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甄微
巨赞法师
晚近学术界有二弊:一曰横通,二曰抹煞。横通者强人以就己,说愈多而学愈无;抹煞则弃智任情,划地自限,唱愈高而距理愈远,皆非文化前途之福。治唯识学者亦然。
唯识之唯有三义, “不离”、“特殊”及与“唯独”,而“唯独”为根本,“不离”,“特殊”皆其筌蹄。或者乃谓一切法不离识故,说识名唯;非谓唯有识故,方置唯言。又谓:识能了境,力用特殊说识名唯,非唯独义(考韩清净《十义量》、熊十力《新唯识论》等)。执指弃月,数典忘祖,何有于佛学
于是无着《摄论》之后以至于世亲、护法,皆为佛法之罪人。
夫独尊能变(即识),佛佛道同,经论明文,未椹抹煞。设以为不然者,提理驳斥,蹴而弃之,则亦未为不可,乃必曲为之解而自以通,窃为明达者所不取。爰忆旧闻,略为证引,所以显示佛家之本来面目,为学术界作参考,非有所憎爱于其间。
佛在世时,尊者舍利子所造《集异门足论·三法品》第四之三云:“三欲生者,有诸有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谓人全天—分。或乐受白化诸妙欲境,谓乐变化天;或乐受他化诸妙欲境,谓他化自在天。乐受白化者,谓乐变化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随所受业化作种种男女等事而自娱乐,谓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娱乐,若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娱乐等。乐受他化者,谓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与诸他化自在天,虽同一类身而有胜劣,诸下劣天子,化作种种色香味触诸妙欲境,令高胜天子于中受用。”又佛在世时,尊者大迦旖延所造《施设足论·因施设门》第十一云:“佛所化人,妙色端严,语时能默,默时能语,而彼声闻所化之人,虽复色相端严,然能化之者语即能语,默即还默,不自在故。问:所化之者,可说其四大种或不具耶
说所造色或不说耶
答:其四大种,说所造色。”又龙树所造《大智度论》卷六云:“问: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
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梦中见人有角,或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故无实。问: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答:虽实人头及角等,但人头生角者妄见。问:或余国人头生角。答:若余国人有角亦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出,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如梦如幻,如犍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又卷二十九云:“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
随心所念,悉皆得见。”是皆心能变生大种、造色,亦即世间所执之外境,一切皆由心造之明文也。
《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此谓心为尊故使役一切)。”又《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云:“心持世间法,心拘引世间,其心为—法,能制御世间。”是皆独尊能变,又以之统摄诸法之明文。其余如《大般若经》卷三、卷三百七十九、卷三百九十六、卷四百O二,《华严经》卷七、卷八、卷十九,《涅槃经》卷四十,《中观论·颠倒品》(考吉藏《中论疏》卷二十二,《百论疏》卷十)等,皆说一切唯心造,而犹可为常徒之所附会,故不具引。今且本此以论世亲、护法等之唯识义。
《成唯识论》卷一云:“蕴处界等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变谓内识转似外境。(《述记》云:相分体性虽依他有,由见变为故名唯识。此相分体实在于内,不离于识,妄情执为似外境现,实在内也)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是故契经伽他巾说: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述记》云:引厚严经颂证法唯识无心外境,由妄习力似外境现,实但内心。)此明宗段文也,转似之言,最难得其确解,兹为决之。人心心所既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则相分影现,决定非如镜中之影。必待当前有物而后始现,故似者,非似外境之谓也。似既非似外境,即无外境可得而似之,则转似者,转变而宛尔有境现也,故称之曰内。梦中宛尔见有山河大地,梦者不知其变现之由于自心而执取驰求之,是为似外,似外非外,实即内境,内境由见变为,故名唯识。唯识者,唯独有识也。
又《成唯识论》卷二云:“阿赖耶识因缘力故, 白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此中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者,《述记》谓亲因种及业缘种。亲因种故有自体生,共不共相种成熟力故有业缘种。共相者,《述记》谓多人所感,不共相可知。自体者,对相见二分之显现于外者说,即自证分。此意盖谓众多阿赖耶识亲因种转变时,各各自证分生而趋向于同一步调,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者,即宛尔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出现,是为器世间,有根身之成,准知。基师译此,开为生变、缘变二类。生变即因能变,谓种生现,现生种,种生种。缘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唯取影像心上现者。然影像相缘有生心,无有无缘而得起者。《述记》中虽又许缘本质法不必缘有生心,而唯举缘过去未来为或无之例,似与《大智度论》之说: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者相违,则晦转变成色之微旨矣,故不从之。
或曰:《成唯识论》参揉楷定于基师,《述记》所明,类皆禀承奘师之传述,何得以为缘变之说,晦塞转变成色之微旨乎
答曰:吾闻之谙习所载佛典者言:基师持说,敢于变古:即以灵泰《疏抄》所记基师门人驳倒基师之论天界者论之,知其未尝无臆测轻忽之论。《成唯识论》卷七明所变中,引《阿毗达磨经》云:“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谓巳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述记》云:“第八地菩萨已去,任运实变大地等为金宝令有情用,故境随智转,所欲皆成。”《义演》云:“转换本质,变大地等为宝金银,余人皆得受用之。”此亦能转变成色之明文也。基师好为支曼之词,反不直显玄要,此治唯识学者所共知。
或曰:地藏指庭下片石问法眼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这些石在心内,在心外
法眼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着什么来,安片石在心头
法眼窘无以对。又有僧问某大德云:和尚平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么
某大德云:是。僧云:与我变块黄金来,某大德即置。是则心能转变成色之说,此土古德所不取也!或曰:地藏设机陷虎,某大德棉里藏针(此指宗门机语)。宗门活泼,与夺入神,岂得以私心凑拍,论其从违。然此正是今人解不及处,当别为专论明之,兹不赘。如上所述,已是证明佛家言境,实唯识变,是故全境是识。全境是识,则唯有识,而或者昧焉乃谓:“法相要典,自《大论》迄于《中边》,《杂集》、《百法》、《五蕴》,皆以识与诸法平列而谈,未尝尊识以统摄诸法,故以不离特殊之义,诠“唯”为尽理。世亲、护法组成系统严密之唯识论为定本。言伪而辩,亦不可以不论。
夫器世之成,由于多人共变,故有多人共受用义。多人共受用者,不因一部分人之半途而废,即失其全部受用之价值。是故虽有千万人一时俱亡,而吐J河大地日月星辰之存在如故,浅人无知,即执此以为实有外境。验之事理,此共成境,似亦有外识同存之理,故虽藉识了别始得显其相状,而实能限识,乃至成就识之了别。设于此中不更审思明辨,唯识之义,终难通达,于是特殊不离云云,乃有其成立唯识之价值。盖外境似有独存之理者,以多识共成之境,对一部分识说也。是故境之与识,对待平列,不可说境生于识,亦不可说识生于境。境无故识无,识无故境无,是为不离。即此不离之中,境虽可以离识,乃至成就识之了别,而显其可以限识及成就了别之能,使之着现于外者,识也。非若境色中之木石然,各各平列而毫不相关,依此故说力用特殊,说识名唯。若谓境色亦能显识了别之能,使之着现于外者,不知境色自能说此可耳。境色自不能说,为此说者仍识也,才说及境,识已前驱。是故特殊唯识之义,决定成立。斯义既成,以之论境,则知境非实有。非实有者,不足以自立,则应别有生源。于是可进言一切境色,皆由心造之旨矣。足故因不离之事实,而以特殊之义成立唯识者,所以为心造境色,唯独有识之旨作导论也。失其本位,无有是处。
诸法本列之难,此在旧师,已有解答。《成唯识论》卷七云:“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为人我空说二六法,如遮断见说续有情。”《述记》云:“外问若无心外实眼色等,何缘世尊于契经中说十二处,但应有意法处故
释外疑中有二意:一者依识所变眼色等,故经说十二种处。二十唯识说颂答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依此所说十二处,受教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设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无我。由破一合实我想故令人我空。说色等十,非说实有眼等色等离于识也。五蕴,十八界准知亦尔。”足故不能以其字面上之平列,即谓色受等蕴,眼色等界,未尝统摄于识。
至于世亲、护法之所以组成系统严密之《唯识论》,独详宇宙缘起者,盖亦有故,设于《六足》、《婆沙》、《俱舍》、《正理》、《杂心》、《成实》等论中求之,庶能了然于其说之所以立。此在拙作《略论空有之争》一文已言之,不更举。
此中决择四义:一、八识是否为各各独立之体。二、分立…
《唯识甄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