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甄微

  唯識甄微

  巨贊法師

  晚近學術界有二弊:一曰橫通,二曰抹煞。橫通者強人以就己,說愈多而學愈無;抹煞則棄智任情,劃地自限,唱愈高而距理愈遠,皆非文化前途之福。治唯識學者亦然。

  唯識之唯有叁義, “不離”、“特殊”及與“唯獨”,而“唯獨”爲根本,“不離”,“特殊”皆其筌蹄。或者乃謂一切法不離識故,說識名唯;非謂唯有識故,方置唯言。又謂:識能了境,力用特殊說識名唯,非唯獨義(考韓清淨《十義量》、熊十力《新唯識論》等)。執指棄月,數典忘祖,何有于佛學

  于是無著《攝論》之後以至于世親、護法,皆爲佛法之罪人。

  夫獨尊能變(即識),佛佛道同,經論明文,未椹抹煞。設以爲不然者,提理駁斥,蹴而棄之,則亦未爲不可,乃必曲爲之解而自以通,竊爲明達者所不取。爰憶舊聞,略爲證引,所以顯示佛家之本來面目,爲學術界作參考,非有所憎愛于其間。

  佛在世時,尊者舍利子所造《集異門足論·叁法品》第四之叁雲:“叁欲生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謂人全天—分。或樂受白化諸妙欲境,謂樂變化天;或樂受他化諸妙欲境,謂他化自在天。樂受白化者,謂樂變化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受業化作種種男女等事而自娛樂,謂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娛樂,若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娛樂等。樂受他化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與諸他化自在天,雖同一類身而有勝劣,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于中受用。”又佛在世時,尊者大迦旖延所造《施設足論·因施設門》第十一雲:“佛所化人,妙色端嚴,語時能默,默時能語,而彼聲聞所化之人,雖複色相端嚴,然能化之者語即能語,默即還默,不自在故。問:所化之者,可說其四大種或不具耶

  說所造色或不說耶

  答:其四大種,說所造色。”又龍樹所造《大智度論》卷六雲:“問:不應言夢無實,何以故

  識心得因緣便生,夢中識有種種緣,若無此緣,雲何生識

  答:夢中見人有角,或身飛虛空。人實無角,身亦不飛,故無實。問:實有人頭,余處亦實有角,以心惑故見人頭有角,實有虛空亦實有飛者。以心惑故自見身飛,非無實也。答:雖實人頭及角等,但人頭生角者妄見。問:或余國人頭生角。答:若余國人有角亦爾,但夢見此國所識人有角則不可得,以是故夢中無而見有。汝先言無緣雲何生識,雖無五塵緣,自思惟念力轉故法緣生。若人言有二頭,因語生出,夢中無而見有,亦複如是,諸法亦爾。諸法雖無,而可見可聞可知,如偈說如夢如幻,如犍闼婆。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夢。”又卷二十九雲:“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

  隨心所念,悉皆得見。”是皆心能變生大種、造色,亦即世間所執之外境,一切皆由心造之明文也。

  《增一阿含經》卷五十雲:“心爲法本,心尊心使(此謂心爲尊故使役一切)。”又《雜阿含經》卷叁十六雲:“心持世間法,心拘引世間,其心爲—法,能製禦世間。”是皆獨尊能變,又以之統攝諸法之明文。其余如《大般若經》卷叁、卷叁百七十九、卷叁百九十六、卷四百O二,《華嚴經》卷七、卷八、卷十九,《涅槃經》卷四十,《中觀論·顛倒品》(考吉藏《中論疏》卷二十二,《百論疏》卷十)等,皆說一切唯心造,而猶可爲常徒之所附會,故不具引。今且本此以論世親、護法等之唯識義。

  《成唯識論》卷一雲:“蘊處界等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變謂內識轉似外境。(《述記》雲:相分體性雖依他有,由見變爲故名唯識。此相分體實在于內,不離于識,妄情執爲似外境現,實在內也)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爲所緣緣。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是故契經伽他巾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述記》雲:引厚嚴經頌證法唯識無心外境,由妄習力似外境現,實但內心。)此明宗段文也,轉似之言,最難得其確解,茲爲決之。人心心所既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爲所緣緣,則相分影現,決定非如鏡中之影。必待當前有物而後始現,故似者,非似外境之謂也。似既非似外境,即無外境可得而似之,則轉似者,轉變而宛爾有境現也,故稱之曰內。夢中宛爾見有山河大地,夢者不知其變現之由于自心而執取馳求之,是爲似外,似外非外,實即內境,內境由見變爲,故名唯識。唯識者,唯獨有識也。

  又《成唯識論》卷二雲:“阿賴耶識因緣力故, 白體生時,內變爲種及有根身,外變爲器。即以所變爲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等器世間相,即外大種及所造色。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如衆燈明各遍似一。……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即內大種及所造色。”此中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者,《述記》謂親因種及業緣種。親因種故有自體生,共不共相種成熟力故有業緣種。共相者,《述記》謂多人所感,不共相可知。自體者,對相見二分之顯現于外者說,即自證分。此意蓋謂衆多阿賴耶識親因種轉變時,各各自證分生而趨向于同一步調,如衆燈明,各遍似一者,即宛爾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出現,是爲器世間,有根身之成,准知。基師譯此,開爲生變、緣變二類。生變即因能變,謂種生現,現生種,種生種。緣變即變現義,是果能變,唯取影像心上現者。然影像相緣有生心,無有無緣而得起者。《述記》中雖又許緣本質法不必緣有生心,而唯舉緣過去未來爲或無之例,似與《大智度論》之說:無五塵緣,自思惟念力轉故法緣生者相違,則晦轉變成色之微旨矣,故不從之。

  或曰:《成唯識論》參揉楷定于基師,《述記》所明,類皆禀承奘師之傳述,何得以爲緣變之說,晦塞轉變成色之微旨乎

  答曰:吾聞之谙習所載佛典者言:基師持說,敢于變古:即以靈泰《疏抄》所記基師門人駁倒基師之論天界者論之,知其未嘗無臆測輕忽之論。《成唯識論》卷七明所變中,引《阿毗達磨經》雲:“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謂巳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

  ”《述記》雲:“第八地菩薩已去,任運實變大地等爲金寶令有情用,故境隨智轉,所欲皆成。”《義演》雲:“轉換本質,變大地等爲寶金銀,余人皆得受用之。”此亦能轉變成色之明文也。基師好爲支曼之詞,反不直顯玄要,此治唯識學者所共知。

  或曰:地藏指庭下片石問法眼雲:上座尋常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且這些石在心內,在心外

  法眼雲:在心內。地藏雲:行腳,著什麼來,安片石在心頭

  法眼窘無以對。又有僧問某大德雲:和尚平常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麼

  某大德雲:是。僧雲:與我變塊黃金來,某大德即置。是則心能轉變成色之說,此土古德所不取也!或曰:地藏設機陷虎,某大德棉裏藏針(此指宗門機語)。宗門活潑,與奪入神,豈得以私心湊拍,論其從違。然此正是今人解不及處,當別爲專論明之,茲不贅。如上所述,已是證明佛家言境,實唯識變,是故全境是識。全境是識,則唯有識,而或者昧焉乃謂:“法相要典,自《大論》迄于《中邊》,《雜集》、《百法》、《五蘊》,皆以識與諸法平列而談,未嘗尊識以統攝諸法,故以不離特殊之義,诠“唯”爲盡理。世親、護法組成系統嚴密之唯識論爲定本。言僞而辯,亦不可以不論。

  夫器世之成,由于多人共變,故有多人共受用義。多人共受用者,不因一部分人之半途而廢,即失其全部受用之價值。是故雖有千萬人一時俱亡,而吐J河大地日月星辰之存在如故,淺人無知,即執此以爲實有外境。驗之事理,此共成境,似亦有外識同存之理,故雖藉識了別始得顯其相狀,而實能限識,乃至成就識之了別。設于此中不更審思明辨,唯識之義,終難通達,于是特殊不離雲雲,乃有其成立唯識之價值。蓋外境似有獨存之理者,以多識共成之境,對一部分識說也。是故境之與識,對待平列,不可說境生于識,亦不可說識生于境。境無故識無,識無故境無,是爲不離。即此不離之中,境雖可以離識,乃至成就識之了別,而顯其可以限識及成就了別之能,使之著現于外者,識也。非若境色中之木石然,各各平列而毫不相關,依此故說力用特殊,說識名唯。若謂境色亦能顯識了別之能,使之著現于外者,不知境色自能說此可耳。境色自不能說,爲此說者仍識也,才說及境,識已前驅。是故特殊唯識之義,決定成立。斯義既成,以之論境,則知境非實有。非實有者,不足以自立,則應別有生源。于是可進言一切境色,皆由心造之旨矣。足故因不離之事實,而以特殊之義成立唯識者,所以爲心造境色,唯獨有識之旨作導論也。失其本位,無有是處。

  諸法本列之難,此在舊師,已有解答。《成唯識論》卷七雲:“何緣世尊說十二處

  依識所變,非別實有,爲人我空說二六法,如遮斷見說續有情。”《述記》雲:“外問若無心外實眼色等,何緣世尊于契經中說十二處,但應有意法處故

  釋外疑中有二意:一者依識所變眼色等,故經說十二種處。二十唯識說頌答言: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爲成內外處,佛說彼爲十。依此所說十二處,受教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設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都無見者乃至知者,應受有情無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由破一合實我想故令人我空。說色等十,非說實有眼等色等離于識也。五蘊,十八界准知亦爾。”足故不能以其字面上之平列,即謂色受等蘊,眼色等界,未嘗統攝于識。

  至于世親、護法之所以組成系統嚴密之《唯識論》,獨詳宇宙緣起者,蓋亦有故,設于《六足》、《婆沙》、《俱舍》、《正理》、《雜心》、《成實》等論中求之,庶能了然于其說之所以立。此在拙作《略論空有之爭》一文已言之,不更舉。

  此中決擇四義:一、八識是否爲各各獨立之體。二、分立…

《唯識甄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士行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