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的西山
(編者按:抗日戰爭期間, 巨贊法師應桂平佛教界人士的邀請,曾駐錫西山龍華寺。巨贊法師不僅提倡新佛教,對西山風景亦有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桂平的西山》最初發表在1943年香港出版的《旅行雜志》第16卷第9期上,柳亞子老先生見到此文後,嘗贊歎“讀之令人神往,惜少杖頭錢,無能爲買山終老計耳。”後印成單行本發行)
十裏春山五裏橋,松風一閣話清寮,
舉頭天宇臨空淨,極目關河入望遙。
大嶂遠分雙塔雨,孤城獨鎖兩江湖。
誰將形勝兼名勝,寫入風詩付短謠。
余思诏《遊西山》
雖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但是到過桂林,遊過陽朔的外省人,總覺得有點兒不夠味。有人說,桂林山洞甲天下,這未免近于俏皮。誠然,桂林沒有雄偉的高山,湛深的大川,但平地起峰,峰峰森秀,也非全無可取。廣西在中國文化史上可以占一頁的是詞。清末王鵬運、況周頤兩家的詞,傳誦大江南北,桂林山水或者可以說足詞的味道。陽朔的風景在江邊,記得過了黃泥峽,即入畫境,比起四川的瞿塘叁峽來,當然不大相稱,但比嘉陵江的小叁峽,似乎要明秀些。尤其是陽朔縣城以南十裏的青卮渡,幽深奇詭可以和灌縣有名的青城山相提並論。
陽朔風景固然還不差,但只可以供遊覽而不可以供怡養,最大的原因是沒有“林泉之勝”。桂林的氣候,時冷時熱,變化過于劇烈;沿江一帶,商賈雲集,真是俗不可耐。堯山硗確,並且水源不夠,恐怕很難造林。至于麗澤門外的桃花江。顧名思義,應該是很香豔的,但也只有黃蘆白荻搖曳在山影參差的江岸,有時野鴨子出沒波心,配著殘缺了的水車有意無意地轉動,野趣很濃。被詩人畫家詠歎描寫著的紅樹,早已被村夫野老砍作柴薪,桃花則根本沒有。興安呢,秦堤的柔柳,有點揚州瘦西湖的味道,飛來石附近,似乎還夠得上說一聲秀麗,但僅僅飛來石附近夠得上說秀麗而已。點燈山我沒有到過,分水灘從風景的眼光看,並無多大意味。這麼大的廣西,難道再沒有可遊之地了嗎
我不能不推薦桂平的西山。
先說桂平
自從太平天國被目爲革命的先驅,知道金田起義的人,大概一定知道桂平。金田村在桂平縣北四五塘路(桂平方言十裏爲塘)的宣二裏,後倚紫荊山,《縣志》說:“層巒疊幛中,包裏村莊田地,周圍百有余裏,北連平南永安諸山,西通象州武宣界,無岩泉之靈秀,有草木之蒼莽,乃當日瑤僮聯絡之窩巢,狼虎奔馳之徑路”。鹹豐二年,洪秀全被向榮、烏蘭泰等擊敗于大湟江(洪氏晉號太平王之地,離紫荊山約有30裏)之後,猶能進擾武宣、象州,逐漸長成者,當然受賜于該山。
此外縣南70裏的白石山在道家的《洞天福地志》上,列爲第二十一洞天,和北流的勾漏洞天齊名。有獨秀峰,五姥峰、白雲窩,青玉峽、漱王泉諸勝。縣西南60裏的羅叢山,以岩洞著稱,所謂“羅叢岩月”,和“白石洞天”,“西山覽眺”,“浔樓春曉”,“銅鼓秋濤”,“東塔回瀾”,“龍安懸碧”,“賓秀特朝”,稱爲“桂平八景”。縣南百90裏有大容山,是浔梧郁叁郡的主山,據說山巅時有積雪,盛夏衾不脫棉。六峰四面相似,入者迷出,洞水屈曲分爲九十九流,東南通北流勾流岩,西北通白石山。“兩爲潤天,作神仙窟,前後招抗,靈異環居”,這是《縣志》上的說法,就此也可知道桂平是擅山水之勝的了。
民國十年馬君武省長任內,鄒魯、孔庚、曹亞伯等經過桂平遊西山,留下了一副長聯,古今桂平人引以自豪,上聯爲:
蒼梧偏東,邕甯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後橫峻嶺,左黔右郁,彙交二十四江河,靈氣集中樞,人挺英才天設險。
這也就是余思诏所說的“形勝兼名勝”,而“孤城獨鎖兩江潮”的兩江,即彙交二十四江河的“左黔右郁”。其實桂平人以郁江爲右江,又稱南江,源出十萬大山,合龍州太平諸水,自南甯府橫州流經貴縣,至桂平城東與黔江合。黔江實爲左江,又稱北江,源出貴州的都勻,自獨山流入慶遠、南丹,經融縣柳州,下象縣宣武至桂平城北與郁江合。黔郁二江合流之水稱浔江,所以桂平別名浔州,地勢有些象梧州,都是半島形的叁角洲。
桂平古稱布山阿林,梁朝始名桂平。廣150裏袤370裏,與平南、貴縣、玉林、武宣、容縣接界。全縣人口五十余萬,是廣西人口最多的一縣,但城內只有兩萬人。氣候略如廣東,大約陰曆叁月至九月皆爲夏,九月至十二月爲秋,十二月至二月爲春,可稱爲冬的,不過十二月中的幾天或十幾天。最高溫約在華氏95—96度,最低溫亦在36度以上,更沒有像桂林那麼大的風。産米、糖、肉桂和各種水果。西山的茶“香甘適口殊無澀,澹永如僧更可親。” (萬民一《初試西山棋盤石茶》詩)稱爲廣西的龍井。《縣志》上說:“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右觀音岩下,低株散植,綠葉鋪棻,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芳芬,炎天暑溽,避地禅房,取乳泉水煮之。撲去俗塵叁鬥。杭湖龍井未能逮也。棋盤石外亦多種者,而氣味不如。”的確是道地的話。據第二區農場調查的報告,西山一帶雨量調勻,土壤又多系黃色沙質壤土,最宜于栽茶。棋盤石邊的土質,酸性反應比較強,以此茶味比別處的好。栽培的曆史,已有幾百年之久,可惜曆來管理不得其人,大半已經荒無枯死,即現存在的百多株也衰老退化,産量品種,皆不足道。市面上賣的西山茶,則是山後長沖坑的出産,據《廣西年鑒》的統計,每年産量爲101擔,即10100斤,但中茶公司派專家實地去查看,全部茶樹約有叁十萬叢,每叢每年以産幹茶3兩計算,則有56250斤,當然不能不算是桂平主要物産之一。
古來名流到過桂平,或在桂平做過官的,漢有唐頌,唐有李明遠、張澹、韋待價,宋有姚坦、胡旦、廖德明、曾幾、趙子崧、韓璜、析彥質。相傳周濂溪于慶曆年間來遊,程明道、程伊川于皇佑間隨父龔州任受業講學于羅叢岩,有“叁先生祠”。明成化嘉靖間,韓雍、王守仁、蔡經、翁萬達因平大藤峽(在桂平北五六十裏)寇,先後至浔,陶魯、田汝成亦以征瑤至浔,劉臺因參張居正輔國不忠谪戌來浔,皆爲浔人祠祀;徐霞客遊過白石山,有記。至于本地人有功業文章可見的,宋則有陳坦然,元則有陸南金,明龍淵、龍國祿、陳文明、梁廣達,或以德政,或以戰功,皆祀鄉賢。馬文祥力禦海寇,著有《西園傳羨集》,清陸顯仁著《易理溯源》、《將略》、《天文書》等百余萬言,劉勝文著《田子集解》,潘亘著《前後閑居行路集》,潘兆萱著《叁十叁峰草堂集》,黃體正有《詩草》六卷、《雜著》六卷,林鳳鳴有《白石山草堂詩稿》,覃圖書有《四書鏡》、《七經精義》,李少蓮有《別有村詩鈔》,賴學年有《雙節堂文集》、《曆代文實》,黃榜書有《少瀛詩文集》,崔瑛著《壩笙吟館詩余》,黃熊祥有《緒昌詩集》,皆能成一家言,惜版本流傳太少,見者不多。但太平天國的重要角色,如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秦日綱、黃王昆、陳玉成等都足桂平人。黃熾昌說:“吾邑形勢天然,思靈中聳,郁黔雙流,交彙環抱,而北紫荊南白石,複蔚然挺立,竟秀標奇,山川洵美矣,然仆嘗遠披古籍,近閱新書,求所謂一人一事一文一物足表異于國中,顯揚吾邑名者,似尚阙如。其影響近世史惟太平天國事,應大書特書曰洪秀全起義自廣西桂平金田,實爲桂平二字洋溢于中原紀載之始,關于學術者無聞焉。”這一段議論。民國初年總纂《縣志》的程大璋也認爲很對。其實要講學術,不能不先有文化的蓄積,桂平地方畢竟是比較偏僻些,連黃熾昌自己到了蘇州,羨慕著揚子江流域的聲明文物之盛,就有終焉之志,不肯回來,怎能怪得其他的人。
程大璋字子良,足康南海的高足弟子,著有《經學通論》、《公羊講義》、《王製義按》等書,戊戌政變曾被株連系獄。書法得南海的真傳而秀逸過之,就其所編纂的《縣志》看起來,雖然體例尚欠謹嚴,而論斷事理,頗能博綜名實,獨具慧眼,所以有人稱他爲廣西的書櫥。其侄端門,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留學日本時代和馬君武等很相契,加入同盟會,參與過革命的大計。光緒叁十叁年回國,就提倡地方自治,辦自治講習所訓練幹部,講述農田水利和蠶桑事業,時代限製他不能繼續進行、盡量發展,但桂平地方至今仍深受其賜。尤其是他那種公正無私、關心民瘼的行爲,每次和當地的父老談到他,總會引起大家深刻的追念。現在桂平有中學五所——省立浔中、縣立初中、國民中學、私立浔桂中學、私立金田中學,學生共約叁千余人。
西山素描
西山也像西湖,同名的很多,都很著名。北平西山八大處是誰都知道的,山西的首陽,河北的房山,江西的南昌山,皆叫西山,皆有豐富的史實與大作家們詩文的傳揚。譬如王子安《滕王閣序》裏的“珠簾暮卷西山雨”,是指南昌西山而說的。宋蔡元定之稱西山先生,則因爲他住在福建建陽的西山;真德秀在福建浦城的西山講學,所以也號西山。就中知道或到過的人比較少,同時也沒有經過大作家們傳揚過的,恐怕是桂平的西山了。
這個西又名思靈或思陵,何所取義,無可征考。離城西五裏,宋以前,縣城在山上,山形上銳下廣,高約五裏,蟠根數十裏。《縣志》說:“如荷葉倒蓋,又若钜網自空中倒撤,複若大人端坐,左右張手于椅欄”。總之是非常端秀的。出西門,沿西山路而上,經過桂蝶村、官橋,抵北麓,上木魚嶺至忠勇亭,路旁森列著五六十株兩人圍抱不了的古松,綠蔭滿天,春天一路花香,調和在谡谡的松風裏,真令人有已入靈山之感。其下雲臺石,突起在瀑流瀉碧的澗水中,顔色斑爛如雲霞,其上可坐數十人。晴天城裏的婦女,叁叁兩兩攜著衣服在石旁洗濯,據說用那裏的水洗不用肥皂,洗淨了就鋪在叢草上等曬幹,白一塊,紅一塊,青一塊,格外像雲…
《桂平的西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