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melzung),参见H. Gadamer,Wahrheit und Methode(《真理与方法》),1990(第六版),Tuebingen,页311以下、页379以下及页398。
[27] 如杨惠南、江灿腾近年来对于台湾佛教思想的这些批判,可视为对于人间佛教的爱深责切的批评与鼓励,参考江灿腾《台湾当代佛教: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台北,1997。
[28] 参见赖贤宗,〈佛教诠释学与世界伦理:以禅宗见性体验的佛教诠释学为例〉,发表于东吴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全球伦理学术研讨会”(2000.5.20-21),并于2000年11月号《哲学与文化》刊出。
[29] 吴汝钧,〈坛经的思想特质坛经的思想特质:无〉第二节“从不取不舍与自性到无”,收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1991),此处参见页31。
[30] 吴汝钧,〈坛经的思想特质坛经的思想特质:无〉第二节“从不取不舍与自性到无”,收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1991),此处参见页29。
[31] 《坛经》,般若第二;引文见大正藏48,页350下。法海集记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见大正藏48,页340上。
[32] 参见赖贤宗,〈曹洞五位与天台三谛〉,东吴大学哲学学报,2000年4月。
[33] 1967年开创佛光山于台湾高雄,国际佛光总会于1992年5月16日在美国洛杉矶宣布成立,至1993年11月已有69个国家地区的总、协会,国际佛光会的宗旨中,强调“落实人间,慈悲济世”,“修学三学,圆满人格”、“重视群我”的人间佛教的精神《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U.S.A.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出版,1993),页13〈国际佛光会成立宣言〉。
[34] 参见江灿腾〈论印顺法师与太虚大师对“人间佛教”诠释各异的原因〉一文,放于江著《现代中国思想论集》(新文丰出版社),这里的讨论见江书页121-172,尤其是130、139、152-153。
[35] 同江灿腾《现代中国思想论集》,页138-139。印顺对大乘三系的判摄之初步成熟于1942年出版的《印度之佛教》。印顺法师对其大乘三系判摄之阐释可见收于《无诤之辩》(《妙云集》)下列各文:(1)〈空有之问〉,此文系答王恩洋〈读印度佛书感〉,(2)〈敬答“议《印度佛教史》”——敬答太虚大师〉,〈大乘三系的商榷〉(1954年作),(3)〈读“大乘三系概观”以后〉(1955年作),(4) 尤其是收于《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一文第七节“瑜伽师的唯心论”,表达了印顺法师对“如来藏与唯识的交涉”此一论题是有问题意识的。
又,印顺晚年定论中对“大乘三系判摄”的说法,除了《印度佛教思想史》之外,下列两书也很重要:
(1)《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正闻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尤其是〈从印度佛教思想论台贤判教〉、《印度佛教演变的历程》两节。
(2)《游心法海六十年》,尤其是〈修学的历程〉一节,重新简述了他对大乘三系判摄之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他与太虚大师关于此问题的论辩过程。
至于太虚的大乘三系判摄,可见他的〈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收于《太虚文集》,文殊出版社,亦见太虚全集第一册)。
又,太虚对印顺三系教判的批评,见〈议《印度之佛教》〉、〈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全书,第25册)。
[36] 主要的争论点在于何谓“释尊特见”,太虚以为乃包括“《法华》所谓之佛知见”,而印顺则以为乃仅就“所见一分之缘起无我”言。复次,前者以为大乘别有(在阿含经之外)法源,而后者则强调对大乘佛教思想史的研究须以阿含经(根本佛教)的缘起无我特见为本,而为在不同时代的契理契机的开展。参见〈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全书》,第25册)第二节,及《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页16。
[37]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1999。
[38] 《空性与现代性》在讨论日本京都学派、批判佛教与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的佛学诠释的理论脉络之中,涉及了佛教诠释学的建构与中国佛教发展的当代脉动的基本问题。
[39] 另见赖贤宗〈中国佛教诠释学〉一文,此文为笔者的佛教诠释学的论纲之初稿,收于《本体与诠释》一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41] 参见韦伯《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页109、127、141。
[42] 参见海德格,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by Lovitt, 1977,New York),对Plato所造成的西方形上学之批评,见The Meaning of the Cave一文,收于Great Thinkers on Plato ,edited and selected by Barry Gross,页278-285(Capricorn books edition. 1969)。
[43] 关于太虚在“人间佛教”创制实践上的未足够发展,见其〈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我的佛教改进运动失败史〉。太虚有关于“人间佛教”的论述多,但却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而没有学术水平上够严谨和完整的论著。在此,需注意的是:放于全集47册的〈人生佛教〉一篇,本来是一本书的份量,但却未暇完成,此点早经江灿腾居士指出(同注3书,页113,注53所述)。至于〈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天乘与人间两般文化〉诸文(收于全集47册),却只是纲领性的著作。太虚颇为意欲与西方社会学界、哲学界对话的诸作:〈自由史观〉(全集47)、〈真现实论宗依论〉、〈真现实论宗体论〉、〈真现实论宗用论〉,代表著大师晚年的成熟思想,此中颇见大师的慧见卓异,但却受限于当时中国一般社会学的理论水平,而不能真正进入到当代社会的论述领域。至于印顺对“人间佛教”的贡献,由于他将自己定位在“学问”僧(《游心法海六十年》正闻出版社,页1),所以他的贡献也就比较集中于这一方面。印顺法师在宗教社会学、在宗教与现代化之关系所做的反思上,也遭遇著和太虚大师一样的困难,因此可说是有慧见而在学术的具体建树上是还不够的,而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方面的作品也未完成,“这只是全部的序论”,见《游心法海六十年》页19。关于太虚在“人间佛教”创制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较可期待的是星云,尤其是星云结合佛教出家与四众弟子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
[44] 星野元丰《宗教的本质》页207(法藏馆,1978年2月,四版)。
[45] 参照Althusser,《For Marx》,(Verso Edition,1979)。L. Althusser,Reading Capital,页182-193。P.Ricoeur,Lecture on 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1986,Columbia Uni.,页111。陈忠信,〈新儒家民主开出论的检讨〉运用了Althusser的“表现的总体性”和“结构性的总体性”理论批判了牟宗三的“新儒家民主开出说”,本文的相关论述参照了此一说法,陈文收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一九八八冬季号,尤其是页122–123的讨论。
[46] 印顺,《空之探究》,页256(正闻出版社,1990年5版),以及《游心法海六十年》页38。
[47]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页18。
[48] 见印顺〈谈入世与佛学〉,收于妙云集《无诤之辩》,引文见书页224。
[49] 参见赖贤宗,〈佛教诠释学与全球伦理〉,台北,《哲学与文化》2000年11月号。
《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思想的哲学诠释(赖贤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