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隐小志▪P5

  ..续本文上一页我反不能,就再往白崖问道,经过八天,居然澈悟,就与其仆一同削发为僧,德操名如壁,仆名如琳。参方至浙,乐灵隐山川,留连忘返。如琳抱病,德操躬进药饵,卒后,尽送终之义,为时人所称誉。后主持襄阳天宁寺,夏均父为请疏,有云:“无复挟书,更逐康成之后,何忧成佛,不居灵运之前。”“岂惟江左公卿,尽倾支遁,独有襄阳耆旧,未识道安。”当时以为精当。德操自号倚松道人,所为诗文,情辞高迈,号倚松集。

  自《济公传》出而妇人孺子莫不知有济颠僧。济颠僧确有其人,不过他的行谊不像《济公传》上所说的那样离奇古怪。他的师父瞎堂慧远禅师的道行,实比济公为高,而世反不知其名,何哉

  瞎堂有题画一词云:“来往烟波,十年自号西湖长。秋风五緉,吹出芦花港。得意两歌,夜静声初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读了这首词,可以想见他的高风清德。孝宗乾道年间,应诏入对内廷,有“愿陛下早复中原”之语,又可以想见他关心国家的义胆热肠。

  慧远,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在药师院出家后,研习经论。当时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的昭觉寺,即往参叩,机锋峻发,称为铁舌远。圆悟逝世之后,东下江浙,屡主名刹。乾道六年,(敕住灵隐),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二年,他住灵隐已六年,忽示众云:“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师升座说法毕,送入方丈扃闭。师旧畜一猿,颇驯狎,因衣之,称为猿行者。久之,寺众从窗隙窥看,声息并无,只见猿行者持卷侍侧,急入,师已逝矣。猿所持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拆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右鸟石峰。《语录》四卷,收于《续藏》。

  通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像瞎堂禅师那样高明,他的弟子道济当然不会是无能之辈。考《宋北硐禅师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云:

  舍利,凡一善有常者,皆有焉,不用茶毗法者,故未之见。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未之知也。叟天台临海李都尉丈和远利、,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加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匡庐潜皖,题墨尤隽永。寒暑无完衣,与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与蜀僧祖觉老略相类。觉尤诙谐。他日觉死。叟求文祭之,略曰:“公也不羁,谐谑峻机,不循常度,辄不逾矩。白足孤征,萧然蜕尘。化门既度,一日千古,迥超尘寰于谈笑间。叟曰:嘻,亦可以祭我。逮其往也。果不下觉,举此以祭之,践言也。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邦人分舍利,藏于双严之下。”

  照北榈所说,济公乃一热情、直率而有逸才的人,可是明河《补续高僧传》为之立传经称之为颠,并且说:“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裤,形媒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须西湖化作酒。和衣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这与北磵所说,有点区别,可能是根据仁和沈孟袢编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而写的。沈孟袢不知南宋何时人,其言不雅驯,现收于《续藏经》中。

  痴绝道冲禅师,武信人,俗姓苟,宋理宗淳祜四年,奉旨自嘉兴光孝寺移住灵隐。阎贵妃以特旨夺灵隐寺菜园建集庆寺,冲师诤之不得,即日退院,示众云:“欲去不去被去碍,欲住不住被住碍。浑不碍,十洲三岛鹤乾坤,四海五湖龙世界。”就背着包笠,往游庐山。理宗遣使挽留,不回,乃赐灵隐古荡圩田以谢。师才学过人,每日以一箧付侍者,有人求他的手书,以纸投箧中。夜深人静,侍者进箧,师秉烛挥笔,随纸多少皆尽, 日以为常。后住经山,年八十二示寂。

  大川普济禅师,奉化人,元初住持灵隐,纂修《五灯会元》。《五灯》即:《景德传灯录》、《天圣庆灯录》、《建中靖国续传灯录》、《淳熙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都足禅宗传法的史传。《五灯》的卷帙很多,不便披览,大川综合为《五灯会元》,为研究禅宗史传者大开方便之门,因此,至今仍以为圭臬。

  元叟行端禅师,临海何氏子。爱灵隐山水清胜,留住很久,自号寒拾里人。元仁宗皇庆元年住持灵隐寺,赐号佛日普照。平生以呵叱怒骂作佛事,而济人利物的事情皆阴为之,而没齿不言。享年八十八。弟子如古鼎铭、梦京噩、楚石琦,皆各化一方,有名于时。因此,行端禅师足灵隐以嗔怒作佛事的第二人。

  前溪德明禅师,黄岩人,姓林氏。明嘉靖间,海寇焚湖墅,灵隐山后人民逾岭到寺避难,寺僧都以为海寇必至,主张弃寺窜散。只有德明主张合众结台于大路,声势相援,海寇才不敢至。又煮粥以济贫乏,于是人有固志,卒年八十一岁。

  清初文字狱,凡治近代史的人,大都知道戴南山、吕留良等案件,而佛门亦被波及,则知道的人不多。常熟三峰的法藏禅师,足宁波天童寺密云禅师的嗣法弟子,而嫌其师一棒到底,不谙机用,乃着《五宗原》一书,提倡五家纲宗,立说新奇,从之者众。其徒具德和尚,开法灵隐,座下常逾万人。这里面不免有一些明末遗老以及忠贞之士参杂其间,这就引起了雍正的歧视。他亲撰《拣魔辩异录》一书痛驳法藏,说他违反祖意,还下令禁止弘传。具德和尚的法脉因此断绝。具德名弘礼,会稽张氏子,幼从父兄住杭州经商,不喜章句时文,而好与黄冠导引之士游,既而悟其非,至普陀山出家。听法藏禅师说法于金粟寺,又跟他人三峰请益,历时很久,方蒙印可。重兴灵隐后,锻炼学人钳锤迅利,造就人才很多。当时人称赞说:慈明、杨岐、戒演、妙喜之后,一人而已。清康熙六年十月十九日示寂,年六十八。《十会语录》三十余卷,毁失于雍正时期。

  艺文撷英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最;就寺观,冷泉亭为最。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日,吾爱其泉宁宁、风泠泠,可以触烦析酲,起人幽情。山树为幄,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泼洁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嚣,必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此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萁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山游唱和诗叙 唐·契嵩

  杨从事公济与冲晦晤上人访潜子,明日乃邀宿灵隐,又明日如天竺,遂宿于天竺也。三人者,游且咏,得诗三十六篇。公济请潜子前叙,潜子让公济曰,吾不敢先朝之士。公济曰,此山林也,论道不论势,潜子叙,非忝也。潜子曰诺,吾叙。济公济与潜子辈,儒佛其人,异也,仕进与退藏,又益异也,今相与于此,盖其内有所合而然也。公济与冲晦以嗜诗合,与潜子以好山水闲适合。潜子亦粗以诗与冲晦合,而冲晦又以爱山水与吾合。夫诗与山水,其风味淡且静,天下好是者几其人哉,故吾属得其合者尝鲜矣。适从容山中,亦以此会为难得,故吻然嗒然,终日相顾,谓几忘其形迹,不知孰为佛乎,孰为儒乎。晋之时,王谢诸子以乐山水友支道林。唐之时,白公隐庐阜,亦引四释子为方外之交,其意岂不然哉。合之道,其可忽乎。云与龙贵以气合,风与虎贵以声合,圣与贤贵以道合,君与臣贵以时合,学者贵以圣人之道合,百工贵以其事合,昆虫贵以其类合。不相合,虽道如仲尼伯夷,亦无所容于世也,天下乌得不重其所合乎。方二君之来也,逼岁除,山郁郁以春意。然代谢相夺,乍阴乍晴,朝则白雪青霭,绚如也。晚则余冰残雪,莹如也。飞泉泠泠,若出金石,幽林梅香,或凝或散。树有啼鸟,涧有游鱼。而二人者嗜山水,则所好益得,嗜闲适则其情益乐,胜气充浃而更发幽兴,优游纡余,吟啸自若,虽旁人视之,不知其所以为乐也;坐客接之,不知其所以为得也。独潜子苍颜敝履,幸其来游,而谓之曰,二君之乐非俗之所乐也,二君之得非俗之所得也,是乃洁静逍遥乎趋竞尘累之外者之事也,终之可也。因评其诗曰,公济之诗瞻,冲晦之诗典,如老丽雅健,则其气格相高焉。潜子嘿者,于诗不专,虽其簿弱疾拙,远不及二君,岂谓尽无意于兴也。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灵隐寺 唐·骆宾王

  鹫岭郁苕哓,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互凋。夙龄尚遐异,披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 唐·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外,天香柱子落纷纷。

  请韬光禅师斋 唐。白居易

  白屋炊香饭,荤擅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来伴食,斋罢一瓯茶。

  辞白太寺斋 唐·韬光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惊莺啭翠楼前。

  灵隐寺 唐·司空曙

  青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鸟道过。百尺金身…

《灵隐小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晦鸣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