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隐小志▪P2

  ..续本文上一页尊,现仍在洞内。至元十九年、二十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徐僧录、杨思谅、杨连真伽及脱脱夫人各施资造像,皆有《造像记》可考。前代题名“,唐则有萧悦、王亘、乌重儒,宋则有孙觉、张徽、苏颂、蒋之奇、岑象求、李杞、高荷、李琮、朱明之、杨景略、黄颂明、胡援、林希、陆德与、贾似道等。贾似道题名,字径五寸,最易辨识。文曰:

  咸淳丁卯七月十八日,贾似道以岁事祷上竺回,憩于此。客束元嘉,俞昕,张濡,黄公绍,王庭从。子德生侍。期而不至者廖莹中。沈坚刻。

  考咸淳丁卯为度宗当国的第三年,贾似道已因乞和冒功封魏国公,而元军进窥湖北的襄樊,举国震骇,岁事当指此而言。这么大的国事,而想用祈祷解决,真可谓邪臣误国,难怪他要窜死于道路了。

  观音像右侧有小洞极深,相传从前有采石乳的人深入不已,听到篙橹风浪之声,大怖而回。因此有人认为从那里可以通过钱塘江,直达萧山。左侧出洞,循石级而上,至一线天,只见石室上面有一小圆洞漏天光,寺僧以竹竿指示游客观看,其中仿佛有观音像云。唐代的丁飞(字瀚之)曾住在里面,学养生术,年八十六而反壮。善小楷,其蘸笔池在寺中大悲阁下,一线天的悬岩上刻“佛国”二字,上天竺僧道行书。据说他练习此二字三年而后敢刻,故尚遒劲。

  龙泓洞之右为玉浮洞,其前十余步为谢灵运翻经台,《异苑》云:“杜明甫钱塘人,居灵隐,夜梦东南有贤人来访。时谢玄生孙名灵运,以其父奂狂荡射杀蒋侯妹清溪小姑树鸟,姑怒殛死之。玄遂不敢留灵运,求寄养于明甫十五方还,故名客儿。相传灵运儿时翻经于此,故以为名。”玉乳洞曲折通明,象桂林伏波山下的伏波洞。伏波洞有宋代造像,玉乳洞四壁所刻罗汉,亦皆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刻,施资者为周延庆、董延赞、俞赞、苏氏七娘、汤用、张旺、樊仁厚、沈十娘、洪二娘、吕七娘、周德保等。洞内峭壁高数十丈,不能登,为蝙蝠栖息之所,大者若鹰,故又称蝙蝠洞。玉浮洞三字,明方豪书。吴赤乌二年,葛孝先得道于此。

  玉乳洞之右为射旭洞,又钟青林洞或青林岩,也就是理公岩。相传理公燕寂于此,故又名燕寂岩。其中有宋乾兴年间胡承德所造卢舍那佛会十七尊,陆盛并妻李一娘造观世音菩萨像一尊,都有《造像记》可考。陈时《湖上青山集》云:“香林洞左有日月岩,一圆如日,一半弯如月,下为梦谢亭,”今已无可考索。此洞俗名老虎洞,因东向的洞口形如虎口而得名。称为射旭,也因洞口向东之故。至于称为香林,则因从前种植过桂花的缘故。

  关于飞来峰的造像,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袁中郎《西湖记述》等,都认为元代江南释教总统杨连真伽所造,从上面的石刻题记看来,可以知道是不对的。其实,梁简文帝已有赐灵隐石像的记载,唐陆羽《灵隐寺记》也说:“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可见隋唐以前,飞来峰上早巳镌刻过佛像,可惜题志剥蚀,无可稽考了。

  自理公塔循大路入寺,必经回龙桥,吴越时名清绕桥,桥上建春淙亭。清乾隆九年厉樊榭记云:

  ……桥旧无亭,乾隆癸亥,巨公重新云林寺,饬余材剩甓成之。登斯亭者,抑挹山翠、俯听泉响,炎曦阴霖有所庇,而物色之奔赴若天造而神输。巨公问名于余,余以合涧桥旧有春淙亭,盖取苏文忠“雨润春淙一灵鹫“之句。今亭废久矣。宜移其名于止匕。———

  太平天国之役亭毁,光绪初重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 944年)住持却非以水泥钢骨重修。自春淙亭至冷泉亭,丹垣绿树,蓊郁空蒙,山岚在衣,谷响生足,顿使游人消除尘意。崖旁弥勒即坦腹作笑颜的罗汉像,北宋真宗乾兴年间,胡承德并合家眷属同发心造。复有人在其西壁又刊罗汉像十七尊,成十八罗汉,但雕刻艺术远远不如弥勒像。其旁多闻大王,元至元二十九年资政大夫行宣政院使杨谨造,今作多宝天王,误。天王之西为石门涧旧有瀑雷桥,今废。宋赵安抚于桥边创建壑雷亭,几经修建,今尚存。冷泉亭在其西十余步,明袁中郎云:“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碧流青,为山之极胜”,很对。唐白乐天《冷泉亭记》叙述很详,今收于《艺文撷英》中。

  冷泉亭对岸山半为翠薇亭,过涧经藏六洞、喇叭洞拾级而上。藏六洞三字,太虚法师书,乃冷泉流至石门涧所经由的小壑,其旁有一小穴,吹之作呜呜声,故名喇叭洞。藏六洞至翠薇亭约六十余级,半路刻康熙三十八年御笔飞来峰三字,正对冷泉亭。考《宋史·韩世忠传》,绍兴十一年,秦桧收三大将兵权,世忠乞解枢柄,又上表乞骸骨。十月,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从此杜门谢客,时跨驴携酒,从一二仆从纵游西湖以自乐。十二年改封潭国公,二十一年八月逝世,追封蕲王,谥忠武。他建翠薇亭于飞来峰,正足他纵游西游以自乐的时候。亭成,他的儿子韩彦直年仅十二岁题云:

  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曰翠薇,以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按此刻高二尺一寸,广三尺,文八行,每行六字,正书经三四寸,笔力仿颜鲁公,金石家认为罕觏之品,今不存。至于命名之意,《一统志》云:“时岳飞已死,飞曾有《登池州翠薇亭》诗,故作此亭以怀岳飞也。”考岳飞被害在绍兴十一年12月29日,距建亭时,仅六十六日,世忠与岳飞共御外侮而飞含冤被害,触景生情,用寄隐痛。清汪继壕云:“是四十八言者,实着南宋偏安之局,安得轻视,即为南宋一朝之鉴可也。”讲得很深刻。此亭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 9 4 5年)重建,虽有联语,而无一语讲到这方面,应该说足疏忽。

  自翠薇亭左侧而下,过涧即为法云弄,长数里,其中原有永福寺、青莲山房、白云山房、超然台、邺公庵、岣嵝山房等,都是名胜,现皆湮没。

  灵隐寺前左右各立一石幢,皆宋太祖开宝二年吴越国王建。左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右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此二石幢本在奉先寺,寺久废,神宗景祜二年十一月,灵隐寺住持延珊禅师迁来重建,距今约九百四十多年。又大雄宝殿前左右各有一石塔,皆九层,高五丈余。孙治《寺志》云:“上有石匾,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十字,二塔所题皆同,而无年代日月。山中旧物,所存唯此。其塔八方,下刻佛顶首陀罗尼,二塔皆同。塔上所镌佛,皆梁像。此或慧理之后,六朝僧所为耳。其无岁年者,岂以朝梁暮陈故耶。”然据近人梁思成氏考证,系宋初建筑,距今约一千年。

  灵隐寺后二里巢居坞有韬光庵,昔名法安院。唐韬光禅师居其间,与白居易为方外交,自此立名韬光。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唱和诗碑立于金莲池侧,其上为炼丹台,可以望见西湖。更上二里为北高峰。

  灵隐胜景,大约如上所述。至于物产,宋赞宁法师《笋谱》云:“林竹笋,出灵隐山中,中坚亦通小脉,笋坚可食,采竹作杖可爱。新妇竹笋出武林山,其竹圆直,韧可为蔑,笋则三月而生,可食。扶桑竹笋,生武林山西,旧谓双竹院中所产,修篁嫩条,皆封抽并引。鹤膝竹出灵隐山,节密而内实,略如天台藤,间有突起者。”按扶桑竹,又名天亲竹,鹤膝竹,又名曲竹,唐公竹。此外又有石面竹、方竹。花木则有海石榴花、红辛夷花、黄牡丹、骨里红梅花、石面灵桃、西栗树、红木、楠木、梓、檀、枫、樟等。西栗树今称莎罗树,乃慧理祖师从印度接来种,实大小如胡桃,可以入药。

  历代沿革

  灵隐自东晋咸和年间理公创建以来,已历一千六百余年,历代纷更,几经兴废,至今依然寺貌庄严。当其初创、佛法未盛,一切规制,仅具雏形,到灵隐游览的人,一定不多,所以到宋智一法师住寺,能够啸聚群猿而自称猿父。其后梁武信佛,曾赐田给灵隐寺,灵隐的规模必有可观。唐陆羽《灵隐寺记》云:

  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覆,潜奔潜玉之泉,飞阁迢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陆羽,唐肃宗时人,当时灵隐寺的空前盛况,不难想像而得。会昌法难,寺毁僧散,其后虽稍兴复,仅具规模。直到吴越王钱鏐,命延寿禅师重行开榻,建僧房五百余间,赐名灵隐新寺。忠懿王继之,建房宇一千三百余间。回廊自山间左右,绕至方丈,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宋真宗景德四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又改景德寺为景德灵隐寺。仁宗天圣二年,章懿太后赐庄田及钱。皇祜元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及回銮碑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中,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着书入藏。苏轼知杭州,补书唐白居易所书冷泉二字后亭字。南宋建都杭州,高宗绍兴五年,改名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孝宗乾道三年二月,诏每年于四月初八佛诞日赐帛五十匹。八年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改法堂为直指堂。宁宗嘉定午间,评定浙江禅院,以五山为冠首,而余杭的径山第一,灵隐次之,净慈又次之,宁波的天童又次之,育王第五。当时有人为灵隐寺鸣不平,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灵隐寺产业丰饶,信施山积,自然使寺僧趋向于苟且偷安,明田汝成所着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所记灵隐当时许多不如法的事情,可以为证。理宗赐书“觉皇殿”三字易大雄宝殿,又赐书“妙庄严域”四字及千佛赞等。阎妃矫旨夺寺中菜园建集庆寺为其先人的功德院,称赛灵隐,今已废。

  元武宗至大元年,觉皇殿蠹朽倾颓,住持正传损资与平章张缔重修,至仁宗皇庆元年落成。顺帝至正己亥,寺毁于兵,癸卯,住持辅良始建方丈室、伽蓝堂。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建觉皇殿成。永乐元年善才增塑佛像及诸供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觉皇殿灾,九年住持昙瓒建左右翼门,又住持良价建觉皇殿,复还1日观。正统十…

《灵隐小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晦鸣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