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的西山
(编者按:抗日战争期间, 巨赞法师应桂平佛教界人士的邀请,曾驻锡西山龙华寺。巨赞法师不仅提倡新佛教,对西山风景亦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桂平的西山》最初发表在1943年香港出版的《旅行杂志》第16卷第9期上,柳亚子老先生见到此文后,尝赞叹“读之令人神往,惜少杖头钱,无能为买山终老计耳。”后印成单行本发行)
十里春山五里桥,松风一阁话清寮,
举头天宇临空净,极目关河入望遥。
大嶂远分双塔雨,孤城独锁两江湖。
谁将形胜兼名胜,写入风诗付短谣。
余思诏《游西山》
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但是到过桂林,游过阳朔的外省人,总觉得有点儿不够味。有人说,桂林山洞甲天下,这未免近于俏皮。诚然,桂林没有雄伟的高山,湛深的大川,但平地起峰,峰峰森秀,也非全无可取。广西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占一页的是词。清末王鹏运、况周颐两家的词,传诵大江南北,桂林山水或者可以说足词的味道。阳朔的风景在江边,记得过了黄泥峡,即入画境,比起四川的瞿塘三峡来,当然不大相称,但比嘉陵江的小三峡,似乎要明秀些。尤其是阳朔县城以南十里的青卮渡,幽深奇诡可以和灌县有名的青城山相提并论。
阳朔风景固然还不差,但只可以供游览而不可以供怡养,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林泉之胜”。桂林的气候,时冷时热,变化过于剧烈;沿江一带,商贾云集,真是俗不可耐。尧山硗确,并且水源不够,恐怕很难造林。至于丽泽门外的桃花江。顾名思义,应该是很香艳的,但也只有黄芦白荻摇曳在山影参差的江岸,有时野鸭子出没波心,配着残缺了的水车有意无意地转动,野趣很浓。被诗人画家咏叹描写着的红树,早已被村夫野老砍作柴薪,桃花则根本没有。兴安呢,秦堤的柔柳,有点扬州瘦西湖的味道,飞来石附近,似乎还够得上说一声秀丽,但仅仅飞来石附近够得上说秀丽而已。点灯山我没有到过,分水滩从风景的眼光看,并无多大意味。这么大的广西,难道再没有可游之地了吗
我不能不推荐桂平的西山。
先说桂平
自从太平天国被目为革命的先驱,知道金田起义的人,大概一定知道桂平。金田村在桂平县北四五塘路(桂平方言十里为塘)的宣二里,后倚紫荆山,《县志》说:“层峦叠幛中,包里村庄田地,周围百有余里,北连平南永安诸山,西通象州武宣界,无岩泉之灵秀,有草木之苍莽,乃当日瑶僮联络之窝巢,狼虎奔驰之径路”。咸丰二年,洪秀全被向荣、乌兰泰等击败于大湟江(洪氏晋号太平王之地,离紫荆山约有30里)之后,犹能进扰武宣、象州,逐渐长成者,当然受赐于该山。
此外县南70里的白石山在道家的《洞天福地志》上,列为第二十一洞天,和北流的勾漏洞天齐名。有独秀峰,五姥峰、白云窝,青玉峡、漱王泉诸胜。县西南60里的罗丛山,以岩洞着称,所谓“罗丛岩月”,和“白石洞天”,“西山览眺”,“浔楼春晓”,“铜鼓秋涛”,“东塔回澜”,“龙安悬碧”,“宾秀特朝”,称为“桂平八景”。县南百90里有大容山,是浔梧郁三郡的主山,据说山巅时有积雪,盛夏衾不脱棉。六峰四面相似,入者迷出,洞水屈曲分为九十九流,东南通北流勾流岩,西北通白石山。“两为润天,作神仙窟,前后招抗,灵异环居”,这是《县志》上的说法,就此也可知道桂平是擅山水之胜的了。
民国十年马君武省长任内,邹鲁、孔庚、曹亚伯等经过桂平游西山,留下了一副长联,古今桂平人引以自豪,上联为:
苍梧偏东,邕宁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汇交二十四江河,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
这也就是余思诏所说的“形胜兼名胜”,而“孤城独锁两江潮”的两江,即汇交二十四江河的“左黔右郁”。其实桂平人以郁江为右江,又称南江,源出十万大山,合龙州太平诸水,自南宁府横州流经贵县,至桂平城东与黔江合。黔江实为左江,又称北江,源出贵州的都匀,自独山流入庆远、南丹,经融县柳州,下象县宣武至桂平城北与郁江合。黔郁二江合流之水称浔江,所以桂平别名浔州,地势有些象梧州,都是半岛形的三角洲。
桂平古称布山阿林,梁朝始名桂平。广150里袤370里,与平南、贵县、玉林、武宣、容县接界。全县人口五十余万,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一县,但城内只有两万人。气候略如广东,大约阴历三月至九月皆为夏,九月至十二月为秋,十二月至二月为春,可称为冬的,不过十二月中的几天或十几天。最高温约在华氏95—96度,最低温亦在36度以上,更没有像桂林那么大的风。产米、糖、肉桂和各种水果。西山的茶“香甘适口殊无涩,澹永如僧更可亲。” (万民一《初试西山棋盘石茶》诗)称为广西的龙井。《县志》上说:“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右观音岩下,低株散植,绿叶铺棻,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芳芬,炎天暑溽,避地禅房,取乳泉水煮之。扑去俗尘三斗。杭湖龙井未能逮也。棋盘石外亦多种者,而气味不如。”的确是道地的话。据第二区农场调查的报告,西山一带雨量调匀,土壤又多系黄色沙质壤土,最宜于栽茶。棋盘石边的土质,酸性反应比较强,以此茶味比别处的好。栽培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之久,可惜历来管理不得其人,大半已经荒无枯死,即现存在的百多株也衰老退化,产量品种,皆不足道。市面上卖的西山茶,则是山后长冲坑的出产,据《广西年鉴》的统计,每年产量为101担,即10100斤,但中茶公司派专家实地去查看,全部茶树约有三十万丛,每丛每年以产干茶3两计算,则有56250斤,当然不能不算是桂平主要物产之一。
古来名流到过桂平,或在桂平做过官的,汉有唐颂,唐有李明远、张澹、韦待价,宋有姚坦、胡旦、廖德明、曾几、赵子崧、韩璜、析彦质。相传周濂溪于庆历年间来游,程明道、程伊川于皇佑间随父龚州任受业讲学于罗丛岩,有“三先生祠”。明成化嘉靖间,韩雍、王守仁、蔡经、翁万达因平大藤峡(在桂平北五六十里)寇,先后至浔,陶鲁、田汝成亦以征瑶至浔,刘台因参张居正辅国不忠谪戌来浔,皆为浔人祠祀;徐霞客游过白石山,有记。至于本地人有功业文章可见的,宋则有陈坦然,元则有陆南金,明龙渊、龙国禄、陈文明、梁广达,或以德政,或以战功,皆祀乡贤。马文祥力御海寇,着有《西园传羡集》,清陆显仁着《易理溯源》、《将略》、《天文书》等百余万言,刘胜文着《田子集解》,潘亘着《前后闲居行路集》,潘兆萱着《三十三峰草堂集》,黄体正有《诗草》六卷、《杂着》六卷,林凤鸣有《白石山草堂诗稿》,覃图书有《四书镜》、《七经精义》,李少莲有《别有村诗钞》,赖学年有《双节堂文集》、《历代文实》,黄榜书有《少瀛诗文集》,崔瑛着《坝笙吟馆诗余》,黄熊祥有《绪昌诗集》,皆能成一家言,惜版本流传太少,见者不多。但太平天国的重要角色,如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秦日纲、黄王昆、陈玉成等都足桂平人。黄炽昌说:“吾邑形势天然,思灵中耸,郁黔双流,交汇环抱,而北紫荆南白石,复蔚然挺立,竟秀标奇,山川洵美矣,然仆尝远披古籍,近阅新书,求所谓一人一事一文一物足表异于国中,显扬吾邑名者,似尚阙如。其影响近世史惟太平天国事,应大书特书曰洪秀全起义自广西桂平金田,实为桂平二字洋溢于中原纪载之始,关于学术者无闻焉。”这一段议论。民国初年总纂《县志》的程大璋也认为很对。其实要讲学术,不能不先有文化的蓄积,桂平地方毕竟是比较偏僻些,连黄炽昌自己到了苏州,羡慕着扬子江流域的声明文物之盛,就有终焉之志,不肯回来,怎能怪得其他的人。
程大璋字子良,足康南海的高足弟子,着有《经学通论》、《公羊讲义》、《王制义按》等书,戊戌政变曾被株连系狱。书法得南海的真传而秀逸过之,就其所编纂的《县志》看起来,虽然体例尚欠谨严,而论断事理,颇能博综名实,独具慧眼,所以有人称他为广西的书橱。其侄端门,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留学日本时代和马君武等很相契,加入同盟会,参与过革命的大计。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就提倡地方自治,办自治讲习所训练干部,讲述农田水利和蚕桑事业,时代限制他不能继续进行、尽量发展,但桂平地方至今仍深受其赐。尤其是他那种公正无私、关心民瘼的行为,每次和当地的父老谈到他,总会引起大家深刻的追念。现在桂平有中学五所——省立浔中、县立初中、国民中学、私立浔桂中学、私立金田中学,学生共约三千余人。
西山素描
西山也像西湖,同名的很多,都很着名。北平西山八大处是谁都知道的,山西的首阳,河北的房山,江西的南昌山,皆叫西山,皆有丰富的史实与大作家们诗文的传扬。譬如王子安《滕王阁序》里的“珠帘暮卷西山雨”,是指南昌西山而说的。宋蔡元定之称西山先生,则因为他住在福建建阳的西山;真德秀在福建浦城的西山讲学,所以也号西山。就中知道或到过的人比较少,同时也没有经过大作家们传扬过的,恐怕是桂平的西山了。
这个西又名思灵或思陵,何所取义,无可征考。离城西五里,宋以前,县城在山上,山形上锐下广,高约五里,蟠根数十里。《县志》说:“如荷叶倒盖,又若钜网自空中倒撤,复若大人端坐,左右张手于椅栏”。总之是非常端秀的。出西门,沿西山路而上,经过桂蝶村、官桥,抵北麓,上木鱼岭至忠勇亭,路旁森列着五六十株两人围抱不了的古松,绿荫满天,春天一路花香,调和在谡谡的松风里,真令人有已入灵山之感。其下云台石,突起在瀑流泻碧的涧水中,颜色斑烂如云霞,其上可坐数十人。晴天城里的妇女,三三两两携着衣服在石旁洗濯,据说用那里的水洗不用肥皂,洗净了就铺在丛草上等晒干,白一块,红一块,青一块,格外像云…
《桂平的西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