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没有客观判摄佛法的标准?都是有讨论空间的──我们要作旧传统的孝子?还是作新时代的先锋?
二、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佛教本位与中国佛教本位的差异,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现代和传统的隔阂。传统中国佛教的徒裔们,对所传承的宗派有著血浓于水的情感,面对佛教革新的声音,不免有所迟疑,会忖思自己所属的宗派,及老祖宗的根与命,该如何保存、延续与发展?无形中,中国佛教传统派与革新派(反传统)已有了对立的情况;对人间佛教的反弹和排斥,也蕴藏了一股势力。尤其对印老思想有所质疑的人,会认为千百年的中国佛教传统,难道凭印老数十本著书即可颠覆?传统信仰者的心情,如蓝吉富先生所说的:“古代有那么多人都信仰了,难道他们都错了吗?” 不少传统佛教徒的心声,从蓝先生下列的话可以体会出来:
传统密、禅、净诸宗信徒觉得受到印老思想的伤害,从而引起印老信徒与被评破宗派信徒之间的心结。原本印老是要为佛教徒指引一条信仰的正确道路,没想到反而让某些人觉得印老是要摧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学养无法与印老辩论,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他们觉得:难道印老有慧能、马祖等禅宗祖师的宗教体验吗?印老的研究成果会比《无量寿经》更可信吗?印老的思想优于密教祖师,甚至超越《大日经》吗?
如蓝先生所言,印老弘扬纯正佛法的本意,确实是要指引一条正确信仰的道路,但却没有要摧毁传统禅、净、密信仰之意。事实上,从印老整体思想看来,其作为一个菩萨道上的行者,对于各个宗派的各个法门,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只是在各种佛教流派中,有其一定的抉择与判摄;而这样的抉择与判摄,主要是客观地就佛教思想而谈,之中也只是反省而没有否定:都肯定其是佛教,以及在教化众生上的正面贡献。换言之,根据人间佛教的立场,禅、净、密等法门皆是受到肯定的,只是认为佛教的修行不一定要停留在这些面向上。而且,佛法思想信仰的不同,不代表佛弟子身份的差异,人间佛教和传统佛教对立起来,实非汉传佛教之福。
印老不强调“愈古愈真”,也不说“愈后期愈圆满”,所以对于古人所接受的佛教信仰,皆视为佛法的一部份,之中没有对错可言。但印老认为“信佛”远比“信祖师”更为重要,在“信佛”优位于“信祖师”的前提下,对于祖师所创的教法,是可以持保留态度的。所以印老是否有禅宗祖师的宗教体验,或者其思想是否优于密教祖师,乃至印老的研究成果是否比某些经典更可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回到思考的原点──从佛教的根本教理进行思考。换言之,“正见”是佛教首要重点,对于经典的了义与否,以及勘验他人是否有修有证(或者是否走上正确修行解脱的路),亦不外乎由佛法的知见下手。
如前所说,人间佛教承接于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是心胸开阔的,对于各种佛教法门皆抱持肯定的态度。印老也多次表示其一贯作风为:“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 ,也认为:“大家所学只要是佛法,何必每个人尽与我同?” 甚至,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对于各种不同的佛教信仰,皆须虚心学习 。何况中国佛教古来即有融合、和谐的特点,要充实中国佛教,促使中国佛教的复兴,更要“放眼全体,心胸阔大,而不自蔽于狭隘的洞穴。” 所以人间佛教是走整合、开放、包容的路线,不同的佛教宗派都受到人间佛教的肯定与赞扬。
三、如何评断其他宗派的内涵及价值
印老对于传统中国佛教的优劣,有许多深刻的批判,而这些批判是否得宜,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反思。如蓝吉富先生认为应该“深思印老所贬抑或排斥之其他宗派的内涵及价值” ,认为对于这些宗派的研究,印老没有用尽全力,所以留下许多探讨的空间。包括江灿腾先生亦对印老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如对于净土的观点,江先生曾表示:“其(印老)对佛教的批评是否完全吻合史实?是否太强调其黑暗面?又中国净土思想的发展,是否无积极性的一面?弥陀的思想难道不能会通?──这些都是可以再深思的。” 以及大陆学者宣方先生亦表示:“在对待中国佛教思想传统时,无论我们是否有能力,现实都要求我们超越印老时期的疑古主义,走向后印老时代的释古主义。” 上述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毕竟传统佛教千余年以来,犹能吸引庞大的信众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何重新赋予传统佛教信仰的价值,并彰显其含意,是后继者所应重视的。
如何赋予传统信仰价值,以及彰显其中含意,笔者认为不需舍近求远,因为从印老的佛学思想下,即可找到肯定传统信仰的依据。事实上,只要理解印老的判教思想,便可以知道印老对于各个宗派皆是持正面态度,对各宗各派的内涵和价值都予以肯认(包括西方净土信仰的积极性面向)。换言之,站在佛法究竟义的立场下,不认同某一个流派的思想,不代表否定此一流派的存在价值;相反的,还会去肯定每个宗派的存在价值。因为在方便的教化上,某些派别会对许多众生产生很大的摄受力,而这是纯正(究竟)佛法未必能及的。所以从佛教“四悉檀”的精神,或从权实二门的观点思考,各个宗派的价值和贡献都是必须肯定的,亦须予以推广、宏扬。
就人间佛教的立场而言,真正佛教信仰的对象是佛陀,不偏属特定一宗一派,跳脱了宗派的藩篱,所以更能进一步欣赏各宗各派的优点。亦即,对于各个佛教思想作全盘性考察,分析之中的良窳优缺后,倒能回过头来肯认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佛说,不会刻意去贬抑拒斥一个宗派 。在“四悉檀”原则下,能进一步认同不同型态佛法的存在价值,知道佛法在世谛流布中的演变,是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需求,而有多元的展现,如此便不会产生偏见,认为不同信仰特质的佛教不是佛教。
可知,认为印老的著作是贬抑、排斥(甚至是摧毁)其他宗派的信仰,未必是正确的理解(虽然表面上似有这些倾向)。印老判摄佛教诸家思想,是为了抉择出纯正的法义,以确立佛法的正知见,指引佛教正确修行的道路,而在这样的抉择过程中,难免对某些宗派的见解或主张有所评判,这亦是可以理解的 。而既然印老是透过思想论证的方式作判摄,回应的方式亦当是透过思想论证的方式。换言之,如果印老判某一宗派是不了义的,该宗派若有不同见解,则所应做的,是试图证明其是了义的。因为了不了义的分判,应能透过法义的论辩而得到客观性 。如果在一定的基础下(如“四悉檀”的原则),彼此间立敌共许,去证成后期佛教传统的主流思想属于第一义的“缘起论”,这才是必须努力的方向。包括印老对于藏传佛教的批判,如“即身成佛”以及“无上瑜伽”等观点,都可以透过思想论证的方式来处理。
四、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人间佛教所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所谓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因为人间佛教的理想高远,能确切认知此思想的人尚属少数(主要是集中在知识份子),甚至容易引起误解,带来负面的反效果。再加上汉传佛教徒长期以来的信仰习惯,对于传统信仰有所依赖,使得改革困难重重,这也是人间佛教所面临的问题。
过去太虚大师畅言“佛教革命”,石破天惊,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旧传统的信仰,但最后太虚也坦然承认“革命失败”;包括印老晚近也慨叹老来无知音,对于其思想受到误解,表示莫可奈何。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世界上(尤其中国社会)有理想性的人太少了。现实世间的人们,趋利避害是普遍的倾向,所以面对伟大的理想与志向,真能确切理解而力行者不多。尤其大乘菩萨道思想,是高度使命感的背负与承担,此使命不是世俗常情所易于接受的,所以一个菩萨行者,往往需要忍受更多的孤寂与悲凉。此如印老曾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提到其“有点孤独”,认为“对我修学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愿同行的,非常难得”,也认为这是自己“不合时宜,怪别人不得” 。
可知,“曲高和寡”代表了人间佛教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所以高度理想主义的菩萨,多少要寂寞了,无怪乎印顺法师有“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之感叹,这即是理想与现实间有落差的明证。
但理想与现实有落差,不代表理想本身是错误的,相对的,是信受的人素质程度不高。人间佛教行者的性情,是需要点“浪漫的狂飙精神” ,理想、豪情与胆识,是菩萨应具有的人格特质。如革命时代的太虚大师曾在自传中表露“心情勇锐,目空一切”及“侠情喷溢,不可一世”等心境 ,以及印老著作中表示:“初发菩萨心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 以及“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 此皆展现菩萨行者理想性格的一面。况且,原本信佛学佛就是一种理想性的展现。试想:学佛最终是为了成圣(不管是成佛或罗汉),这样的目标本身即具有神圣性,追求世俗价值的超越,而达到人生最圆满的境地。所以,对人间佛教的行者而言,虽知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但不会影响菩萨的发心,对于佛法的修学与宏传,菩萨是尽其在我、任重道远的。
总之,远大的抱负与志向(菩提心),是成为人间菩萨的第一步。印老著作中对佛陀和菩萨的赞叹,总是以“伟大”二字形容 ,而佛陀之所以伟大,菩萨之所以伟大,除了深广的智慧外,无量无边的悲愿更是其一。而朝向人间佛教菩萨道的修行,尽未来际乘愿再来,往“伟大”迈进,必然要深具信心。有愿力宏大的佛弟子参与人间佛教的推动,如此汉传佛教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五、如何推展两岸人间佛教的交流
现今台湾佛教的现况,和中国佛教的传统有紧密的关联;过去中国佛教的信仰移植到台湾来,所以台湾佛教的信仰型态,亦反应了中国佛教的面貌。而虽然人间佛教早存在于中国佛教,但现今人间佛教的发展,目前能看到的具体成果,仍以台湾佛教为主。
现今以人间佛教为重要理念,组织最庞大、信众也最广泛,并能在国际上产生一些影响力,是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三大团体。虽然这些团体,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或有不同偏重的层面;在思想的直接继承上,也未必属于印老人间佛教思想之范畴,但对于佛教人间性的强调,以及重视入世、利他等特质,却相当一致。在这三大团体中,除了慈济的领导人、印老的弟子证严法师是台湾本地人外,佛光山、法鼓山两位领导人,都来自于中国大陆,也都在大陆传统佛教寺院学佛出家,本身也肩负佛教宗派的传承 ,对于中国佛教有一份浓厚的情感,自然也对中国佛教之发展多一份关怀。未来如何联系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使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根发芽,无形中成了汉传佛教未来的一个课题。
虽然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看到初步成果,但人间佛教的格局不应只设限在台湾。如何使人间佛教的思想,成为汉传佛教重要的一支,是未来必须努力的方向。印老人间佛教思想的建构,是因应中国佛教之现象而开创的;其所开展的学说,理应带回到其发源的土地上。所以如何加强两岸佛教的互动,把台湾建设人间佛教的成果与现今中国佛教界交流、分享,是今后必须重视的。 藉由十余年前政治人物说过的话:“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天下”,是未来汉传佛教的眼界与视野,也是台湾佛教的眼界与视野,所以认同印老思想,或是受印老思想启迪(特别是以印老思想之传承为职志)的人,都有必要朝此方向迈进。
六、如何带动人间佛教的继承、创新与宏扬
在两千年汉传佛教史的发展过程中,“人间佛教”至今才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未来的走向如何,影响的层面有多大,仍是有待观察的。现今人间佛教的发展都只算是开始,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现,又如何披荆斩棘,此有赖后人的宏扬、继承与开展,人间佛教的后继者在承先启后上扮演关键角色。
面临新世纪的到来,未来的社会环境将更为多元化,人类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所涉及的面向诸如环保、教育、道德、战争……等,都是存在于全人类的问题,也是人间佛教宏传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人间佛教思想的推广,如何在传布的过程中,不致有不当的
#092;用而产生变质,亦是必须特别留意的。
总之,人间佛教未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如何使印老人间佛教的思想,能具体推广、落实于汉传的佛教社群,并百尺竿头,作更深入的创造,成为人间佛教行者继往开来的使命。其它诸如人才的养成与教育志业的投资,以及如何吸收优秀人才参与,培育弘法、禅观人才……等,都是今后必须著重的要点,人间佛教的后继者实在是任重道远。
柒、结语
“中国佛教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有信仰有反省的佛弟子,是会深深感觉到的。个人的虔
#092;、热忱、信解与持行,是复兴佛法的要素。” 这是印老书中的一句话,也是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操之在每个佛弟子手里,尤其在人间佛教菩萨行者的手里。从印老的著作中,多次表达对此问题的思考,可直接的说,人间佛教理论的开创与建构,即是因应中国佛教发展的时代性课题。由于整个汉传佛教所涉及的层面太广,本文只能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期许抛砖引玉,引起相关讨论与关心。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份,首先对于本文之立场略作说明,认为未来汉传佛教的发展,人间佛教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认为印老人间佛教的起源和形成,即是在回应中国佛教的衰退现象;且人间佛教的格局不应只设限在台湾,如何使人间佛教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在汉传佛教中扮演关键地位,是值得深思实践的方向。其次,列举五点谈论印老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批判。第三,印老除了作批判性的反省,还开创性地建构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作为未来中国佛教发展的蓝图,故在此略提印老人间佛教的核心观点及基础理论。第四,论述印老人间佛教“契理契机”的信仰特点,认为这些信仰特点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和大时代的趋势潮流接轨。第五,由于人间佛教的开创,以及后继者承先启后的努力,可以预期的是使中国佛教由衰到兴,但在此同时,人间佛教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质疑,仍是艰钜的,此有待关心佛教发展的人进一步思考。
虽然印老在著作中表示自己是“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但“德不孤,必有邻”,任何关心汉传佛教发展的人,具有使命与理想的佛弟子,将会参与人间佛教的阐扬。此时冬去春来,大地回暖,“他在冰雪大地上所撒下的种子,也必有发芽的一天。” 且不只是发芽,还会开花、还会结果,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所以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目前虽是潜隐的伏流,将来必是一股影响佛教思潮的洪流。汉传佛教在人间佛教的开展下,已写下历史的新页,顺此时势发展,可以开拓出新的展望与愿景,使汉传佛教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光明!
《汉传佛教的展望与愿景——以印顺“人间佛教”为重心的探讨(林建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