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隐小志

  灵隐小志

  巨赞法师

  再版前言

  1 94 7年2月我曾经写成《灵隐小志》一书,由灵隐寺发行,初版二千册,不久即销售一空。正拟再版而时局日趋紧张,我于赴港讲经返杭之后,又不得不再赴香港,再版之事就无从考虑了。解放以后,由于书中观点有待修订,而我又在北京工作,无暇及此,因此就没有再版。

  解放之初,灵隐寺大殿毁于白蚁,经政府拨款重修,焕然一新,其中大佛一尊,在造形上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使能圆满无缺。十年浩劫之初,灵隐寺一度有被破坏的危险,也因周总理的威望所及,得以免于劫难。因此,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灵隐寺经过修葺,重行开放,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于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更深入人心。

  1980年4月中旬,我于游罢黄山之后,回到我出家之地的灵隐寺,只见殿宇庄严,游旅如云,而缺乏介绍灵隐历史古迹的作品,因此有修订再版《灵隐小志》的想法,也得到寺方负责人的赞同,而苦于手头已无原书,不易着笔。丁云川同志听到这个消息,于出差来京之便,带来旧藏《灵隐小志》一册,真如大旱之望云霓,喜出望外。于是改文言为白话,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章节,作为导游之用。“自序”一文,系初版原作,录存供参考。书中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希读者随时赐教,以便改正。l 9 80年9月5日,巨赞于北京中国佛教协会。

  初版自序

  订知己于山川,已无俗骨;礼空王于梵刹,渐涤尘襟。足以灵隐鹫峰,常为高僧之化域,钱塘明圣(西湖旧名钱塘湖,明圣湖在其南),亦成名士之蘧芦。方志所传,遗徽犹在,攀寻所至,芳躅可追。然而灵隐三书(清孙治《灵隐寺志》,厉鹗《增修灵隐寺志》,沈荣彪《云林寺续志》),棼于体例,武林掌故,积若邱山,览之者如人海量沙,述之者多断章取义,稽考差可,探胜则非,于是有《灵隐小志》之作。将以揭自然之幽奇,彰前贤之懿范,登游人于觉路,语信士以玄诠。张岱有云,若云善游西湖,惟在深情领略,世间伧父,何易言游,余于于林,亦同此感。夫阳和焕发,景物华鲜,茸茸之芳草连天,澹澹之烟波无际,都人士女,倾城来游,控香鞯,拥翠耕,盈衢塞路,累迹摩肩,此固未免乎嚣,而或以为俗者也。然当钟鸣夜静、月朗中天,林间之宝殿巍巍,涧底之泉声活活,则如封右丞之图画,满目空明。朝暾甫上,梵呗初宣,鸲鹆翩翩以争鸣,清露垂垂而欲滴,则如咏渊明之篇什,生意盎然。雨止瀑肥,急流如注,壑轰轰分雷震,峰耸耸而似飞,则如读昌黎之古文,神魂陡壮。越涧穿林,登高远瞩,江浩渺兮似海,城屯聚而若蜂,则如歌东坡之诗余、心胸并朗。摩诘之画,元亮之诗,退之之文,子瞻之词,皆文化之精英而艺林所珍赏者也,乃俱能于灵隐得其佛佛,游岂易言哉。东晋开山迭经兴废,千六百载,名德如林。永明大慧之禅修,赞宁契嵩之着作,道标皎然之吟咏,道济守益之神奇,或传佛祖之心灯,或示迷徒以正轨,功在圣教,矩矮常存,不有所书,将同忘祖。《萍栖诗抄》,却非上人之作也,《还斋吟草》,则作者之俚句,附之篇末,聊志幻迹。将来建置,众议佥同。愿力庄严,固有待于贤者,信施功德,尚期望于诸方。读本书者,幸留意焉。民国三十五年(1946六)夏历十月初六日,巨赞谨叙于灵隐寺。

  山水景物

  杭州一名武林,宋淳佑《临安志》(施谔撰)卷八云:

  《西汉志·会稽郡钱塘》注,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祥符旧经》云,在县四十五里,高九十二丈,周围一十二里。又名灵隐山,隐苑山,仙居山。上有五峰,曰飞来,曰白猿,曰稽留,曰月桂,曰莲华。峰之前,有合涧曰武林泉。武林之阴,北涧之阳即灵隐寺。武林之南,南涧之阳,即天竺寺。

  此外,周草窗的《武林旧事》卷五所说亦略同。清初《灵隐寺志》的作者孙治,以为武林山是合赤山埠,进龙浦、古荡、西溪、湖滨等六十里内之山而言,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武林山白天日山蜿蜒而来,夭矫磅礴,谶记称为“龙飞凤舞到钱塘”。《施志》又云:“天日山下武林灵隐山始韶秀,而山于是左右分。北高峰左转抵葛岭,标以保傲塔。右转挟南山,标以雷峰塔。二塔为西湖门户”。这样说来,武林山虽不甚高大,而实为钱塘的主山。杭州别名武林,看来就是来源于此。海宁许雪庄《咏武林山》诗云:“涧合东西流派远,山联南北结根深。蜿蜒奇秀开灵竺,千古真源属武林”,非常得体。又据宋灵隐寺僧契嵩《武林山志》云,“灵隐山一名武林。秦汉号虎林,以其栖白虎也。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了。

  飞来峰一名灵鹫峰,足灵隐寺的案山。东晋咸和三年,印度僧慧理至武林,看到飞来峰就说:

  此天竺灵鹫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

  佛在世曰,多为仙灵所隐,今复尔耶

  

  当时人们开始不相信他,他又说: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必相随至此。”就在洞口呼唤,果然有黑白二猿跃出,因此大家信以为真,而命名为“飞来峰”。峰高四十余丈,棱层剔透,嵌空玲珑,其色非青非紫,带白带绿。张陶庵云:“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之,只以石丈呼之也”。我们如以地质学的观点看,固不必信“飞来”之说为真,而从游览或文艺上说,“飞来”之说,似较有趣。

  莲花峰在飞来峰西,《水经注》谓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散开,状如莲花。今从下遥望,下阔上锐,从顶下视,其石四面敷开,极似莲花,称为莲花峰足很确当的。宋梅尧臣诗云:钜石如芙蕖,天然匪雕琢。盘礴峰顶边,婵娟秋江侧”。书画诗情,跃然纸上。莲花峰上旧有莲花泉,今涸。

  呼猿峰又名白猿峰,以理公呼猿而得名,在莲花峰之西。顶亦有大石,其下为呼猿洞。洞很深。我曾经带了电筒进去过。初尚宽敞,渐进渐仄,有时匍匐于地才可以过。地皆细沙,很平软洁净,约行里许,力尽乃出。壁间有乾隆年间题名,墨色如新。《湖需杂记》云:“顺治己丑秋夜,一僧于月下见一白猿,立于峰顶,皎如积雪,映月逾洁。辛卯冬,青莲阁下一黑猿戴笠而趋,众皆见而呼之,猿却顾微吟,越涧而去。”这段记载如果是真实的话,理公之言,似乎不虚,洞口有饭猿台广丈许,高二尺。

  月桂峰乃下天竺法镜寺的案山。相传月中桂子,尝坠于此,因以为名。稽留峰为中天竺法净寺的主峰。《太平寰宇记》云:“许由葛洪皆隐此忘返,故名”,其实足不对的。考东晋永和年间,有许玄字远游者建思真精舍于峰下,着诗十二篇,论神仙之事,王羲之和他为世外之交。“玄”与“由”音近,因而以讹传讹。葛洪的从祖葛孝先,世称葛仙翁,孙吴赤乌年间亦隐居于此,遂称其地为葛坞。葛洪从葛仙翁的弟子郑隐习方术,又师事南海太守鲍艴,着《抱朴子》等书,为道教建立理论上的基础,其后以丹砂之故,远游岭南,今广东罗浮山及广西勾漏山皆有其遗迹。晚年又返回武林,隐居葛坞,相传得道于青林洞。

  北高峰为灵隐寺的坐山,高三百五十余丈,乃武林上左支的最高者。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弯。其上原有灵顺寺。登颠远眺,群山屏绕,湖水镜涵,西望钱塘江,如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山之东麓有无着禅师塔。师名文喜,唐肃宗时人,瘗骨于此。宋韩侂胄欲取为葬地,开塔见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爪盘屈绕身,三日不坏,就重行掩闭,今尚存。

  此外莲花峰旁有宰相峰,北高峰西有石笋峰、龙门峰、西源峰、双桧峰,今皆不着名。稽留峰西有中印峰、白云峰、乳窦峰、狮子峰、香炉峰、善住峰,则属于天竺山了,此不详。

  灵隐之水,北涧发源于西源峰,南合白沙坞支涧,西北合大桐坞支涧,流过吴寺桥,西北合乌石峰水,南会呼猿涧暗水,合于泠泉水源。北合石笋支涧,又北合金沙银沙支涧、及韬光支涧,东流过曹家桥,汇于灵隐寺前之冷泉,入石门涧,经回龙桥会南涧水于合涧桥下,曰灵隐浦,亦号钱源,南宋通舟至此。

  南涧发源于五云山水出岭,西合上竺两山支涧,又合观音井水,经金佛桥,东合杨梅坞支涧出琮老桥,东合中竺永清坞支涧,北出中竺寺桥,东合下竺神道坞支涧,北过下竺寺桥,东合月桂峰支涧,过慈云北涧,出飞来峰至合涧桥与北涧合。自此经白乐桥,东、西行春桥,金沙滩里五桥,汇于西湖。

  灵隐山门,旧有“绝胜觉场”四字,相传为葛洪所书,后又易“绝”字为“最”字,引起不少争论。今照壁书“咫尺西天”四字,尚属得体。因为相传飞来峰从天竺飞来,而灵隐道场的规模,至今还没有衰歇。自照壁入山门,更前行百余步到回龙桥和龙泓洞。桥洞之名都有龙字,则因钱塘之山自天日龙飞凤舞而来,南支为凤,故有凤凰山,北支为龙,故多用龙名,以应谶记。龙泓洞前有理公塔,即开山慧理祖师埋骨之所。高二丈余,七层,明万历十八年重建。虞淳熙撰塔铭,嵌于第二层,第三层刻《金刚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第四层以上皆刻佛像,都足明代的作品。塔旁有二石刻,一佛像,一执金刚神,皆属于密教的。造像题名中“至元”二字,尚可辨识。

  龙泓洞俗称观音洞,因其中有石刻观音像而得名。像前洞顶有窍如井口透天光,故又名通天洞。郭祥正诗云:“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曾知一泓水,会有老龙蟠。”“龙泓”之名作这样解释,是很贴切有诗意的。“龙泓洞”三字,本来是宋末金华王庭之书,王庭足误国奸相贾似道的门客,后人因恶贾而兼恶王庭之书,乃被划去。元江淮释教总统所经历郭某补书,郭也不足正人君子,不久,仍被划去,故至今无洞名。洞口弥陀佛像,吴越王己未年(即周世宗显德六年)周钦右造。又周太祖广顺元年滕绍宗于洞外石壁造弥勒、观音,势至三菩萨像各一尊。此外宋开禧元年沈宁、嘉定元年某比丘各造罗汉一尊。元师帝至正十六年,元帅伯颜造佛像十尊,又观音菩萨一…

《灵隐小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晦鸣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