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人間佛教與經典文化教育(呂建福)▪P2

  ..續本文上一頁巨的競爭性學習尚在後面,一個博士(實際只是專科之士)約需20年的教育,且現實社會有許多方面尚難以應付。這種知識性、技能性、實用性的教育對于社會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成爲教育的主流乃至全部,就會出現危機,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乃至國家、民族的未來,都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瞿世鏡、葉朗等先生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呼籲人文社會科學是“時代最深刻的需要”是有鑒于此(16);趙樸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啓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老人于全國政協會議聯名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警告中國文化的長河有“面臨中斷的危險”,“我們將成爲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也是有鑒于此(17);南懷瑾、季羨林、楊振甯、王元化、湯一介、金庸等20位文化學者、科學家、文學家共同座談、肯定“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對于新世紀人文精神建設,乃至中華民族能否以獨特的精神風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戰略性意義(18),也正是有鑒于此。

  人間佛教以關懷社會、淨化世間爲己任,具有關愛衆生之現實價值及長遠之文化意義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也是佛教界利益人群、回饋社會的一個現實課題。佛教對社會的回饋,除了財物的赈災、慈善,及加入政府救助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振奮民族精神的體育事業等社會公益事業外,“以文化弘揚佛法”,參與社會人文文化的發展而貢獻于社會人文素質的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設乃至中華文化複興的偉大事業,可能是更爲長久、更爲根本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項中華民族、社會大衆的“心靈希望工程”,從九位老人及衆多人文學者站在民族命運、文化傳承及中西方文化融合、世界人類文化建設之高度的“大聲疾呼”來感受,其實質已攸關中華文化的斷層重整乃至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正是“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當務之急!其意義是無論如何評價也不爲高的。

  叁、佛教界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

  “經典文化教育”最早由臺灣學者王財貴提出和倡導,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群衆基礎,參與這項工程的兒童已達800萬,成人逾千萬。並得到南懷瑾、季羨林、張岱年等許多知名文化學者的支持,目前已有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華廈文化紐帶工程委員會、中華孔子學會、武漢老古·大方經典文化教育中心、臺灣華山書院、馬來西亞馬六甲文教基金會、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等許多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參與和支持。經典文化教育工程,雖然發起于民間、主要在民間推廣,由于切實爲“今時今地”之“實際需要”,幾年來發展迅猛、深得人心。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帶動了家長、成人讀誦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範圍已遍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並在海內外中華文化圈內形成了一股潮流,可謂“蔚然成風”。

  佛教界目前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大佛弟子的發心參與,許多“兒童讀經”的推廣人、志願者是佛弟子,他們積極爲“兒童讀經”作義工,或擔任讀經教師,或推廣宣講,或籌資贈送教材,或提供場地乃至組織“讀經班”。而這一切,均以兒童教育、社會文化公益事業來開展,與宗教無涉。

  二是海內外相當一些佛教道場爲“兒童經典文化教育”提供各種支持,如臺灣的一些寺院爲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提供辦班場地,香港佛教圖書館有固定時間組織兒童讀經,大陸佛教界參與、支持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事業也早已開展。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印贈《青少年的覺醒》、關注青少年教育問題;黃蘖山萬福寺最早創辦《正蒙》報刊,提倡以經典文化教育培養法門龍象;莆田廣化寺有“福慧之旅”活動、包含兒童讀誦經典內容;佛陀教基金會、了凡弘法會及許多寺院法師個人(如四川峨嵋山有寺院法師)大量印贈兒童讀經教材;河北《禅》刊以專頁介紹兒童經典教育工程活動等。

  叁是一些佛教網站也開始介紹“經典文化教育”內容,如“般若文海”網站,已收入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說明手冊》。

  四是在理論上開始將“經典文化教育”作爲人間佛教的一項現實課題來研究。國學大師南懷瑾居士不僅倡導、支持兒童讀誦傳統經典,並在理論上說明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法“讀誦”、“背誦”不同于“強記”,“以佛學來講,背誦是進到第八阿賴耶識裏去,記憶強記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讀經可以“改個名稱,叫做“兒童智慧開發”——中國與西方文化導讀”。這樣一來,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誤解,另一方面也爲中華民族建立一個承先啓後的新文化”。(19)一些佛教刊物上也已開始將兒童讀誦傳統經典作爲佛教界的人間佛教事業來介紹。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乃關懷現實社會人間的大乘佛教,本具“大乘人間”之義,太虛大師甚至將切合“今時今地”社會現實人生之實際需要的佛教修行視爲“真佛教徒”,而“不深解人生佛教”,便等于“買椟還珠”。經典文化教育是一項合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使命、具有承先啓後、有關中華民族未來的偉大事業,是能補救目前青少年應試教育只重知識技能而忽視文化熏陶、以致有人文教養不足(20)之偏差的一項切實可行的文化教育工程,並具有改良社會風氣、提升人文道德、匡正時弊之效,已深獲海內外有識之士的認同和支持。以佛教視之,正是人間佛教利益人群、關懷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的一個當機法門。佛教界對經典文化教育工程的支持和參與,必將持續深入。

  近五、六年來有關“人間佛教”的理論研討已相當深入,關于人間佛教理論的起源、發展和義理已有許多研討,然人間佛教具體實踐開展則較少項目研究。本文謹以“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作爲人間佛教之社會關懷的一個具體實踐項目來介紹,希望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之“人間佛教義”的探討更爲深入,也期盼佛教界對經典文化教育事業的參與更加系統、更加自覺、更有規模。爲了年輕一代的健康教育、爲了當代社會的良好風尚、爲了國家民族偉大複興、爲了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也爲了佛陀的教化能夠在人間佛教事業中生存、發展、法運長久、永駐世間,讓我們來共同探討“人間佛教與經典文化教育”這一時代新課題吧!

  注 釋

  (1)太虛,《人生佛教開題》,《太虛大師全書》(下略)。

  (2)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灣“中國佛教學術論叢”,現代禅出版社,第263頁。

  (3)以儒治世,佛道或林間修行、或遁世逍遙,乃封建時代之文化格局。

  (4)太虛,《人生佛教之目的》。

  (5)太虛,《人生佛教之目的》。

  (6)太虛,《人生佛學的說明》。

  (7)太虛,《真佛教徒——即真即俗的大乘行者》。

  (8)太虛,《佛教人乘正法論》。

  (9)太虛,《行爲主義之佛乘》。

  (10)太虛,《從巴利語系佛教到今菩薩行》。

  (11)星雲,《佛教現代化》、《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佛光叢書》二輯,天臺國清寺法物流通處。

  (12)太虛,《人生的佛教》。

  (13)《人民政協報》,2004年4月26日A3版。

  (14)經典文化教育內涵深廣、意義深遠:

  經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經典所蘊含者乃常理常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文心雕龍》)。“天經地義”之“常理常道”便是“經”字本義。因此,經典乃文化之寶藏,其價值曆久而彌新。人類任何一個文化系統均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爲源頭活水,它博造文化、推動曆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文化:人類因文化而文明,文明因文化而傳承。文化,乃人類生活之特征。“經典文化”凝聚著全人類最優秀的精神財富,是人類的智慧之果,是人類的精神之花。它承載曆史、傳承文明、養育人類,于個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國家乃立國之基。“國者,人之聚;人者,心之器。”吾人之“心”,浸潤于文化、藉文化而養育。故國家、民族、社會、個人,皆以文化爲根本。

  教育:目前舉世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卻缺乏文化的熏陶與人格的養育。及早讓兒童讀誦中西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讓他在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文化寶藏,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啓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經典遂成爲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15)南懷瑾,“致國家圖書館經典討論會賀電”,《中國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第一卷,張利民編,內部資料。

  (16)《人民政協報》,2004年4月26日。

  (17)《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全國政協1995年016號提案。1995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趙樸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啓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常委以016號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連續性,形式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

  “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寵大載體,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産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爲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這九位文化老人“以風燭之年,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他們希望“在有生之年重聞弦歌,到古典學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後繼之人。”

  (18)《…

《大乘人間佛教與經典文化教育(呂建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