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年累月,三餐不饱”[注6],“多次在死亡的边缘游走”[注7],在日寇的枪口刀光下担惊受怕,深受少年亡父之痛,饱阅苍生罹难之苦,铸成了坚忍达观的性格,激发了救世济民的悲愿。十二岁出家后,受戒、参学、打七、作务,在传统丛林的大熔炉里历经十年淬炼,“接受善知识炎热严威的考验,也尝到寒冬冰雪般的严峻教化”[注8],养成了传统的衲子本色,既继承了宗门丛林的优良传统,又深切认识到传统佛教积弱不振的诸般弊病。在有“佛教之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国文基础,初露擅长写作的头角,与同学创办《怒涛》月刊,主编《徐报》副刊《霞光》,投稿江苏地方报纸,以文字弘法。这期间,他接受了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腔青春热血,发下了振兴佛教的宏愿,“爱教热忱、护教勇气在心中翻腾,每次自问:兴教度众,舍我其谁?一股沛然之气涌上胸怀。”[注9]其家师志开上人之重视经营,创办学校、农场、染织厂等实业的作风,对他也有很大影响。
太虚大师是当时青年衲子心目中的导师,星云非出太虚门下,只见过太虚两次面,听过一次开示,但他读过很多太虚著述,对太虚大师由衷敬仰,引为楷模,实际上是太虚大师未竟志业的忠实继承者。星云大师多次谈到对太虚大师的景仰和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认同,如在纪念太虚大师八秩诞辰会议上的讲话《浩浩乎,巍巍乎!》中说:
大师是我向所敬仰而崇拜的长老,大师的人格与德业,慈心与悲愿,一向是我所倾慕而愿意效法的。[注10]
后来回忆往事时,他说:
我从小出家时,就一直希望能有一位领导者能让我追随效法,当时太虚大师有感于中国佛教的积弊甚深,所以极力推动教制、教理、教产改革,他的悲心愿力,他的深厚学养,他的热忱为教,他的勇于承担……在在都成为许多青年僧伽心目中最景仰的对象,虽然我只有亲聆教诲一、二次,但心常向往之,甚至经常想到:如果有一天能为他效命,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注11]
太虚大师对佛教提出的兴学理念:“教产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成为我最早心仪的复兴佛教之不二法门。[注12]
一九四六年七月,太虚大师在镇江主持“中国佛教会第一届会务人员训练班”,星云得知消息,毅然放弃出家以来好不容易获准的第一次探亲机会,争取参加。他在《往事百语》中回忆说:“大师在会中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
星云认准“人间佛教”为“复兴佛法的根本”,为之奋斗不已。一九四七年,太虚大师圆寂的噩耗传来,年轻的星云“如遭晴天霹雳,镇日失魂落魄,顿感前途一片茫然,犹如日月无光,大地一片漆黑,不知何去何从。”[注13]刚踏出佛学院大门的星云,眼见佛教地位的低落、社会的种种危难,耳闻众生痛苦的呼喊,怀著满腔改革振兴佛教的热忱,投入太虚所倡导的人间佛教之实践。他先担任了宜兴地方国民小学校长,辛勤培植祖国的花朵。鉴于太虚大师的三佛革命因无自己的地盘而功败垂成的教训,他与同学智勇等欣然接受南京华藏寺,作为改革佛教的基地,制定生活规约,整顿道风,结果惨遭失败。一九四九年,他组织僧伽救护队,率队开赴台湾。
到达台湾后,目睹当地佛教比大陆更形低落,民间信仰神佛不分,低俗迷信,星云“更觉得唯有太虚大师的那句“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才足以振衰起弊。挽救颓势。”[注14]《往事百语·错误不能一直下去》一文中,他回忆年青时的心路历程说:
历经大时代的变迁,在一番身心洗练之后,我逐渐厘清佛教未来的方向,立志效法六祖惠能大师和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破除积弊已久的观念及措施。
从读佛学院时期便接受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洗礼的星云,一走上弘法之路,虽然仅二十岁左右,而已是一个具有相当成熟的人间佛教理念和人间佛教的实行经验、宣传技巧的骁勇法将了。与亲出太虚大师门下的印顺长老相比,星云大师虽不以严谨的佛教学术研究见长,却在人间佛教思想和愿力、性格等方面更近太虚大师:都具有弘扬人间佛教于全球以拯救人类的宽广襟怀和国际眼光;都具有改革故弊、百折不回的勇气、锐气;都是立足于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从针治传统佛教的弊病出发提倡人间佛教;都具有通观全体佛教、洞察时代走向的远大眼光及融和诸乘诸宗的圆融精神。从思想和业行看,星云大师与太虚大师一脉相承,可谓真得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之心印者。当然,两位大师在人间佛教思想和个人性格上也不尽相同。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虽然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论为基点,但适应时代而有诸多发展,更加现代化、生活化,并且以饱含感情、多带诗意的现代语言予以表述。如果说,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只完成了理论建构的骨架,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则已是血肉丰满。至于人间佛教的实行,由时地因缘和个人性格才干的差别,星云大师显然比太虚大师更富创意,更善经营,更为成功,在他所创建的佛光山、国际佛光会范围内,真正实现了太虚大师所发起而未能成功的教制、教产、教理三大革命。正如两位大师的法号所寓意:“星云”虽与“太虚”一样无涯无际,而较“太虚”更具实在的内容与璀灿的光彩。
二、深符佛意的人间佛教
从太虚、印顺到星云大师,及大陆提倡人间佛教的赵朴初等大德,都一致标明:人间佛教并非新创作,并非仅为适应时机的方便,而是佛陀教法的原旨,是历代祖师所宗奉。溯源、宗本于佛言祖语,以阐扬人间佛教,建立根源性的依据,是大德们一致的做法。
星云虽然景仰尊崇太虚大师,直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但他一再说明:“人间佛教不是太虚大师的创说,而是佛陀的本怀。”[注15]人间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所传的教法就是人间佛教,所有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间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间佛教。”[注16]佛陀的所有教法,一切的佛法,都是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并非标新立异,亦非新立宗派,而是纠正过去衰落期的中国佛教、民俗佛教偏离佛陀教旨的倾向,拭去历史堆积在佛陀教法上的灰尘,回归佛陀时代,令佛陀的教法重现光明,使佛陀人间佛教的宗旨再度重光。佛光山之取名,大概即蕴含此意。
的确,从星云大师所弘扬、所身体力行的人间佛教内容看,几乎每一语皆可找到其佛典依据,每一事都表现出佛陀教法本有的精神,是道道地地的原本佛教,而非离开佛陀教法的新宗异说。古人有言:若“依文解义”,则为“三世佛怨”,若“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用这个原则来衡量星云大师解说的人间佛教,我们完全可以断言,星云大师虽非死板地依文解义,却处处未曾离经一字。且看他所举人间佛教基本思想的纲目: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四、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注17]
以上六条,无一不是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经论中反复宣说的重要内容。人间佛教的内涵,又以“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佛光四句偈)总摄之,偈中所举四无量心、惭愧、报恩、大愿、忍等,皆大小乘佛典中常说的修持法门。所谓人间佛教的提倡,只不过是重新强调,号召佛弟子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人众中去积极实践佛陀所示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法。
长期以来,许多信众只知仰求佛菩萨的保佑,把佛教当作保险公司,只知寺庙佛像、木鱼钟磬、诵经念佛为佛法,热中于经忏斋焰,而忘记了佛陀教法的主要精神,忽略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的修持,与社会脱节,从而引起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以至疏远、诋谤,导致佛教的衰落。欲图复兴,只有通过广大佛弟子力行佛道,以实际行动在民众面前展示佛陀人间佛教的本来面目,使佛教回归佛陀,重振生机。星云大师在多处宣讲的人间佛教的其他内容,诸如自利利他、忠孝、爱国、谦让、知礼、容忍、忏悔、俭朴、勤劳、公正无私、常乐知足、赞叹随喜、三轮体空、人间净土等,也无不本之经教。星云大师确信:“佛陀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注18]
星云大师深入三藏,对佛教经典、戒律仪制、历史掌故相当熟悉,说法讲演,经常引经据典。他十分重视人间佛教的经证,尤其重视被学术界判为原始佛典的《阿含经》,特别是佛陀开示如何过好人间生活亲切周到,而长期被中国佛教界忽略的《善生经》、《玉耶女经》、《孛经》等。在他编著的《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中,特列“人间佛教的经证”一课,选录佛言祖语之精华近百条,“为人间佛教的依据聊作指标,并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确切的证明。”其内容分为护生环保、管理教化、家庭人伦、断恶修善、理财之道、交友之道、养生之道、人间生活凡八类,所引经论有《法句经》、《阿含经》、《孛经》、《佛遗教经》、《六度集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佛医经》、《优婆塞戒经》、《心地观经》,《华严经》、《六祖坛经》、《大智度论》等数十种。
《佛教》丛书《人间佛教》册中,首列“人间佛教的经证”,列举二十八种经典中的佛言四十条,“作为我们奉行人间佛教的指导,说明释迦牟尼佛是为人间佛教的创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虚大师等皆为人间佛教的提倡者。”这四十条佛言,选自星云大师在中国电视公司讲说人间佛教时所列举的经证数千条。
星云大师不仅引证佛言祖语,而且经常讲说佛陀、菩萨、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们躬行人间佛教的身教。佛陀成佛后说法教化不倦,直到临终前还在教导弟子,及亲自托钵、…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