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P6

  ..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客觀判攝佛法的標准?都是有討論空間的──我們要作舊傳統的孝子?還是作新時代的先鋒?

  二、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佛教本位與中國佛教本位的差異,以另一種角度而言便是現代和傳統的隔閡。傳統中國佛教的徒裔們,對所傳承的宗派有著血濃于水的情感,面對佛教革新的聲音,不免有所遲疑,會忖思自己所屬的宗派,及老祖宗的根與命,該如何保存、延續與發展?無形中,中國佛教傳統派與革新派(反傳統)已有了對立的情況;對人間佛教的反彈和排斥,也蘊藏了一股勢力。尤其對印老思想有所質疑的人,會認爲千百年的中國佛教傳統,難道憑印老數十本著書即可顛覆?傳統信仰者的心情,如藍吉富先生所說的:“古代有那麼多人都信仰了,難道他們都錯了嗎?” 不少傳統佛教徒的心聲,從藍先生下列的話可以體會出來:

  傳統密、禅、淨諸宗信徒覺得受到印老思想的傷害,從而引起印老信徒與被評破宗派信徒之間的心結。原本印老是要爲佛教徒指引一條信仰的正確道路,沒想到反而讓某些人覺得印老是要摧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學養無法與印老辯論,但是他們的內心是不服的。他們覺得:難道印老有慧能、馬祖等禅宗祖師的宗教體驗嗎?印老的研究成果會比《無量壽經》更可信嗎?印老的思想優于密教祖師,甚至超越《大日經》嗎?

  如藍先生所言,印老弘揚純正佛法的本意,確實是要指引一條正確信仰的道路,但卻沒有要摧毀傳統禅、淨、密信仰之意。事實上,從印老整體思想看來,其作爲一個菩薩道上的行者,對于各個宗派的各個法門,都是持肯定的態度,只是在各種佛教流派中,有其一定的抉擇與判攝;而這樣的抉擇與判攝,主要是客觀地就佛教思想而談,之中也只是反省而沒有否定:都肯定其是佛教,以及在教化衆生上的正面貢獻。換言之,根據人間佛教的立場,禅、淨、密等法門皆是受到肯定的,只是認爲佛教的修行不一定要停留在這些面向上。而且,佛法思想信仰的不同,不代表佛弟子身份的差異,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對立起來,實非漢傳佛教之福。

  印老不強調“愈古愈真”,也不說“愈後期愈圓滿”,所以對于古人所接受的佛教信仰,皆視爲佛法的一部份,之中沒有對錯可言。但印老認爲“信佛”遠比“信祖師”更爲重要,在“信佛”優位于“信祖師”的前提下,對于祖師所創的教法,是可以持保留態度的。所以印老是否有禅宗祖師的宗教體驗,或者其思想是否優于密教祖師,乃至印老的研究成果是否比某些經典更可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回到思考的原點──從佛教的根本教理進行思考。換言之,“正見”是佛教首要重點,對于經典的了義與否,以及勘驗他人是否有修有證(或者是否走上正確修行解脫的路),亦不外乎由佛法的知見下手。

  如前所說,人間佛教承接于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是心胸開闊的,對于各種佛教法門皆抱持肯定的態度。印老也多次表示其一貫作風爲:“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 ,也認爲:“大家所學只要是佛法,何必每個人盡與我同?” 甚至,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對于各種不同的佛教信仰,皆須虛心學習 。何況中國佛教古來即有融合、和諧的特點,要充實中國佛教,促使中國佛教的複興,更要“放眼全體,心胸闊大,而不自蔽于狹隘的洞穴。” 所以人間佛教是走整合、開放、包容的路線,不同的佛教宗派都受到人間佛教的肯定與贊揚。

  叁、如何評斷其他宗派的內涵及價值

  印老對于傳統中國佛教的優劣,有許多深刻的批判,而這些批判是否得宜,也引起一些學者的反思。如藍吉富先生認爲應該“深思印老所貶抑或排斥之其他宗派的內涵及價值” ,認爲對于這些宗派的研究,印老沒有用盡全力,所以留下許多探討的空間。包括江燦騰先生亦對印老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如對于淨土的觀點,江先生曾表示:“其(印老)對佛教的批評是否完全吻合史實?是否太強調其黑暗面?又中國淨土思想的發展,是否無積極性的一面?彌陀的思想難道不能會通?──這些都是可以再深思的。” 以及大陸學者宣方先生亦表示:“在對待中國佛教思想傳統時,無論我們是否有能力,現實都要求我們超越印老時期的疑古主義,走向後印老時代的釋古主義。” 上述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畢竟傳統佛教千余年以來,猶能吸引龐大的信衆不是沒有道理的。如何重新賦予傳統佛教信仰的價值,並彰顯其含意,是後繼者所應重視的。

  如何賦予傳統信仰價值,以及彰顯其中含意,筆者認爲不需舍近求遠,因爲從印老的佛學思想下,即可找到肯定傳統信仰的依據。事實上,只要理解印老的判教思想,便可以知道印老對于各個宗派皆是持正面態度,對各宗各派的內涵和價值都予以肯認(包括西方淨土信仰的積極性面向)。換言之,站在佛法究竟義的立場下,不認同某一個流派的思想,不代表否定此一流派的存在價值;相反的,還會去肯定每個宗派的存在價值。因爲在方便的教化上,某些派別會對許多衆生産生很大的攝受力,而這是純正(究竟)佛法未必能及的。所以從佛教“四悉檀”的精神,或從權實二門的觀點思考,各個宗派的價值和貢獻都是必須肯定的,亦須予以推廣、宏揚。

  就人間佛教的立場而言,真正佛教信仰的對象是佛陀,不偏屬特定一宗一派,跳脫了宗派的藩籬,所以更能進一步欣賞各宗各派的優點。亦即,對于各個佛教思想作全盤性考察,分析之中的良窳優缺後,倒能回過頭來肯認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佛說,不會刻意去貶抑拒斥一個宗派 。在“四悉檀”原則下,能進一步認同不同型態佛法的存在價值,知道佛法在世谛流布中的演變,是爲了適應不同衆生的需求,而有多元的展現,如此便不會産生偏見,認爲不同信仰特質的佛教不是佛教。

  可知,認爲印老的著作是貶抑、排斥(甚至是摧毀)其他宗派的信仰,未必是正確的理解(雖然表面上似有這些傾向)。印老判攝佛教諸家思想,是爲了抉擇出純正的法義,以確立佛法的正知見,指引佛教正確修行的道路,而在這樣的抉擇過程中,難免對某些宗派的見解或主張有所評判,這亦是可以理解的 。而既然印老是透過思想論證的方式作判攝,回應的方式亦當是透過思想論證的方式。換言之,如果印老判某一宗派是不了義的,該宗派若有不同見解,則所應做的,是試圖證明其是了義的。因爲了不了義的分判,應能透過法義的論辯而得到客觀性 。如果在一定的基礎下(如“四悉檀”的原則),彼此間立敵共許,去證成後期佛教傳統的主流思想屬于第一義的“緣起論”,這才是必須努力的方向。包括印老對于藏傳佛教的批判,如“即身成佛”以及“無上瑜伽”等觀點,都可以透過思想論證的方式來處理。

  四、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人間佛教所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所謂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因爲人間佛教的理想高遠,能確切認知此思想的人尚屬少數(主要是集中在知識份子),甚至容易引起誤解,帶來負面的反效果。再加上漢傳佛教徒長期以來的信仰習慣,對于傳統信仰有所依賴,使得改革困難重重,這也是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問題。

  過去太虛大師暢言“佛教革命”,石破天驚,以大無畏的勇氣面對舊傳統的信仰,但最後太虛也坦然承認“革命失敗”;包括印老晚近也慨歎老來無知音,對于其思想受到誤解,表示莫可奈何。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世界上(尤其中國社會)有理想性的人太少了。現實世間的人們,趨利避害是普遍的傾向,所以面對偉大的理想與志向,真能確切理解而力行者不多。尤其大乘菩薩道思想,是高度使命感的背負與承擔,此使命不是世俗常情所易于接受的,所以一個菩薩行者,往往需要忍受更多的孤寂與悲涼。此如印老曾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中提到其“有點孤獨”,認爲“對我修學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願同行的,非常難得”,也認爲這是自己“不合時宜,怪別人不得” 。

  可知,“曲高和寡”代表了人間佛教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所以高度理想主義的菩薩,多少要寂寞了,無怪乎印順法師有“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之感歎,這即是理想與現實間有落差的明證。

  但理想與現實有落差,不代表理想本身是錯誤的,相對的,是信受的人素質程度不高。人間佛教行者的性情,是需要點“浪漫的狂飙精神” ,理想、豪情與膽識,是菩薩應具有的人格特質。如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曾在自傳中表露“心情勇銳,目空一切”及“俠情噴溢,不可一世”等心境 ,以及印老著作中表示:“初發菩薩心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 以及“菩薩乘爲雄健之佛教” 此皆展現菩薩行者理想性格的一面。況且,原本信佛學佛就是一種理想性的展現。試想:學佛最終是爲了成聖(不管是成佛或羅漢),這樣的目標本身即具有神聖性,追求世俗價值的超越,而達到人生最圓滿的境地。所以,對人間佛教的行者而言,雖知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但不會影響菩薩的發心,對于佛法的修學與宏傳,菩薩是盡其在我、任重道遠的。

  總之,遠大的抱負與志向(菩提心),是成爲人間菩薩的第一步。印老著作中對佛陀和菩薩的贊歎,總是以“偉大”二字形容 ,而佛陀之所以偉大,菩薩之所以偉大,除了深廣的智慧外,無量無邊的悲願更是其一。而朝向人間佛教菩薩道的修行,盡未來際乘願再來,往“偉大”邁進,必然要深具信心。有願力宏大的佛弟子參與人間佛教的推動,如此漢傳佛教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五、如何推展兩岸人間佛教的交流

  現今臺灣佛教的現況,和中國佛教的傳統有緊密的關聯;過去中國佛教的信仰移植到臺灣來,所以臺灣佛教的信仰型態,亦反應了中國佛教的面貌。而雖然人間佛教早存在于中國佛教,但現今人間佛教的發展,目前能看到的具體成果,仍以臺灣佛教爲主。

  現今以人間佛教爲重要理念,組織最龐大、信衆也最廣泛,並能在國際上産生一些影響力,是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等叁大團體。雖然這些團體,對于人間佛教的思想,或有不同偏重的層面;在思想的直接繼承上,也未必屬于印老人間佛教思想之範疇,但對于佛教人間性的強調,以及重視入世、利他等特質,卻相當一致。在這叁大團體中,除了慈濟的領導人、印老的弟子證嚴法師是臺灣本地人外,佛光山、法鼓山兩位領導人,都來自于中國大陸,也都在大陸傳統佛教寺院學佛出家,本身也肩負佛教宗派的傳承 ,對于中國佛教有一份濃厚的情感,自然也對中國佛教之發展多一份關懷。未來如何聯系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關系,使人間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土地上深根發芽,無形中成了漢傳佛教未來的一個課題。

  雖然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看到初步成果,但人間佛教的格局不應只設限在臺灣。如何使人間佛教的思想,成爲漢傳佛教重要的一支,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印老人間佛教思想的建構,是因應中國佛教之現象而開創的;其所開展的學說,理應帶回到其發源的土地上。所以如何加強兩岸佛教的互動,把臺灣建設人間佛教的成果與現今中國佛教界交流、分享,是今後必須重視的。 藉由十余年前政治人物說過的話:“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是未來漢傳佛教的眼界與視野,也是臺灣佛教的眼界與視野,所以認同印老思想,或是受印老思想啓迪(特別是以印老思想之傳承爲職志)的人,都有必要朝此方向邁進。

  六、如何帶動人間佛教的繼承、創新與宏揚

  在兩千年漢傳佛教史的發展過程中,“人間佛教”至今才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未來的走向如何,影響的層面有多大,仍是有待觀察的。現今人間佛教的發展都只算是開始,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現,又如何披荊斬棘,此有賴後人的宏揚、繼承與開展,人間佛教的後繼者在承先啓後上扮演關鍵角色。

  面臨新世紀的到來,未來的社會環境將更爲多元化,人類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所涉及的面向諸如環保、教育、道德、戰爭……等,都是存在于全人類的問題,也是人間佛教宏傳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另外,人間佛教思想的推廣,如何在傳布的過程中,不致有不當的

  #092;用而産生變質,亦是必須特別留意的。

  總之,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如何使印老人間佛教的思想,能具體推廣、落實于漢傳的佛教社群,並百尺竿頭,作更深入的創造,成爲人間佛教行者繼往開來的使命。其它諸如人才的養成與教育志業的投資,以及如何吸收優秀人才參與,培育弘法、禅觀人才……等,都是今後必須著重的要點,人間佛教的後繼者實在是任重道遠。

  柒、結語

  “中國佛教是偉大的,但偉大的是過去而不是現在。有信仰有反省的佛弟子,是會深深感覺到的。個人的虔

  #092;、熱忱、信解與持行,是複興佛法的要素。” 這是印老書中的一句話,也是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操之在每個佛弟子手裏,尤其在人間佛教菩薩行者的手裏。從印老的著作中,多次表達對此問題的思考,可直接的說,人間佛教理論的開創與建構,即是因應中國佛教發展的時代性課題。由于整個漢傳佛教所涉及的層面太廣,本文只能進行初步的探討,並期許抛磚引玉,引起相關討論與關心。

  本文共分爲五大部份,首先對于本文之立場略作說明,認爲未來漢傳佛教的發展,人間佛教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認爲印老人間佛教的起源和形成,即是在回應中國佛教的衰退現象;且人間佛教的格局不應只設限在臺灣,如何使人間佛教成爲漢傳佛教的主流信仰,在漢傳佛教中扮演關鍵地位,是值得深思實踐的方向。其次,列舉五點談論印老對中國佛教的反省與批判。第叁,印老除了作批判性的反省,還開創性地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作爲未來中國佛教發展的藍圖,故在此略提印老人間佛教的核心觀點及基礎理論。第四,論述印老人間佛教“契理契機”的信仰特點,認爲這些信仰特點適合未來社會的發展,能和大時代的趨勢潮流接軌。第五,由于人間佛教的開創,以及後繼者承先啓後的努力,可以預期的是使中國佛教由衰到興,但在此同時,人間佛教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和質疑,仍是艱钜的,此有待關心佛教發展的人進一步思考。

  雖然印老在著作中表示自己是“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但“德不孤,必有鄰”,任何關心漢傳佛教發展的人,具有使命與理想的佛弟子,將會參與人間佛教的闡揚。此時冬去春來,大地回暖,“他在冰雪大地上所撒下的種子,也必有發芽的一天。” 且不只是發芽,還會開花、還會結果,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所以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目前雖是潛隱的伏流,將來必是一股影響佛教思潮的洪流。漢傳佛教在人間佛教的開展下,已寫下曆史的新頁,順此時勢發展,可以開拓出新的展望與願景,使漢傳佛教的未來充滿希望和光明!

  

  

《漢傳佛教的展望與願景——以印順“人間佛教”爲重心的探討(林建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