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P3

  ..续本文上一页人民日报》教科部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4月3日,上海座谈会。

  (19)南怀瑾,“关于“中西方文化导读活动”的讲话”,《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第一卷,张利民编,内部资料。

  (20)《光明日报》,2004年5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胡总书记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经典文化教育之“人间佛教”义

  人间佛教以“适应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而推进,以服务人群、替社会谋利益而发展,“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一扫以往必冠以“佛教”之名、必具佛教形象方为“学佛”、“修行”之误解,佛教遂以全新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将“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列为佛教之目标,凡能增进我们物质生活、知识生活、道德生活之事业,皆可为佛教之事业: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向上进步,才是佛教的真相”(12)

  “今”日世界之人类社会,科技——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人类精神文化亦丰富多彩。然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观现代人之精神状态,似乎并未比古代人稍显幸福。相反,现代人之焦虑、紧张、惶恐、沮丧及生活的无意义感较之农业时代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引发的宏观社会问题和个人的身心疾患也日趋严重。一百多年来,东、西方思想家于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持久的反思,认为这是现代人的“异化”,归结为人类文化之病,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不能统合和谐发展的结果;就教育而言,即是科技——工商时代全世界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忘失了教育当以培养身心健全、人格优美之“人”为目标的本义。教育成为“谋生”的工具,不再教育如何“为人”、如何“生活”。当教育只是“传技”而不“传道”、不再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不再给人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皈依时,文化问题也就会更趋严重,实际上种种社会问题归根结蒂也皆是文化问题,皆由文化问题而引起。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全球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国内而言,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类似的意义失落、价值失范、社会失序、腐败问题、功利主义高涨等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学者认为,这在学术文化上是由于社会人文科学被轻视的恶果。通常仅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以GDP增长作为社会发展指标,这是应该重新考量的。因此,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委员列举了我国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整体滑坡的事实,认为“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而是人文素质太差……比如老百姓最痛恨的假冒伪劣,这不仅不是技术问题,很多人是动用技术手段去作假的。所以整个社会都要重视人文教育”。因此大声疾呼: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13)

  “经典文化教育”即是海内外有识之士洞察时弊、深思熟虑而提出的一剂济世良方,以人间佛教观之,正是人间佛教利益人群、关怀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和乐国家、安宁世界”的当机法门。因此之故,“经典文化教育”工程的志愿者至少半数以上乃至于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佛弟子。“经典文化教育”包括成人经典文化教育与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以其切入点而言,可称是“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也称“儿童中西方文化导读”、“儿童经典教育”或“儿童中华古诗文诵读”等,简称“儿童读经”,其原理乃是让少年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时期(约0—13岁)接触文化经典,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接受永恒性的、文化性的学习,奠定一生学养的基础。其内涵(14)及实际影响已远超“儿童教育”领域。事实上,对儿童的经典文化教育影响了成人,影响了社会,长远必将影响我们的文化发展。它不仅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延续、发展而言,堪称“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15)、必将对:)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长远目标起到积极的贡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偏重于实用主义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教育原理上,也接受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必须“理解”(懂)才能学习,否则就是“死记硬背”、就是“填鸭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被弃而不顾、彻底否定。殊不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伟大人物、“成功人士”,从孔子以至范仲淹、曾国藩乃至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等,莫不是这种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古人十年寒窗便能终身成就,一生受用不尽,今人十年寒窗仅仅是高中毕业,更艰巨的竞争性学习尚在后面,一个博士(实际只是专科之士)约需20年的教育,且现实社会有许多方面尚难以应付。这种知识性、技能性、实用性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成为教育的主流乃至全部,就会出现危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都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瞿世镜、叶朗等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呼吁人文社会科学是“时代最深刻的需要”是有鉴于此(16);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老人于全国政协会议联名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警告中国文化的长河有“面临中断的危险”,“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也是有鉴于此(17);南怀瑾、季羡林、杨振宁、王元化、汤一介、金庸等20位文化学者、科学家、文学家共同座谈、肯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对于新世纪人文精神建设,乃至中华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意义(18),也正是有鉴于此。

  人间佛教以关怀社会、净化世间为己任,具有关爱众生之现实价值及长远之文化意义的“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也是佛教界利益人群、回馈社会的一个现实课题。佛教对社会的回馈,除了财物的赈灾、慈善,及加入政府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振奋民族精神的体育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外,“以文化弘扬佛法”,参与社会人文文化的发展而贡献于社会人文素质的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设乃至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可能是更为长久、更为根本的。“经典文化教育工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项中华民族、社会大众的“心灵希望工程”,从九位老人及众多人文学者站在民族命运、文化传承及中西方文化融合、世界人类文化建设之高度的“大声疾呼”来感受,其实质已攸关中华文化的断层重整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正是“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当务之急!其意义是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高的。

  三、佛教界参与经典文化教育工程

  “经典文化教育”最早由台湾学者王财贵提出和倡导,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参与这项工程的儿童已达800万,成人逾千万。并得到南怀瑾、季羡林、张岱年等许多知名文化学者的支持,目前已有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华厦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老古·大方经典文化教育中心、台湾华山书院、马来西亚马六甲文教基金会、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等许多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参与和支持。经典文化教育工程,虽然发起于民间、主要在民间推广,由于切实为“今时今地”之“实际需要”,几年来发展迅猛、深得人心。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带动了家长、成人读诵经典、学习传统文化,范围已遍及全国几乎所有省份,并在海内外中华文化圈内形成了一股潮流,可谓“蔚然成风”。

  佛教界目前参与“经典文化教育工程”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大佛弟子的发心参与,许多“儿童读经”的推广人、志愿者是佛弟子,他们积极为“儿童读经”作义工,或担任读经教师,或推广宣讲,或筹资赠送教材,或提供场地乃至组织“读经班”。而这一切,均以儿童教育、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来开展,与宗教无涉。

  二是海内外相当一些佛教道场为“儿童经典文化教育”提供各种支持,如台湾的一些寺院为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办班场地,香港佛教图书馆有固定时间组织儿童读经,大陆佛教界参与、支持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事业也早已开展。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印赠《青少年的觉醒》、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黄蘖山万福寺最早创办《正蒙》报刊,提倡以经典文化教育培养法门龙象;莆田广化寺有“福慧之旅”活动、包含儿童读诵经典内容;佛陀教基金会、了凡弘法会及许多寺院法师个人(如四川峨嵋山有寺院法师)大量印赠儿童读经教材;河北《禅》刊以专页介绍儿童经典教育工程活动等。

  三是一些佛教网站也开始介绍“经典文化教育”内容,如“般若文海”网站,已收入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说明手册》。

  四是在理论上开始将“经典文化教育”作为人间佛教的一项现实课题来研究。国学大师南怀瑾居士不仅倡导、支持儿童读诵传统经典,并在理论上说明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法“读诵”、“…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