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P4

  ..续本文上一页背诵”不同于“强记”,“以佛学来讲,背诵是进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去,记忆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读经可以“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19)一些佛教刊物上也已开始将儿童读诵传统经典作为佛教界的人间佛教事业来介绍。

  综上所述,人间佛教乃关怀现实社会人间的大乘佛教,本具“大乘人间”之义,太虚大师甚至将切合“今时今地”社会现实人生之实际需要的佛教修行视为“真佛教徒”,而“不深解人生佛教”,便等于“买椟还珠”。经典文化教育是一项合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具有承先启后、有关中华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是能补救目前青少年应试教育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文化熏陶、以致有人文教养不足(20)之偏差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文化教育工程,并具有改良社会风气、提升人文道德、匡正时弊之效,已深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以佛教视之,正是人间佛教利益人群、关怀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的一个当机法门。佛教界对经典文化教育工程的支持和参与,必将持续深入。

  近五、六年来有关“人间佛教”的理论研讨已相当深入,关于人间佛教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义理已有许多研讨,然人间佛教具体实践开展则较少项目研究。本文谨以“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作为人间佛教之社会关怀的一个具体实践项目来介绍,希望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之“人间佛教义”的探讨更为深入,也期盼佛教界对经典文化教育事业的参与更加系统、更加自觉、更有规模。为了年轻一代的健康教育、为了当代社会的良好风尚、为了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了佛陀的教化能够在人间佛教事业中生存、发展、法运长久、永驻世间,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吧!

  注 释

  (1)太虚,《人生佛教开题》,《太虚大师全书》(下略)。

  (2)陈兵、邓子美合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台湾“中国佛教学术论丛”,现代禅出版社,第263页。

  (3)以儒治世,佛道或林间修行、或遁世逍遥,乃封建时代之文化格局。

  (4)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5)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6)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

  (7)太虚,《真佛教徒——即真即俗的大乘行者》。

  (8)太虚,《佛教人乘正法论》。

  (9)太虚,《行为主义之佛乘》。

  (10)太虚,《从巴利语系佛教到今菩萨行》。

  (11)星云,《佛教现代化》、《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佛光丛书》二辑,天台国清寺法物流通处。

  (12)太虚,《人生的佛教》。

  (13)《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26日A3版。

  (14)经典文化教育内涵深广、意义深远:

  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经典所蕴含者乃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天经地义”之“常理常道”便是“经”字本义。因此,经典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人类任何一个文化系统均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文化:人类因文化而文明,文明因文化而传承。文化,乃人类生活之特征。“经典文化”凝聚着全人类最优秀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的智慧之果,是人类的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国者,人之聚;人者,心之器。”吾人之“心”,浸润于文化、藉文化而养育。故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皆以文化为根本。

  教育:目前举世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及早让儿童读诵中西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让他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文化宝藏,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15)南怀瑾,“致国家图书馆经典讨论会贺电”,《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第一卷,张利民编,内部资料。

  (16)《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26日。

  (17)《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全国政协1995年016号提案。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宠大载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九位文化老人“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闻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18)《人民日报》教科部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4月3日,上海座谈会。

  (19)南怀瑾,“关于“中西方文化导读活动”的讲话”,《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第一卷,张利民编,内部资料。

  (20)《光明日报》,2004年5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胡总书记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