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隱小志▪P2

  ..續本文上一頁尊,現仍在洞內。至元十九年、二十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徐僧錄、楊思諒、楊連真伽及脫脫夫人各施資造像,皆有《造像記》可考。前代題名“,唐則有蕭悅、王亘、烏重儒,宋則有孫覺、張徽、蘇頌、蔣之奇、岑象求、李杞、高荷、李琮、朱明之、楊景略、黃頌明、胡援、林希、陸德與、賈似道等。賈似道題名,字徑五寸,最易辨識。文曰:

  鹹淳丁卯七月十八日,賈似道以歲事禱上竺回,憩于此。客束元嘉,俞昕,張濡,黃公紹,王庭從。子德生侍。期而不至者廖瑩中。沈堅刻。

  考鹹淳丁卯爲度宗當國的第叁年,賈似道已因乞和冒功封魏國公,而元軍進窺湖北的襄樊,舉國震駭,歲事當指此而言。這麼大的國事,而想用祈禱解決,真可謂邪臣誤國,難怪他要竄死于道路了。

  觀音像右側有小洞極深,相傳從前有采石乳的人深入不已,聽到篙橹風浪之聲,大怖而回。因此有人認爲從那裏可以通過錢塘江,直達蕭山。左側出洞,循石級而上,至一線天,只見石室上面有一小圓洞漏天光,寺僧以竹竿指示遊客觀看,其中仿佛有觀音像雲。唐代的丁飛(字瀚之)曾住在裏面,學養生術,年八十六而反壯。善小楷,其蘸筆池在寺中大悲閣下,一線天的懸岩上刻“佛國”二字,上天竺僧道行書。據說他練習此二字叁年而後敢刻,故尚遒勁。

  龍泓洞之右爲玉浮洞,其前十余步爲謝靈運翻經臺,《異苑》雲:“杜明甫錢塘人,居靈隱,夜夢東南有賢人來訪。時謝玄生孫名靈運,以其父奂狂蕩射殺蔣侯妹清溪小姑樹鳥,姑怒殛死之。玄遂不敢留靈運,求寄養于明甫十五方還,故名客兒。相傳靈運兒時翻經于此,故以爲名。”玉乳洞曲折通明,象桂林伏波山下的伏波洞。伏波洞有宋代造像,玉乳洞四壁所刻羅漢,亦皆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刻,施資者爲周延慶、董延贊、俞贊、蘇氏七娘、湯用、張旺、樊仁厚、沈十娘、洪二娘、呂七娘、周德保等。洞內峭壁高數十丈,不能登,爲蝙蝠棲息之所,大者若鷹,故又稱蝙蝠洞。玉浮洞叁字,明方豪書。吳赤烏二年,葛孝先得道于此。

  玉乳洞之右爲射旭洞,又鍾青林洞或青林岩,也就是理公岩。相傳理公燕寂于此,故又名燕寂岩。其中有宋乾興年間胡承德所造盧舍那佛會十七尊,陸盛並妻李一娘造觀世音菩薩像一尊,都有《造像記》可考。陳時《湖上青山集》雲:“香林洞左有日月岩,一圓如日,一半彎如月,下爲夢謝亭,”今已無可考索。此洞俗名老虎洞,因東向的洞口形如虎口而得名。稱爲射旭,也因洞口向東之故。至于稱爲香林,則因從前種植過桂花的緣故。

  關于飛來峰的造像,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袁中郎《西湖記述》等,都認爲元代江南釋教總統楊連真伽所造,從上面的石刻題記看來,可以知道是不對的。其實,梁簡文帝已有賜靈隱石像的記載,唐陸羽《靈隱寺記》也說:“有僧于岩上周圍镌羅漢佛菩薩,”可見隋唐以前,飛來峰上早巳镌刻過佛像,可惜題志剝蝕,無可稽考了。

  自理公塔循大路入寺,必經回龍橋,吳越時名清繞橋,橋上建春淙亭。清乾隆九年厲樊榭記雲:

  ……橋舊無亭,乾隆癸亥,巨公重新雲林寺,饬余材剩甓成之。登斯亭者,抑挹山翠、俯聽泉響,炎曦陰霖有所庇,而物色之奔赴若天造而神輸。巨公問名于余,余以合澗橋舊有春淙亭,蓋取蘇文忠“雨潤春淙一靈鹫“之句。今亭廢久矣。宜移其名于止匕。———

  太平天國之役亭毀,光緒初重建,民國叁十叁年(公元1 944年)住持卻非以水泥鋼骨重修。自春淙亭至冷泉亭,丹垣綠樹,蓊郁空蒙,山岚在衣,谷響生足,頓使遊人消除塵意。崖旁彌勒即坦腹作笑顔的羅漢像,北宋真宗乾興年間,胡承德並合家眷屬同發心造。複有人在其西壁又刊羅漢像十七尊,成十八羅漢,但雕刻藝術遠遠不如彌勒像。其旁多聞大王,元至元二十九年資政大夫行宣政院使楊謹造,今作多寶天王,誤。天王之西爲石門澗舊有瀑雷橋,今廢。宋趙安撫于橋邊創建壑雷亭,幾經修建,今尚存。冷泉亭在其西十余步,明袁中郎雲:“由飛來峰至冷泉亭一帶,澗水溜玉,畫碧流青,爲山之極勝”,很對。唐白樂天《冷泉亭記》敘述很詳,今收于《藝文撷英》中。

  冷泉亭對岸山半爲翠薇亭,過澗經藏六洞、喇叭洞拾級而上。藏六洞叁字,太虛法師書,乃冷泉流至石門澗所經由的小壑,其旁有一小穴,吹之作嗚嗚聲,故名喇叭洞。藏六洞至翠薇亭約六十余級,半路刻康熙叁十八年禦筆飛來峰叁字,正對冷泉亭。考《宋史·韓世忠傳》,紹興十一年,秦桧收叁大將兵權,世忠乞解樞柄,又上表乞骸骨。十月,罷爲醴泉觀使,奉朝請,進封福國公。從此杜門謝客,時跨驢攜酒,從一二仆從縱遊西湖以自樂。十二年改封潭國公,二十一年八月逝世,追封蕲王,谥忠武。他建翠薇亭于飛來峰,正足他縱遊西遊以自樂的時候。亭成,他的兒子韓彥直年僅十二歲題雲:

  紹興十二年,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過靈隱,登覽形勝,得舊基建新亭,榜曰翠薇,以爲遊息之所,待好事者。叁月五日男彥直書。

  按此刻高二尺一寸,廣叁尺,文八行,每行六字,正書經叁四寸,筆力仿顔魯公,金石家認爲罕觏之品,今不存。至于命名之意,《一統志》雲:“時嶽飛已死,飛曾有《登池州翠薇亭》詩,故作此亭以懷嶽飛也。”考嶽飛被害在紹興十一年12月29日,距建亭時,僅六十六日,世忠與嶽飛共禦外侮而飛含冤被害,觸景生情,用寄隱痛。清汪繼壕雲:“是四十八言者,實著南宋偏安之局,安得輕視,即爲南宋一朝之鑒可也。”講得很深刻。此亭于民國叁十四年(公元1 9 4 5年)重建,雖有聯語,而無一語講到這方面,應該說足疏忽。

  自翠薇亭左側而下,過澗即爲法雲弄,長數裏,其中原有永福寺、青蓮山房、白雲山房、超然臺、邺公庵、岣嵝山房等,都是名勝,現皆湮沒。

  靈隱寺前左右各立一石幢,皆宋太祖開寶二年吳越國王建。左刻大佛頂尊勝陀羅尼,右刻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此二石幢本在奉先寺,寺久廢,神宗景祜二年十一月,靈隱寺住持延珊禅師遷來重建,距今約九百四十多年。又大雄寶殿前左右各有一石塔,皆九層,高五丈余。孫治《寺志》雲:“上有石匾,書“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十字,二塔所題皆同,而無年代日月。山中舊物,所存唯此。其塔八方,下刻佛頂首陀羅尼,二塔皆同。塔上所镌佛,皆梁像。此或慧理之後,六朝僧所爲耳。其無歲年者,豈以朝梁暮陳故耶。”然據近人梁思成氏考證,系宋初建築,距今約一千年。

  靈隱寺後二裏巢居塢有韬光庵,昔名法安院。唐韬光禅師居其間,與白居易爲方外交,自此立名韬光。韬光禅師與白居易唱和詩碑立于金蓮池側,其上爲煉丹臺,可以望見西湖。更上二裏爲北高峰。

  靈隱勝景,大約如上所述。至于物産,宋贊甯法師《筍譜》雲:“林竹筍,出靈隱山中,中堅亦通小脈,筍堅可食,采竹作杖可愛。新婦竹筍出武林山,其竹圓直,韌可爲蔑,筍則叁月而生,可食。扶桑竹筍,生武林山西,舊謂雙竹院中所産,修篁嫩條,皆封抽並引。鶴膝竹出靈隱山,節密而內實,略如天臺藤,間有突起者。”按扶桑竹,又名天親竹,鶴膝竹,又名曲竹,唐公竹。此外又有石面竹、方竹。花木則有海石榴花、紅辛夷花、黃牡丹、骨裏紅梅花、石面靈桃、西栗樹、紅木、楠木、梓、檀、楓、樟等。西栗樹今稱莎羅樹,乃慧理祖師從印度接來種,實大小如胡桃,可以入藥。

  曆代沿革

  靈隱自東晉鹹和年間理公創建以來,已曆一千六百余年,曆代紛更,幾經興廢,至今依然寺貌莊嚴。當其初創、佛法未盛,一切規製,僅具雛形,到靈隱遊覽的人,一定不多,所以到宋智一法師住寺,能夠嘯聚群猿而自稱猿父。其後梁武信佛,曾賜田給靈隱寺,靈隱的規模必有可觀。唐陸羽《靈隱寺記》雲:

  晉宋已降,賢能疊居,碑殘簡文之辭,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巋然,袁松多壽,繡角畫拱、霞暈于九霄,藻井丹楹,華垂于四照。修廊重覆,潛奔潛玉之泉,飛閣迢哓,下映垂珠之樹。風铎觸鈞天之樂,花鬘搜陸海之珍。碧樹花枝,春榮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陸羽,唐肅宗時人,當時靈隱寺的空前盛況,不難想像而得。會昌法難,寺毀僧散,其後雖稍興複,僅具規模。直到吳越王錢鏐,命延壽禅師重行開榻,建僧房五百余間,賜名靈隱新寺。忠懿王繼之,建房宇一千叁百余間。回廊自山間左右,繞至方丈,真可謂洋洋大觀了。

  宋真宗景德四年改靈隱寺爲靈隱山景德寺。天禧五年又改景德寺爲景德靈隱寺。仁宗天聖二年,章懿太後賜莊田及錢。皇祜元年賜禦繡《觀音心經》二卷,及回銮碑飛白黃羅扇等禦用之物。慶曆中,丞相韓琦、參政歐陽修等奏賜契嵩所著書入藏。蘇轼知杭州,補書唐白居易所書冷泉二字後亭字。南宋建都杭州,高宗紹興五年,改名爲靈隱山崇恩顯親禅寺。孝宗乾道叁年二月,诏每年于四月初八佛誕日賜帛五十匹。八年賜瞎堂禅師直指堂印,改法堂爲直指堂。甯宗嘉定午間,評定浙江禅院,以五山爲冠首,而余杭的徑山第一,靈隱次之,淨慈又次之,甯波的天童又次之,育王第五。當時有人爲靈隱寺鳴不平,其實大可不必。因爲靈隱寺産業豐饒,信施山積,自然使寺僧趨向于苟且偷安,明田汝成所著的《西湖遊覽志余》中,所記靈隱當時許多不如法的事情,可以爲證。理宗賜書“覺皇殿”叁字易大雄寶殿,又賜書“妙莊嚴域”四字及千佛贊等。閻妃矯旨奪寺中菜園建集慶寺爲其先人的功德院,稱賽靈隱,今已廢。

  元武宗至大元年,覺皇殿蠹朽傾頹,住持正傳損資與平章張締重修,至仁宗皇慶元年落成。順帝至正己亥,寺毀于兵,癸卯,住持輔良始建方丈室、伽藍堂。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建覺皇殿成。永樂元年善才增塑佛像及諸供具。宣德五年閏十二月覺皇殿災,九年住持昙瓒建左右翼門,又住持良價建覺皇殿,複還1日觀。正統十…

《靈隱小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晦鳴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