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

  捌、忆念佛语

  一、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 [1]。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阿修罗 [2])共斗时,天帝释[3]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4],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杂.九七二)

  [1]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八福田”是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2]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阿修罗战”谓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3]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4]幢:量词,俗称房屋一所为一幢,音床。

  ※在阿含经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来作为去除恐怖的,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其所念的,隐隐然是归于以“法”为主的喜悦与依靠。佛陀是智者觉者的意思,在《阿含经》中,尚有十个称号,分别展现著佛陀的德行,称为“佛陀十号”的。这“十号”分别是:

  ( 1)如来:或译为如去,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伸为能如实地知法、说法者。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 2)应: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已断除烦恼,值得被供养者。

  ( 3)等正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圣谛而觉了一切法的意思。

  (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的意思。

  ( 5)善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 6)世间解:了解世间实相者。

  ( 7)无上士:没有比他更好者。

  ( 8)调御大夫:善于调教者。

  ( 9)天人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 10)世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从忆念“佛陀十号”的含义,而获得修行上的帮助,是《阿含经》中,念佛的用意。

  二、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嗔恚觉、离害觉,如是,出染著心。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嗔、恚,安住于正念 [1]、正智[2],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杂.五四九)

  [1]正念: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2]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正觉”谓真正普遍的觉悟。“正等觉”是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三、云何修行念佛 [1]?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十力[2]、四无所畏[3]、颜貌端正,视之无厌、戒德成就,清净无瑕、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增.一一)

  [1]念佛: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念佛三昧”是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念佛回向”指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念佛回向”1.念佛的人,将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净土,或是回向给亡者。2.念佛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念佛往生”谓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3]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

  ※集中精神,让如来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脑海里,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接著,当忆念著佛陀的功德,佛陀有“十力”《杂.六九六》、“四无所畏”《增.二四0》)等,念佛,当以思惟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仰慕而激发效法。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四、善业 [1]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增.三二二)

  [1]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善神是指八部众中护持正法的神。

  ※佛陀自三十三天回来,佛弟子们竞相以成为第一个礼佛者荣。其中,尊者优钵华色比丘尼,就现神通,将自己化成转轮圣王的方式,来赢得大众的让路,而成为形式上的第一个礼佛者。此时,尊者须菩提,正在远处的耆闇崛山中缝衣。想到佛陀即将回来,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缝衣工作,前往礼佛。但就在他挪动身体,跨出右脚,想到:如来的形体,是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吗?往见的礼佛者,又是什么呢?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一切诸法皆悉空,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世尊不是说,若欲礼佛者,皆悉观无常;当观于法空;当计于无我吗?体会明白这个道理后,尊者须菩提,实质上已经礼佛完毕,又坐下来继续缝衣了。

  五、如来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 [1]如来。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长.二)

  [1]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供养法”是种种供养的方法。

  ※佛陀于拘尸那罗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当时,在双树间所有笃信佛法的鬼,都以非时花,布散于地,供养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导阿难说:真正的供养,是在实践佛法;真实最好的供养,是在五蕴、六界、六入在我们的日常身、心活动中,去体会实践无我的真理。

  六、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增.七六0)

  ※正见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正见亦如闇夜灯塔,也像黎明前的曙光,是一切光明希望的关键与导引前相。

  七、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1]。(杂.八00)

  [1]恶趣: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

  八、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