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靈隱小志▪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百忙操勞之中,得知靈隱寺有被破壞的危險,發來“靈隱寺暫加封閉”的電報,才使靈隱寺得以保存下來。現在凡是知道這一事件經過的人,沒有一個人不對周總理表示感激和愛戴。“四人幫”被粉碎後,靈隱寺又由政府撥款修理,國內外遊人絡繹不絕,也都對周總理同聲感戴。

  高僧事略

  開山慧理祖師,西印度人,東晉鹹和初來武林,先建靈鹫寺,後建靈隱寺。靈鹫寺原址在飛來峰前,久廢,建築規模不可考,而靈隱寺曆久不衰。其晏坐處號理公岩,又名晏寂岩,瘗塔在今回龍橋東首。

  智一法師,劉宋時居靈隱山半峰,精守戒律而善長嘯,牽曳其聲,杳入雲際,嗖飗淒切,聞者悲涼,稱之爲衰松梵。養一白猿,有時覓食不遠,智一乃發聲長嘯,聲震林木,白猿即達,謂之白猿梵,因而自稱猿父。其後冷泉水邊聚集了一群猴子,有人就常常送食品給猴子吃,所以現在還有飯猿臺的古迹。

  聖達貞觀禅師,錢塘人,俗姓範。生有奇相,舌紫羅紋,手左右掌紋成字形。出家後深研經律論叁藏,當時有諺話說:“錢塘有貞觀,佛法當天下一半。”曾谒天臺智者大師請受禅法,智者因與貞觀年齡相近,只承認是法兄弟。隋開皇十五年,因到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信衆們爲他建立了南天竺寺,請他居住。他能文,有雅操,隋文帝叁次征召,李世民兩次延請,都以疾辭。大業間在山行中自標葬地于靈隱寺的東崗,年七十四,無疾坐化,就葬在那裏。

  我國古代對于出家爲僧,限製很嚴,如果不經過政府考試合格者,不得剃度,否則一經告發,即得重罰,所以僧人品學不至過于龐雜。考試方式,每代不同。唐肅宗乾元元年,通經七百頁者方許剃度,而靈隱的道標法師爲第一名。師本姓秦,富陽人。七歲出家,依靈隱白雲峰海公爲師。後習戒律,有高行,在南天竺結茅屋于峰西,號西嶺草堂。尤善詩章,辭體古健。當時吳興有清畫,會稽有靈澈,互相酬唱,名重當代。陸羽稱知標曰:“日月雲霞爲天標,山清竹木爲地標,推能歸美爲德標,居閑處寂爲道標”,真可謂推重備至。還有人說:“霅之晝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因此,李吉甫、韓臯、呂渭、孟簡、白居易、劉長慶等皆與他爲方外交。長慶叁年示微疾,旋逝世,年八十四。

  現在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師,他本姓李,名叔同,是我國藝術界的老前輩。金石書畫無一不精,詩詞音樂造詣極探。當代藝術家豐子恺、劉質平等都是他的弟子。出家虎跑寺後,受戒于靈隱寺,而還經常與人結翰墨緣,影響很大。求之古人,只有唐代的皎然和清畫法師足以相比擬。皎然本姓謝,足謝靈運的十世孫。幼有異才,性與道合,遂削發出家,受戒于靈隱,依堅道守直律師習戒律,並留心于詩篇,頗有造詣。著有《詩式》一書。中年參訪禅學,有所悟解,遂入湖州杼山隱居。貞元五年,李洪爲湖州太守,素來欽佩皎然的著作,想代爲公之于世,皎然開始不允所請,經李洪再叁懇求,才把稿本交給他,因而得以廣爲流布,極爲相國于颛及顔魯公真卿等名流所重。不過皎然清淨其志,高邁其心,不爲浮名虛利所動,而只是樂處林巒, 與有道者交遊,終身不變。貞元年間圓寂于山寺,有集十卷,于頗爲之序。貞元八年五月,敕寫其文于秘閣,當時都以爲榮。

  “滿堂花醉叁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這是詩僧貫休上錢武肅王的詩,當時貫休在靈隱。王得詩大喜,要貫休改十四州爲四十州,乃相見。貫休曰:“州既難添,詩亦不改,”即拂袖而去。西入四川,以詩投孟知祥,有:“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之句。知祥得詩亦大喜,優禮相待,署號禅月大師,常呼爲得得來和尚,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年八十一。《禅月集》二十五卷,收于《四部叢刊》。休字德隱,蘭溪登高人,俗姓姜。

  在曆代沿革一章裏,提到延壽禅師中興靈隱寺的事迹。延壽,字沖元,錢忠懿王賜號智覺,清雍正帝加封“妙圓正修”四字,又說:“信爲曹溪後第一人,超出曆代大善知識者”。俗姓王,余杭人,七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年二十八爲華亭鎮將,以公款買魚鼈鳥獸放生,虧累巨萬,被舉發,判處死刑,臨行神色怡然,錢文穆王奇而赦之,聽爲僧。初住天臺智者岩習定,後參德韶國師得悟。建隆元年,錢忠懿王請重創靈隱寺,繼主永明道場即淨慈寺,著《宗鏡錄》等書,因此淨慈寺有宗鏡堂。他的《自行錄》收于《續藏》,卷首自序雲:

  弘明集中先德有檢校叁業之說。檢校者,審察我此身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幾心欲摧伏煩惱,幾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叁寶四谛,幾心悟苦空無常,幾心念報父母恩慈,幾心願代衆生受苦,幾心發念菩薩道業。上已檢心,次複檢口,如上時刻, 自旦以來,已得演說幾句深議,已得披讀幾許經典,已得理誦幾件文字,已得幾回歎佛功德,已得幾回稱菩薩行。次複檢身,已得幾回屈身禮佛幾拜,已得幾回屈身禮法禮僧,已得幾回掃除塵垢,正列供具。如是檢察, 自相訓責,知我所作,幾善幾惡。

  延壽禅師這樣刻苦自勵,所以當時認爲他足彌勒降生,徒從如雲,上座弟子二千余人,開寶八年趺坐而化,舍利無數,塔于淨慈寺右側。

  我國佛教自唐宋以後逐漸變質,至清末而每況愈下。民國以來,稍有振作,而由于沒有奉行贊甯法師的遺教,所以並沒有解決問題。贊甯在其所著《僧史略》中辟專題《論衛法》雲:“道安以诙諧而伏習鑿齒,慧遠以詩禮而誘宗雷之輩,複禮以辯惑而柔權無二,皎然以詩式而友陸鴻漸。此皆不施他術,唯能博學耳。況乎儒道二教,義理玄邈,釋子即精本業,何妨鑽極以廣見聞,勿滯于一方也。”說得非常恺切,而贊甯的博聞多識,雖東方朔、張茂先亦不能超過他。相傳徐铉在南唐做官時,嘗入澄心堂辦公,到飛虹橋頭,馬不肯前,即使鞭之流血,也不肯走。徐铉乃寫信向贊甯請教。贊甯答複道:“下必有海馬骨,水火都不能毀,憔澆以腐糟即毀。”徐铉如言掘之,到一丈多深,果然發現一根大獸骨,上胫長五尺,膝面下長叁尺,積薪焚之,叁日不動,以腐糟澆之即爛。又徐谔得到一幅畫牛,但那畫上的牛,白天齧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徐谔以爲神物,獻之李後主煜,煜獻之宋太祖,宋太祖以示群臣,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明,贊甯說:

  南倭海水或滅,灘碛微露,倭人取諸蚌余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沃焦山或風燒飄舉,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盡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

  可見我國古代曾經發現過隱色墨水,贊甯能知其來曆,不愧爲博物學家。贊甯德清人,俗姓高,出家于靈隱,習南山律宗。吳越王署爲兩浙僧統,宋太祖征入京,賜號通慧大師。淳化叁年,兼翰林史館編修。享年七十八歲,建塔于龍井。其著作的現存者,除《僧史略》外,《宋高僧傳》叁十卷,均收于《大藏》。

  韓愈的原道,歐陽修的本論,都足古代排斥佛教最激烈的文字,然而韓愈在潮州見到大顛禅師之後,與孟簡的信中即稱贊大顛“能以理自勝,不爲事物侵擾”。歐陽修臨終還讀《華嚴經》,因此契嵩禅師著文痛駁韓愈,而歐陽修仍不得不稱譽他。契嵩字仲靈,自號潛子,廣西藤縣镡津人,俗姓李。七歲出家,十叁得度落發,十九遊方,得法于洞山曉聰禅師。慶曆間,至杭州,居靈隱永安蘭若,作輔教篇。歐陽修讀之,驚曰:“不意僧中乃有此郎。”契嵩又上書仁宗,辯明佛理應崇的若幹要點,仁宗覽之,诏付傳法院編次,又賜明教之號,以示褒寵。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大都延見稱譽,而他自己所住的屋裏,蕭然無長物,與人清談終日,則娓娓不倦。皇祜間又著《禅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以扶翼宗門。熙甯五年六月初四日示寂于靈隱寺。火化後,眼舌及童貞不壞,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者叁,又常所持木數珠亦不壞。東坡雲:“契嵩常嗔人,未嘗見其笑。辯才常喜人,未嘗見其怒。余親見二人皆趺化,乃知二師以嗔喜作佛事也。”這是很有見地的說法。契嵩遺書有《镡津文集》十九卷,收于《大藏》,塔在永安蘭若之左。

  雪窦重顯禅師,字隱之,遂甯人,得法于智門祚禅師。他素與學士曾會厚善。有一天,遇于淮上,曾問重顯打算去那裏,重顯曰,將遊杭州,登天臺雁宕。曾曰,靈隱天下勝地,住持珊禅師是老朋友,就寫了介紹信交給重顯。重顯到了靈隱,沒有把介紹信拿出,隨大衆一起生活,專任打掃廁所的工作。過了叁年,曾公訪重顯于靈隱,無人知道,找到廁所旁的小屋才相見。曾問起介紹信,重顯才拿出來,並且說,您的意思很好,然而行腳人不足寄書郵。珊禅師深以爲奇,即命領衆。後主持奉化雪窦寺叁十余年,以《頌古百則》著名于時。晚年,悲學者尋流失源,作《爲道日損偈》曰:“叁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讀者酸鼻。皇枯四年七月七日寂,年七十叁,塔于寺之西塢,賜號明覺禅師。

  大意宗杲禅師,字妙喜,宣州甯國奚氏子。年十叁始入鄉校,一日與同窗戲谑,用硯投擊,誤中先生帽,償金而去。因而放棄世聞學問,詣東山慧雲院出家,又遍參諸方,依止克勤圓悟禅師最久,爲當時朝野所重。紹興二十八年,因丞相張德遠薦,任余杭徑山方丈,先在靈隱寺開堂說法,闡揚圓悟的禅法。住徑山後,僧侶雲集,多至一千七百人。後因張德遠被貶谪而勒令還俗,編置衡州六年。限滿複僧衣,仍住徑山。卒年七十五,有《語錄》及《宗門武庫》等行世。

  如璧禅師,本姓饒名節字德操,江西臨川人,以文章著名,與曾子宣丞相陳了翁等友善,擬娶妻,遇白崖長老,晤談有得。有一次他從外面回來,仆人和他談話,他覺得與平常不一樣,怪而問之。仆人說,聽說白崖長老有道行前往請問,經開示,忽然覺悟,身心安泰,如此而已。德操歎息說,你能這樣,…

《靈隱小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晦鳴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