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民日報》教科部與中國青少年基金會4月3日,上海座談會。
(19)南懷瑾,“關于“中西方文化導讀活動”的講話”,《中國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第一卷,張利民編,內部資料。
(20)《光明日報》,2004年5月12日報道: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全社會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大力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胡總書記說,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央從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經典文化教育之“人間佛教”義
人間佛教以“適應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而推進,以服務人群、替社會謀利益而發展,“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一掃以往必冠以“佛教”之名、必具佛教形象方爲“學佛”、“修行”之誤解,佛教遂以全新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太虛大師在《佛陀學綱》中將“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列爲佛教之目標,凡能增進我們物質生活、知識生活、道德生活之事業,皆可爲佛教之事業:
“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向上進步,才是佛教的真相”(12)
“今”日世界之人類社會,科技——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人類精神文化亦豐富多彩。然在物質文明迅猛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社會心理問題也與日俱增。觀現代人之精神狀態,似乎並未比古代人稍顯幸福。相反,現代人之焦慮、緊張、惶恐、沮喪及生活的無意義感較之農業時代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引發的宏觀社會問題和個人的身心疾患也日趨嚴重。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思想家于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持久的反思,認爲這是現代人的“異化”,歸結爲人類文化之病,是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分裂、不能統合和諧發展的結果;就教育而言,即是科技——工商時代全世界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忘失了教育當以培養身心健全、人格優美之“人”爲目標的本義。教育成爲“謀生”的工具,不再教育如何“爲人”、如何“生活”。當教育只是“傳技”而不“傳道”、不再給人以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養,不再給人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皈依時,文化問題也就會更趨嚴重,實際上種種社會問題歸根結蒂也皆是文化問題,皆由文化問題而引起。這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工商社會是一個全球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就國內而言,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轉型時期,類似的意義失落、價值失範、社會失序、腐敗問題、功利主義高漲等現象也相當嚴重,許多學者認爲,這在學術文化上是由于社會人文科學被輕視的惡果。通常僅將“科學技術”視爲“第一生産力”、以GDP增長作爲社會發展指標,這是應該重新考量的。因此,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有委員列舉了我國公衆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整體滑坡的事實,認爲“現在社會上很多問題並不是因爲缺乏技術,而是人文素質太差……比如老百姓最痛恨的假冒僞劣,這不僅不是技術問題,很多人是動用技術手段去作假的。所以整個社會都要重視人文教育”。因此大聲疾呼:人文社會科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需要”。(13)
“經典文化教育”即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洞察時弊、深思熟慮而提出的一劑濟世良方,以人間佛教觀之,正是人間佛教利益人群、關懷社會、參與文化建設、“和樂國家、安甯世界”的當機法門。因此之故,“經典文化教育”工程的志願者至少半數以上乃至于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佛弟子。“經典文化教育”包括成人經典文化教育與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以其切入點而言,可稱是“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也稱“兒童中西方文化導讀”、“兒童經典教育”或“兒童中華古詩文誦讀”等,簡稱“兒童讀經”,其原理乃是讓少年兒童在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佳的時期(約0—13歲)接觸文化經典,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接受永恒性的、文化性的學習,奠定一生學養的基礎。其內涵(14)及實際影響已遠超“兒童教育”領域。事實上,對兒童的經典文化教育影響了成人,影響了社會,長遠必將影響我們的文化發展。它不僅有關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也有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以幾千年中華文化命脈延續、發展而言,堪稱“中華文化斷層重整工程”(15)、必將對:)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之長遠目標起到積極的貢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偏重于實用主義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在教育原理上,也接受了“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認爲必須“理解”(懂)才能學習,否則就是“死記硬背”、就是“填鴨式教育”。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被棄而不顧、徹底否定。殊不知我們的民族文化幾千年來的偉大人物、“成功人士”,從孔子以至範仲淹、曾國藩乃至近代的康有爲、章太炎等,莫不是這種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古人十年寒窗便能終身成就,一生受用不盡,今人十年寒窗僅僅是高中畢業,更艱巨的競爭性學習尚在後面,一個博士(實際只是專科之士)約需20年的教育,且現實社會有許多方面尚難以應付。這種知識性、技能性、實用性的教育對于社會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成爲教育的主流乃至全部,就會出現危機,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乃至國家、民族的未來,都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瞿世鏡、葉朗等先生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呼籲人文社會科學是“時代最深刻的需要”是有鑒于此(16);趙樸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啓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老人于全國政協會議聯名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警告中國文化的長河有“面臨中斷的危險”,“我們將成爲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也是有鑒于此(17);南懷瑾、季羨林、楊振甯、王元化、湯一介、金庸等20位文化學者、科學家、文學家共同座談、肯定“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對于新世紀人文精神建設,乃至中華民族能否以獨特的精神風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戰略性意義(18),也正是有鑒于此。
人間佛教以關懷社會、淨化世間爲己任,具有關愛衆生之現實價值及長遠之文化意義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也是佛教界利益人群、回饋社會的一個現實課題。佛教對社會的回饋,除了財物的赈災、慈善,及加入政府救助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振奮民族精神的體育事業等社會公益事業外,“以文化弘揚佛法”,參與社會人文文化的發展而貢獻于社會人文素質的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設乃至中華文化複興的偉大事業,可能是更爲長久、更爲根本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項中華民族、社會大衆的“心靈希望工程”,從九位老人及衆多人文學者站在民族命運、文化傳承及中西方文化融合、世界人類文化建設之高度的“大聲疾呼”來感受,其實質已攸關中華文化的斷層重整乃至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正是“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當務之急!其意義是無論如何評價也不爲高的。
叁、佛教界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
“經典文化教育”最早由臺灣學者王財貴提出和倡導,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群衆基礎,參與這項工程的兒童已達800萬,成人逾千萬。並得到南懷瑾、季羨林、張岱年等許多知名文化學者的支持,目前已有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華廈文化紐帶工程委員會、中華孔子學會、武漢老古·大方經典文化教育中心、臺灣華山書院、馬來西亞馬六甲文教基金會、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等許多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參與和支持。經典文化教育工程,雖然發起于民間、主要在民間推廣,由于切實爲“今時今地”之“實際需要”,幾年來發展迅猛、深得人心。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帶動了家長、成人讀誦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範圍已遍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並在海內外中華文化圈內形成了一股潮流,可謂“蔚然成風”。
佛教界目前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大佛弟子的發心參與,許多“兒童讀經”的推廣人、志願者是佛弟子,他們積極爲“兒童讀經”作義工,或擔任讀經教師,或推廣宣講,或籌資贈送教材,或提供場地乃至組織“讀經班”。而這一切,均以兒童教育、社會文化公益事業來開展,與宗教無涉。
二是海內外相當一些佛教道場爲“兒童經典文化教育”提供各種支持,如臺灣的一些寺院爲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提供辦班場地,香港佛教圖書館有固定時間組織兒童讀經,大陸佛教界參與、支持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事業也早已開展。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印贈《青少年的覺醒》、關注青少年教育問題;黃蘖山萬福寺最早創辦《正蒙》報刊,提倡以經典文化教育培養法門龍象;莆田廣化寺有“福慧之旅”活動、包含兒童讀誦經典內容;佛陀教基金會、了凡弘法會及許多寺院法師個人(如四川峨嵋山有寺院法師)大量印贈兒童讀經教材;河北《禅》刊以專頁介紹兒童經典教育工程活動等。
叁是一些佛教網站也開始介紹“經典文化教育”內容,如“般若文海”網站,已收入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說明手冊》。
四是在理論上開始將“經典文化教育”作爲人間佛教的一項現實課題來研究。國學大師南懷瑾居士不僅倡導、支持兒童讀誦傳統經典,並在理論上說明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法“讀誦”、“…
《大乘人間佛教與經典文化教育(呂建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