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

  吕建福

  学佛法的人,读尽千经万论,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于“买椟还珠”!(1)——太虚大师

  一、人间佛教之“大乘人间”义

  “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的提出和倡导,经继承者的努力实践及理论完善,迄今已近一个世纪。自最初惊世骇俗、阻力重重的“佛教革命”,至今天已成为海内外佛教界之普遍共识,其间经历了多少教理探究与实践推展之艰辛。然而,成果是辉煌的,先行者太虚大师英灵有知当为心慰:

  在理论上,正如邓子美先生所总结的,人间佛教思想,乃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2)

  在实践上,经一个世纪、尤其是近数十年来两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人间佛教已传遍地球五大洲,初步体现出在地球人类中佛教在空间上的“大乘”气象。

  人间佛教是佛陀的本怀,本来就是“大乘”。只是在过去的传统时代,因封建时代的文化状况(3)、也因帝王统治的需要,而将佛教归入出世的山林、个人解脱的修行,渐而造成佛教徒自身也以避世解脱为法之正统,而将入世度众、人间修行乃至种种佛教社会事业视作“新生事物”。将佛教归为“唯在解脱生死的小乘”,认为大乘非正统佛法,实则不明佛法精神,于佛教危害极大。佛法之根本乃在大智慧,佛法之精神乃是大慈悲。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的大乘人间佛教,正是佛法大慈悲的体现。

  全部佛法归为五乘,谓“五乘佛法”:

  (1)人乘

  (2)天乘

  (3)声闻乘

  (4)缘觉乘

  (5)菩萨乘

  佛法之全部作用可归为四方面:(4)

  (1)人间改善

  (2)后世胜进

  (3)生死解脱

  (4)法界圆明

  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偏重入世之善行,其作用在人间改善与后世胜进;声闻、缘觉乘偏重出世之修行,其作用在生死解脱。而兼具人天乘之入世行与声闻缘觉之出世心的,则是菩萨乘。通常所谓“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便是菩萨之道。在人间修行的菩萨,由于其出世的智慧,故非人天乘;由于其入世度众的慈悲,故非是小乘之声闻、缘觉。菩萨的入世修行,其结果乃在“法界圆明”、“菩萨摩诃萨,摄一切众生为己体,痛等切肤,大悲充溢而度尽(众生)为是。历时经劫,广求无边智慧,断尽二障习气,终乃法界圆明而融遍无碍矣。”(5)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正是“菩萨行”。只是其“菩萨行”,非回小向大、由声闻缘觉而菩萨,乃是由人而菩萨,即

  “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6)

  “人·菩萨·佛”乃人间佛教之修行路径,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佛成佛,乃人间佛教不同于传统佛教的不共行果。由此可见,人间佛教之修行乃于现实“人间”而行“大乘”菩萨之道,其作用乃在现实人间之改善并直趋法界圆明之境,这就是人间佛教的“大乘人间”之义。

  相对于传统佛教往往有“口说大乘圆顿之教,身行小乘偏权之行”(7)的现象,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特别重视人乘正法,强调通过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现实社会人间的善行,使佛法深入民间,改良社会、政治、风俗,以人间正道的修行为大乘之初阶(8)。

  相对于传统佛教往往有“只知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的现象,太虚大师强调:

  “人世间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为皆佛之因行”

  

  “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9)

  因此,太虚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针对传统佛教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口说大乘”、“静定圆顿”等现象,强调了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10)太虚称之为“今菩萨行”,以一“今”字而区别于“旧佛教”(传统时代的佛教)。《华严经》云:“一切资生产业皆为佛事。”,提出大乘菩萨当广学五明而利益社会人间。“今菩萨行”特别重视“适应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并将“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具体化为“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服务人群、净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遂成为人间佛教的明确目标。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经海内外佛教大德的推动,在理论和实践上持续发展,使人间佛教理念更加普及、内容更加深广。印顺法师继承了太虚法师的思想,以菩萨道为佛法正道,菩萨行为人间正行,提倡“人·菩萨·佛”的修行法门、弘扬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影响深远。星云法师所推动的“人间佛教”事业蓬勃开展,传至西方,提倡今日的佛教要“重理性”、“重实际”、“重现世”,“度生重于度死”、“生活重于生死”、“奉献重于祈求”、“事业重于庙堂”。强调佛教徒要在人间辛劳播种,从生活上去健全身心、不当社会的逃兵,更明确提出了“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利益社会、以教育培养人才”的佛教弘传方向(11)。中国佛教协会早已将“人间佛教”确立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在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培养人间佛教人才、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间佛教已成为海内外佛教界的共见共识和共同事业。

  

  二、经典文化教育之“人间佛教”义

  人间佛教以“适应今时今地人的实际需要”而推进,以服务人群、替社会谋利益而发展,“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一扫以往必冠以“佛教”之名、必具佛教形象方为“学佛”、“修行”之误解,佛教遂以全新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将“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列为佛教之目标,凡能增进我们物质生活、知识生活、道德生活之事业,皆可为佛教之事业: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向上进步,才是佛教的真相”(12)

  “今”日世界之人类社会,科技——物质文明蓬勃发展,人类精神文化亦丰富多彩。然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观现代人之精神状态,似乎并未比古代人稍显幸福。相反,现代人之焦虑、紧张、惶恐、沮丧及生活的无意义感较之农业时代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引发的宏观社会问题和个人的身心疾患也日趋严重。一百多年来,东、西方思想家于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持久的反思,认为这是现代人的“异化”,归结为人类文化之病,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不能统合和谐发展的结果;就教育而言,即是科技——工商时代全世界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忘失了教育当以培养身心健全、人格优美之“人”为目标的本义。教育成为“谋生”的工具,不再教育如何“为人”、如何“生活”。当教育只是“传技”而不“传道”、不再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不再给人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皈依时,文化问题也就会更趋严重,实际上种种社会问题归根结蒂也皆是文化问题,皆由文化问题而引起。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全球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国内而言,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类似的意义失落、价值失范、社会失序、腐败问题、功利主义高涨等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学者认为,这在学术文化上是由于社会人文科学被轻视的恶果。通常仅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以GDP增长作为社会发展指标,这是应该重新考量的。因此,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委员列举了我国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整体滑坡的事实,认为“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而是人文素质太差……比如老百姓最痛恨的假冒伪劣,这不仅不是技术问题,很多人是动用技术手段去作假的。所以整个社会都要重视人文教育”。因此大声疾呼: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13)

  “经典文化教育”即是海内外有识之士洞察时弊、深思熟虑而提出的一剂济世良方,以人间佛教观之,正是人间佛教利益人群、关怀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和乐国家、安宁世界”的当机法门。因此之故,“经典文化教育”工程的志愿者至少半数以上乃至于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佛弟子。“经典文化教育”包括成人经典文化教育与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以其切入点而言,可称是“儿童经典文化教育”,也称“儿童中西方文化导读”、“儿童经典教育”或“儿童中华古诗文诵读”等,简称“儿童读经”,其原理乃是让少年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时期(约0—13岁)接触文化经典,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接受永恒性的、文化性的学习,奠定一生学养的基础。其内涵(14)及实际影响已远超“儿童教育”领域。事实上,对儿童的经典文化教育影响了成人,影响了社会,长远必将影响我们的文化发展。它不仅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延续、发展而言,堪称“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15)、必将对:)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长远目标起到积极的贡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偏重于实用主义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教育原理上,也接受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必须“理解”(懂)才能学习,否则就是“死记硬背”、就是“填鸭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被弃而不顾、彻底否定。殊不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伟大人物、“成功人士”,从孔子以至范仲淹、曾国藩乃至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等,莫不是这种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古人十年寒窗便能终身成就,一生受用不尽,今人十年寒窗仅仅是高中毕业,更艰…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