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隱小志▪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年,玹理建直指堂,堂額爲張即之所書。隆慶叁年全寺毀于雷火,止余直指一堂。時海寇紛擾,寺僧德明等圖複興而力不足。萬曆十年,吏部尚書張瀚及司寇陸光祖命寺僧迎如通任住持,至即講經,信施很多。後十一年冬開始重修,經五年落成。大殿仿唐式,用平頭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覺皇殿爲大雄寶殿。又就彌勒閣舊址建叁藏殿,其後爲直指堂,又後爲方丈,方丈左爲妙應閣,右爲選佛齋,張瀚又爲之記。208年,司禮太監孫隆重修,于叁藏殿中置輪藏以奉藏經,計六百叁十八函。輪藏之左爲藥師燈藏,計四十九燈。輪藏之右爲水陸像藏,總一百二十五軸。崇祯十叁年,寺中又遭回祿,僅存大殿、直指堂及轉輪殿。

  明清年間,靈隱僧衆已擴充爲二十四房。“房”的製度就是把各院落分作私人産業,一切收支及招收徒衆等事,外人都不得幹與,而靈隱住持,則由各房公舉,隱然自成一部落,而道風就無從談起了。清初,有一個豁堂禅師自幼在靈隱出家,受戒後,曆參名師,得法于叁峰藏禅師,靈隱各房舉爲主持。但當時的靈隱形成“苔寮藓壁”的破敗狀況,豁堂自名其居的房屋爲“破堂”。正在這個時候,具德和尚在揚州開堂說法,請豁堂去領衆,因此相知很深。順治五年冬,豁堂回靈隱,即建議公請具德和尚爲靈隱寺住持,重興古刹。寺衆震具真德和尚的德望,都表贊同。六年春具德和尚入院,即謀規複,曆十八年百拱千栌,金碧丹黝,爲東南之冠。計完成七殿:天王殿(高七丈)、大雄寶殿(高十叁丈五尺)、輪藏殿、伽藍殿、五百羅漢堂(五十四間)、金光明殿、大悲殿。十二堂:祖堂、法堂(高七丈二尺)、直指堂(高六丈七尺)、大樹堂、東禅堂、西禅堂、東戒堂、西戒堂、齋堂、客堂、擇木堂、南鑒堂。四閣:華嚴閣、聯燈閣、梵香閣、青蓮閣。叁軒:面壁軒、青貌軒、慧日軒。一林:玉樹林。叁樓:響水樓、看月樓、萬竹樓。以及雙桂室、香積廚、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等。雖曰重興,實同開創。張岱西湖夢尋卷上雲:

  具和尚爲余族弟。丁酉歲,余住候之,則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東邊一帶閟閣精藍,凡九進,客房僧舍百十余間。香積廚中,初鑄叁大銅鍋,鍋中可煮米叁石,食千人。具和尚拊鍋示余曰,此弟十余年來所掙家計也。飯僧之衆,亦諸刹所無。午間方陪余齋,見沙彌持赫蹄送看,不知何事。弟對沙彌曰,命庫頭開倉,沙彌去。及余飯後出寺門,見有千余人蜂擁而來,肩上擔米,頃刻上廪,米斛無聲,忽然竟去。余大駭異,問之和尚,和尚曰,此丹陽施主每歲致米五百擔,水腳挑錢,纖悉自備,不許飲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余爲嗟歎,因問大殿何時可成

  和尚對以明年六月爲弟六十,法子萬人,人饋十金,可得十萬,則吾事濟矣。逾叁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

  張岱的記載,當系事實。靈隱自經具德和尚整頓而積弊盡除,古風重振,當時皆稱爲“東南第一山”。不過飲水思源,我以爲還應歸半功于豁堂禅師,否則具德和尚縱有絕大神通,怎能施展之于靈隱山呢!

  繼具德者爲晦山,未出家時與吳梅村同筆研,頗有文名。李闖破京,崇祯殉國,他即焚書恸哭,披剃于千華老人處,依具德和尚習戒律及禅宗,當過幾個大叢林的方丈,著《鍛煉禅人說》十叁篇,爲諸方所欽仰。主持靈隱後,不改故常,建飛來峰牌坊、具德和尚慧日塔院、普同塔叁座,以補未備。康照二十八年,帝南巡,到靈隱寺遊覽,主持谛晖,奏對稱旨,帝親書雲林二字給他,即改寺名爲雲林。後來在叁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又叁至靈隱,都有記遊之詩。雍正十一年六月頒帑金五百兩、齋僧二千人。乾隆初,住持巨濤,嗣法谛晖,博涉群書,爲當代朝野所重。當時光祿少卿揚州汪應庚來遊靈隱,與巨濤一見契合,即捐資重修大雄寶殿及其他殿、堂、閣、軒、樓、亭等數十處,又補飾五百羅漢,修理合澗橋、龍泓洞,鹫峰徑等,從乾隆六年十月到九年十月,經曆叁個年頭,用費二萬余兩。

  乾隆于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叁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遊靈隱,都有詩記遊,刊刻于石,現在還立在寺前禦碑亭中。四十一年,布政使徐恕與司道各府,因靈隱寺宇,年久失修,捐款修葺。又以寺僧五百余人,食用浩繁而向無田産,全靠募化居民齋飯,以資糊口,因使靈隱寺僧就近帶管天竺,用天竺的香火錢,補靈隱齋糧的不足。這個辦法得到朝廷核准,永遠遵守。四十四年,因靈隱天竺同一住持,顧此失彼,難以兼全,乃恢複分管舊製,而令天竺每年津貼靈隱齋糧銀二千兩。這個辦法,據說到民國以後才取消。

  嘉慶二十一年秋,寺毀于火,工程浩大,恢複不易,事爲朝廷所知,特賜帑金一萬兩重修,當地的督府司道也首先倡捐,得銀一萬一千兩。道光元年,汪大臨倡義請商綱增捐,共得銀十萬七千兩,存庫備用。當時的住持儀謙,也向浙東西紳士勸募,前後亦得萬兩左右。叁年,運司宋如林請發存項,大興土木,又遴選董事負責領款,及購買木石磚瓦各項,悉心經理。遭毀殿宇,次第修複。歲久傾圯的天王殿羅漢堂,按照舊式,一律鼎新。不料頭山門又在那時爲鄰火所毀,董事們在捐資重修之外,又買其旁的民居加以拓展,前缭以牆,旁界以弄,比以前更爲壯觀。這次的修複工程,開始于道光叁年的七月七日,落成于八年的四月十六日,共用銀十叁萬七千余兩。十四年夏,阮元爲浙江巡撫,刻朱熹、翁方鋼等集成,議藏靈隱,因建靈隱書藏,又廣集世典儲藏其中,用唐人“鹫嶺郁迢蛲”詩字編號,選靈隱寺僧玉峰、偶然二人,按照所訂的條例管理,使能永守,阮元自爲之記。其時寺中所藏,尚有宋明教契嵩禅師的上堂槌、寶達照佛鏡、白沙床,宋孝宗賜直指堂印,範仲淹所遺床,秦桧齋僧鍋,龍文拜石(石長八尺,闊六尺,龍鱗隱見石中),沈周飛來峰圖,靈隱山畫卷,程嘉燧冷泉亭圖,李流芳西湖臥遊畫冊,冷泉紅樹圖,宋天聖八年賜杭州靈隱山景德靈隱禅寺牒,以及董其昌、密雲、叁峰、谛晖、巨濤、陳鵬年,翁方鋼、朝高望、王時敏、張照、梁同書、白松鱗、石輯玉等人墨迹。鹹豐十年,太平軍入杭州,寺又被毀,僅存天王殿及羅漢堂。偶有流落人間,如沈周《靈隱山書卷》,我曾于南京某展覽會上見到過,當然不可能複還寺中。

  自此以後,住持靈隱者,由貫通而昔徵,而心融,而慧明,而卻非。貫通是天竺法鏡寺僧,住持之後,修建聯燈閣、大寮、庫房等房屋,光緒叁十四年圓寂。昔徵揚州人,出家鳳林寺,住持十年,銳意整頓,因得到盛宣懷的護持,于宣統二年重建大雄寶殿,仍高十叁丈五尺。建殿木料本系清官向美洲所買,用以修理頤和園的,因時局不靖,南運杭州,修建靈隱。民國六年(公元l 9 1 7年),又建大悲閣。心融在住持期間,沒有什麼建樹。民國九年(公元1 9 2 0年)以後的住持慧明足禅宗尊宿,脫略著稱,全寺事務均由監院卻非料理。民國十九年(公元l 9 3 0年)慧明示寂,卻非繼任,修建翠薇亭、春淙亭,不久天王殿亦用水泥鋼骨翻造落成,寺貌煥然一新。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 9 36年)冬,羅漢堂不戒于火被毀,前代所遺之物,現在只有天王殿中木刻韋陀像而已。民國二十六年(公元l 9 37年)十一月, 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軍進入杭州,難民麋集在靈隱天竺,紅十字會設難民收容所于靈隱,收容難民五六百人,不易維持秩序。客堂、伽藍殿,東山門及梵香閣,都因難民夜半失火被焚。幸寺僧奮力搶救,沒有波及大殿、天王殿。當時卻非處境非常困難,就去上海暫避。自此以後,寺中境況更窘,常常無米爲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抗戰勝利才告結束。卻非返寺後,雖雲退居,而仍主持寺務,1 9 4 8年冬圓寂。

  解放之初,即1 949年7月,大殿正梁及一根二八公尺長的木柱遭白蟻蛀空折斷,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壓毀。1952年夏,由民政廳組成“杭州市靈隱寺大雄寶殿修複委員會”主持修複工作,由政府撥款,用鋼筋水泥施工,到1954年底完工。接著,就修理大佛像後面的海島和左右兩旁的諸天與圓覺。關于重塑大佛像的問題,有人主張恢複原塑叁尊,有人根據國外佛教寺廟的習慣提出只塑一尊。經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核示,國務院電示雲:“泥塑貼金像一尊。”當時有許多佛教徒認爲泥塑不能經久,樟木可就地取材,經報請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改用木雕貼金,工程則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負責,該院即于1956年製成石膏稿樣陳列在大殿上征求意見。當時周總理正在杭州,看到大佛的石膏稿樣,當場指示說:“佛像的腳應露出,腿部須放大,頭發要用羅釘式,各方面須符合佛教傳統。”修複委員會遵照周總理的指示,修正了定稿,即用樟木進行雕造。佛身淨高9.1公尺,背光,中嵌七佛,高1.96公尺,全部彩畫貼金。蓮座高3公尺,貼金。須彌座高2.5公尺,貼金彩畫並用,石臺重行雕刻安裝,高2公尺。佛像上懸寶蓋,彩畫垂旒,高2.48公尺。從這樣的高度說,可以認爲是我國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不過佛頭和佛手,施工中間改用“脫胎”工藝,用夏布上漆製成。前後用款共達四十四萬余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各級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具體措施,得到全國佛教徒的衷心擁護。

  十年浩劫之初,即1966年8月26日,一股破四舊的狂風震撼著靈隱寺,當時浙江大學數千名學生迅速行動起來,趕往靈隱寺,守護在天王殿前,不讓要砸靈隱寺的人進去,並呼籲全省工農兵給予支援。接著雙方就開展激烈的辯論,一直到二十七日清晨兩點左右,省委一個人來傳達當時“中央文革”的電報,說什麼“靈隱寺是否保護,由群衆自己決定”,這對要砸靈隱寺的人以極大的鼓舞,但浙大的學生和前來支援的工人、農民,聲勢浩大,不使對方得逞,一直守護到八月底…

《靈隱小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晦鳴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