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憶念佛語
一、汝等當行于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 [1]。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阿修羅 [2])共鬥時,天帝釋[3]告諸天衆: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4],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雜.九七二)
[1]福田:田以生長爲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八福田”是佛、聖人、和尚(受業本師)、阇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屬于恩田;病人屬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2]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爲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阿修羅戰”謂阿修羅王與帝釋的戰鬥。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諸天有好食,無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時常戰鬥。
[3]帝釋: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爲玉皇大帝。
[4]幢:量詞,俗稱房屋一所爲一幢,音床。
※在阿含經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來作爲去除恐怖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其所念的,隱隱然是歸于以“法”爲主的喜悅與依靠。佛陀是智者覺者的意思,在《阿含經》中,尚有十個稱號,分別展現著佛陀的德行,稱爲“佛陀十號”的。這“十號”分別是:
( 1)如來:或譯爲如去,意思是如實地來,或如實地去。引伸爲能如實地知法、說法者。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 2)應:或譯爲應供阿羅漢,意思是已斷除煩惱,值得被供養者。
( 3)等正覺:或譯爲正遍知、叁藐叁佛陀,是依四聖谛而覺了一切法的意思。
(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無明。行,是行爲。足,是圓滿成就的意思。
( 5)善逝:或譯爲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說(善于說法者)。
( 6)世間解:了解世間實相者。
( 7)無上士:沒有比他更好者。
( 8)調禦大夫:善于調教者。
( 9)天人師:天界、人間的老師。
( 10)世尊:或譯薄伽梵、衆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從憶念“佛陀十號”的含義,而獲得修行上的幫助,是《阿含經》中,念佛的用意。
二、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嗔恚覺、離害覺,如是,出染著心。何等爲染著心?謂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離貪、嗔、恚,安住于正念 [1]、正智[2],乘于直道,修習念佛。(雜.五四九)
[1]正念: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爲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2]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正覺”謂真正普遍的覺悟。“正等覺”是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叁、雲何修行念佛 [1]?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十力[2]、四無所畏[3]、顔貌端正,視之無厭、戒德成就,清淨無瑕、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慧身智無崖底,無所挂礙、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增.一一)
[1]念佛:有叁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念佛叁昧”是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念佛回向”指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的十六個字。“念佛回向”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淨土,或是回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念佛往生”謂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2]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3]四無畏: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
※集中精神,讓如來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腦海裏,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接著,當憶念著佛陀的功德,佛陀有“十力”《雜.六九六》、“四無所畏”《增.二四0》)等,念佛,當以思惟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由仰慕而激發效法。
※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又名叁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成肉髻。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鈎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複、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衆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衆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衆生、不輕衆生、隨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衆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衆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爲有德之相。
四、善業 [1]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增.叁二二)
[1]善業:好的行爲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善神是指八部衆中護持正法的神。
※佛陀自叁十叁天回來,佛弟子們競相以成爲第一個禮佛者榮。其中,尊者優缽華色比丘尼,就現神通,將自己化成轉輪聖王的方式,來贏得大衆的讓路,而成爲形式上的第一個禮佛者。此時,尊者須菩提,正在遠處的耆闇崛山中縫衣。想到佛陀即將回來,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縫衣工作,前往禮佛。但就在他挪動身體,跨出右腳,想到:如來的形體,是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嗎?往見的禮佛者,又是什麼呢?地、水、火、風的哪一種呢?一切諸法皆悉空,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世尊不是說,若欲禮佛者,皆悉觀無常;當觀于法空;當計于無我嗎?體會明白這個道理後,尊者須菩提,實質上已經禮佛完畢,又坐下來繼續縫衣了。
五、如來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 [1]如來。雲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長.二)
[1]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的意思。“供養法”是種種供養的方法。
※佛陀于拘屍那羅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當時,在雙樹間所有笃信佛法的鬼,都以非時花,布散于地,供養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導阿難說:真正的供養,是在實踐佛法;真實最好的供養,是在五蘊、六界、六入在我們的日常身、心活動中,去體會實踐無我的真理。
六、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增.七六0)
※正見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正見亦如闇夜燈塔,也像黎明前的曙光,是一切光明希望的關鍵與導引前相。
七、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于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1]。(雜.八00)
[1]惡趣: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
八、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诃男白佛:隨彼順下、…
《阿含經菁華節錄·捌、憶念佛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