法的教學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也證明了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的兩種判教和人間佛教思想的進路之“整合”的可能性。只是,這一整合從太虛、星雲、聖嚴的思想進路看來,是順理成章之事,因爲強調法界圓覺的中國佛教所發展出來的判教理論本來就將原始佛教(藏教)的緣起性空法印包攝于其中,主張由緣起的深義而發揮圓融的特義,不論是古典的天臺華嚴、或是現代的太虛大師之佛學诠釋皆是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印順的思想進路並不必然認可此一“整合”,因爲印順佛學是淵源于阿含經和中觀論,進而以這樣所理解的緣起性空原理來判攝印度的大小乘佛法與中國的各派思想,本來就包含了批判與抉擇淘汰。由本文的他處的說明可以見出,印順雖然對于中國佛教過于圓融的特色有其微詞,但是他的判教理論還是認可了如來藏說“可以是”性空學原理的佛教思想史進程中的進一步的顯發,因此可以說印順對此一“整合”還是抱著開放的態度。只是,近年來印順的某些成名弟子激烈地批判如來藏說及中國佛教的法界圓覺的圓融的思想取向,從而采取了徹底決裂的態度,令人感到不無遺憾。這裏的理論紛爭,不能不說是肇因于太虛和印順兩人之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所依據的判教理論的下列差異,而筆者自己的研究如同這裏所說的,認爲這些差異是“雖異而能通”。

  我們仍要注意太虛和印順兩人之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所依據的判教理論的根本差異,略爲剖析如下:太虛判大乘佛教爲下列叁宗 (1) 法性空慧宗、(2) 法相唯識宗、(3) 法界圓覺宗 [14],而印順則判大乘佛教叁系爲 (1) 性空唯名論、(2) 虛妄唯識論、(3) 真常唯心論。太虛所判的大乘佛教,是將法性和法相都包攝在法界之中,又認爲只有圓覺智能圓滿覺知法界一切法,法性法相是法界圓覺的兩個向度,所以法界圓覺宗爲叁系中最高的佛法,這並不是說法性空慧宗和法相唯識宗並不能成就究竟解脫的智慧,而是說法性空慧宗和法相唯識宗都在彙入于法界圓覺宗之後才成就其圓滿,因爲法性空慧之究極體現就是法界圓覺,而法相唯識之轉識成智的究極體現也是法界圓覺,天臺、華嚴、禅、淨、密都屬法界圓覺宗。這是站在大乘佛教發展史的觀點來看,認爲後來的天臺佛學等理論才恰當地解決了佛教理論的普遍問題。另一方面,印順的判攝叁系,將唯識論說爲“虛妄唯識論”,又強調如來藏說是融合唯識學而成,將如來藏說去存有學化,這些則是帶有批判的意識,一切皆以緣起性空的性空學原理來加以抉擇,所以印順的判攝叁系是以性空唯名論爲宗主,承認在佛教思想史的發展而言,爲了處理不同的思想問題,後來衍生了虛妄唯識論和真常唯心論,雖然如此,後二者卻須以最早的性空唯名論的緣起性空原理來加以抉擇,所以印順提倡所謂的回歸印度佛教的本原的佛學研究,這和太虛的推崇漢傳佛教的法界圓覺思想的順思想史而探索其往前發展之方向的做法比起來,是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的。

  1.3 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史當中的系統定位

  複次,本文須論述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史當中的系統定位。就星雲所受的太虛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而言,東初于1934年任焦山佛學院教務長(鎮江)之時,星雲即此時的焦山佛學院學僧,東初在這裏啓發了星雲的人間佛教的思想 [15],尤其是1946年太虛大師委請焦山佛學院主辦“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此時太虛大師58歲,星雲法師20歲),太虛大師在此作了閉幕演講,根據《星雲法師七十年譜》所引的星雲法師寫于1956年的〈大師仍然活著〉的紀念文,這個太虛大師圓寂前一年的演說對星雲産生了莫大的影響,星雲說:

  記得十年前,對日抗戰勝利剛不久,中國佛教會在焦山辦過一次會務人員訓練班,大師曾莅臨訓話,我們拜見大師後,對國家及佛教的前途,充滿了希望與信心。十年前,我離開焦山佛學院,在宜興白塔山下一個國民學校裏服務,那裏青山綠水,景色宜人。大師在上海創辦的《覺群周刊》以及《海潮音》,我每期必讀。大師一言一行,總是指導我們向複興佛教的路途邁進,大師,成了我們青年精神上的支持者 [16]。

  此後星雲廣泛地研習了人間佛教的思想,甚至于1949年以後星雲曾在臺中主編了太虛大師創辦的前述的《覺群周刊》,所以自從1934年起,星雲自覺地以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自任,此爲殆無疑義之史實。[17] 1934年至今,星雲法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已垂66年,取得了廣泛的成就。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看出,星雲在1946年在焦山佛學院受到太虛大師與東初和尚的人間佛教的思想的啓發之後,即以人間佛教的推行者自居,並已將之做爲他早期在臺灣傳法的活動的精神標的。星雲的弘揚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史的意義在于:進一步倡導“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闡發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思想。根據前述太虛和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是雖異而能通,星雲的“法界融和、五乘融和”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印順及其宗徒的緣起分析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思想也是雖異而能通。只是,我們仍要注意前述太虛和印順兩人之間的人間佛教的差異在研究未來的臺灣的人間佛教運動的不同進路仍有其特別值得注意之處。在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印順法師自承並無佛法修行證悟方面的深入體驗 [18],他反對急于求證,提倡慈悲入世的實踐,而頗有主智的傾向。印順對于臺灣佛教的影響主要是透過他的佛教義學诠釋體系,而在佛教的社會實踐上則影響了證嚴的慈濟功德會及其他的頗能與臺灣的社會脈動結合的佛教的社會實踐團體,這些團體都深烙著印順佛學的反對急于求證、提倡慈悲入世的實踐、富主智傾向的性格。但是,我們從聖嚴和星雲的人間佛教的實踐可以看出,以法界圓覺爲人間佛教在教理上主旨,並不一定會落入急于求證的陷阱,並不會和慈悲入世的實踐與對理智的尊重是矛盾沖突的。

  1.4 綱要:從現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的考察論述人間佛教的兩種進路之綱要

  以上我從現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的考察,論述了人間佛教的不同取向與星雲法師對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繼承與發揚在此中的特殊地位,簡述如下:

  (1) 人間佛教思想的兩種進路:太虛和印順兩師徒以不同的佛教義學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的人間佛教思想,我的研究指出,二者的佛教義學和人間佛教思想雖然有所不同,但卻是異而能通。

  (2) 人間佛教思想的第一種進路,法界圓覺的進路,太虛、東初、星雲、聖嚴:太虛圓寂于1949年,但是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曾于1946年直接影響了星雲,在這個意義下,星雲可以和印順都同樣算成是太虛之後的人間佛教的第二代的提倡者。另一方面,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也在臺灣透過東初法師而持續地影響了聖嚴法師,比較起印順的提倡跨過中國佛教而直接回到印度佛教,聖嚴法師也較爲重視太虛法師所重視的中國佛教傳統的發揚。在尊重中國佛教傳統與提倡中國式的禅修這兩點特點之上,星雲和聖嚴有其共通性。

  (3) 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色:雖然星雲並不是以義學爲標榜的佛教理論家,而主要是一個佛教實踐者,但是他極力發揮建立在法界融合基礎之上的佛光學,在實踐並于相關的理論方面對人間佛教加以發揚,主要在下列兩點:a. 進一步倡導“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闡發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思想;b. 從事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

  (4) 人間佛教思想的第二種進路,緣起分析的進路,印順、證嚴等人:印順自承並無佛法修行證悟方面的深入體驗,他反對急于求證,提倡慈悲入世的實踐,而頗有主智的傾向 [19]。因此,印順主要是透過他的佛教義學诠釋體系而影響臺灣佛教,在佛教的社會實踐上,印順則影響了證嚴的慈濟功德會及其他的頗能與臺灣的社會脈動結合的佛教的社會實踐團體。

  雖然星雲倡導“法界融和、五乘融和”藉此以闡發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思想,但是因爲星雲並不是以義學爲標榜的佛教理論家,而主要是一個佛教實踐者,所以大…

《佛教诠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诠釋(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