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巨的竞争性学习尚在后面,一个博士(实际只是专科之士)约需20年的教育,且现实社会有许多方面尚难以应付。这种知识性、技能性、实用性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成为教育的主流乃至全部,就会出现危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都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瞿世镜、叶朗等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呼吁人文社会科学是“时代最深刻的需要”是有鉴于此(16);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老人于全国政协会议联名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警告中国文化的长河有“面临中断的危险”,“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也是有鉴于此(17);南怀瑾、季羡林、杨振宁、王元化、汤一介、金庸等20位文化学者、科学家、文学家共同座谈、肯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对于新世纪人文精神建设,乃至中华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意义(18),也正是有鉴于此。
人间佛教以关怀社会、净化世间为己任,具有关爱众生之现实价值及长远之文化意义的“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也是佛教界利益人群、回馈社会的一个现实课题。佛教对社会的回馈,除了财物的赈灾、慈善,及加入政府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振奋民族精神的体育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外,“以文化弘扬佛法”,参与社会人文文化的发展而贡献于社会人文素质的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设乃至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可能是更为长久、更为根本的。“经典文化教育工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项中华民族、社会大众的“心灵希望工程”,从九位老人及众多人文学者站在民族命运、文化传承及中西方文化融合、世界人类文化建设之高度的“大声疾呼”来感受,其实质已攸关中华文化的断层重整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正是“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当务之急!其意义是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高的。
三、佛教界参与经典文化教育工程
“经典文化教育”最早由台湾学者王财贵提出和倡导,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参与这项工程的儿童已达800万,成人逾千万。并得到南怀瑾、季羡林、张岱年等许多知名文化学者的支持,目前已有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华厦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老古·大方经典文化教育中心、台湾华山书院、马来西亚马六甲文教基金会、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等许多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参与和支持。经典文化教育工程,虽然发起于民间、主要在民间推广,由于切实为“今时今地”之“实际需要”,几年来发展迅猛、深得人心。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带动了家长、成人读诵经典、学习传统文化,范围已遍及全国几乎所有省份,并在海内外中华文化圈内形成了一股潮流,可谓“蔚然成风”。
佛教界目前参与“经典文化教育工程”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大佛弟子的发心参与,许多“儿童读经”的推广人、志愿者是佛弟子,他们积极为“儿童读经”作义工,或担任读经教师,或推广宣讲,或筹资赠送教材,或提供场地乃至组织“读经班”。而这一切,均以儿童教育、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来开展,与宗教无涉。
二是海内外相当一些佛教道场为“儿童经典文化教育”提供各种支持,如台湾的一些寺院为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办班场地,香港佛教图书馆有固定时间组织儿童读经,大陆佛教界参与、支持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事业也早已开展。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印赠《青少年的觉醒》、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黄蘖山万福寺最早创办《正蒙》报刊,提倡以经典文化教育培养法门龙象;莆田广化寺有“福慧之旅”活动、包含儿童读诵经典内容;佛陀教基金会、了凡弘法会及许多寺院法师个人(如四川峨嵋山有寺院法师)大量印赠儿童读经教材;河北《禅》刊以专页介绍儿童经典教育工程活动等。
三是一些佛教网站也开始介绍“经典文化教育”内容,如“般若文海”网站,已收入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说明手册》。
四是在理论上开始将“经典文化教育”作为人间佛教的一项现实课题来研究。国学大师南怀瑾居士不仅倡导、支持儿童读诵传统经典,并在理论上说明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法“读诵”、“背诵”不同于“强记”,“以佛学来讲,背诵是进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去,记忆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读经可以“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19)一些佛教刊物上也已开始将儿童读诵传统经典作为佛教界的人间佛教事业来介绍。
综上所述,人间佛教乃关怀现实社会人间的大乘佛教,本具“大乘人间”之义,太虚大师甚至将切合“今时今地”社会现实人生之实际需要的佛教修行视为“真佛教徒”,而“不深解人生佛教”,便等于“买椟还珠”。经典文化教育是一项合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具有承先启后、有关中华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是能补救目前青少年应试教育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文化熏陶、以致有人文教养不足(20)之偏差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文化教育工程,并具有改良社会风气、提升人文道德、匡正时弊之效,已深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以佛教视之,正是人间佛教利益人群、关怀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的一个当机法门。佛教界对经典文化教育工程的支持和参与,必将持续深入。
近五、六年来有关“人间佛教”的理论研讨已相当深入,关于人间佛教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义理已有许多研讨,然人间佛教具体实践开展则较少项目研究。本文谨以“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作为人间佛教之社会关怀的一个具体实践项目来介绍,希望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之“人间佛教义”的探讨更为深入,也期盼佛教界对经典文化教育事业的参与更加系统、更加自觉、更有规模。为了年轻一代的健康教育、为了当代社会的良好风尚、为了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了佛陀的教化能够在人间佛教事业中生存、发展、法运长久、永驻世间,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吧!
注 释
(1)太虚,《人生佛教开题》,《太虚大师全书》(下略)。
(2)陈兵、邓子美合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台湾“中国佛教学术论丛”,现代禅出版社,第263页。
(3)以儒治世,佛道或林间修行、或遁世逍遥,乃封建时代之文化格局。
(4)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5)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6)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
(7)太虚,《真佛教徒——即真即俗的大乘行者》。
(8)太虚,《佛教人乘正法论》。
(9)太虚,《行为主义之佛乘》。
(10)太虚,《从巴利语系佛教到今菩萨行》。
(11)星云,《佛教现代化》、《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佛光丛书》二辑,天台国清寺法物流通处。
(12)太虚,《人生的佛教》。
(13)《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26日A3版。
(14)经典文化教育内涵深广、意义深远:
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经典所蕴含者乃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天经地义”之“常理常道”便是“经”字本义。因此,经典乃文化之宝藏,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人类任何一个文化系统均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文化:人类因文化而文明,文明因文化而传承。文化,乃人类生活之特征。“经典文化”凝聚着全人类最优秀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的智慧之果,是人类的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国者,人之聚;人者,心之器。”吾人之“心”,浸润于文化、藉文化而养育。故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皆以文化为根本。
教育:目前举世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及早让儿童读诵中西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让他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文化宝藏,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15)南怀瑾,“致国家图书馆经典讨论会贺电”,《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第一卷,张利民编,内部资料。
(16)《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26日。
(17)《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全国政协1995年016号提案。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宠大载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九位文化老人“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闻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18)《…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