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注、順輸。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雜.九二二)
九、離欲、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禅成就遊。諸梵身天者,受離生喜、樂。此二離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禅成就遊。
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樂。此二定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離于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空,得第叁禅成就遊。諸遍淨天者,受無喜、樂,此二無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樂滅、苦滅,喜、樂本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得第四禅成就遊。諸果實天者,受舍、念、清淨樂。此二舍、念、清淨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經)
十、遊禅世俗通,至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迹,複還墮地獄。(增.八二)
十一、戒律 [1]之法者,世俗常數;叁昧[2](禅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3]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4];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增.叁八叁)
[1]戒律: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2]叁昧:定。詳見第99頁叁昧條。
[3]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佛十大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的神通而號稱爲神通第一。參見第38頁五通條。
[4]世俗常數:意即世俗谛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禅定,可出現的神通能力。然而禅定與神通能力,都屬世俗之列,智慧正見的成就,才是首要最上。
十二、行八種之道,及七種之法:
(等見者;)若一心念正見者,念覺意不亂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諸法,法覺意也。
等語者;身意精進,精進覺意也。
等業者;一切諸法得生,喜覺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賢聖之財,舍家財,安其形體,猗覺意也。
等方便者:得賢聖四谛,盡除諸結,定覺意也。
等念者:觀四意止,身無牢固,皆空無我,護覺意也。
等叁昧者:不獲者獲,不度者度,不得證者,使得證也。(增.叁六八)
※八種道,只指八正道;七種法,即是七覺支。
十叁、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斷地淨化內心意念,除邪顛倒,去愚惑。而表現在行爲上的,自然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十四、有世八法 [1],隨世回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當求方便,除此八法。(增.叁八七)
[1]八法: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爲四大,色香味觸爲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爲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八風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爲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利、衰、毀、譽、苦、樂、稱、譏、就是中國典故裏的八風。)想一想:丟了筆財,讓我心疼了嗎?他人的責怪,讓我心情頑劣氣憤了嗎?朋友的贊美,讓我感覺特別愉快了嗎?病痛違心之事,讓我情緒低落到極點了嗎?受到委屈,覺得抑郁難消,或抱怨不平了嗎?別讓自己被八風吹動了?
十五、舍利弗言:“雲何焰摩迦!色 [1]爲常耶?爲非常耶?”答言:“無常。”複問:“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複問:“色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甯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複問:“色是如來耶?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雜.一0六)
[1]色: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詳見第24頁色條。
※人們想捕抓生命中存在某種不會被改變的本質是“真我”,亦在五蘊中尋找這個本質,是盲茫迷失且不如法的。
十六、雲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 [1]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于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雲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想、行、識)是我所,是名色異我。
雲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想、行、識)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雲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識)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雜.一一一)
[1]正受: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叁昧相應的禅定,叫做正受。
※何以說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中,去尋找我,而把色,成是我所擁有的。何以說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去尋找我,而把色,也當成是我的一部份。爲什麼會說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去尋找我,而以爲,這是安住在色當中的。
十七、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于淨戒。
(2)少欲、少事、少務。
(3)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爲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閑林中,離諸憤鬧。(雜.八一叁)
※安那般那,譯爲出入息,是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可鍛煉自己的專注能力。專注能力強,才能進一步培養正確敏銳的修行。生活忙碌、意欲紛飛群體、雜沓、逸遊,對修行不利。
十八、(1)當親近善知識,(2)當聞法,(3)當知法,(4)當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饒益人。(增.二一六)
十九、流者,謂八正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1)親近善男子,(2)聽正法,(3)內正思惟,(4)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謂(1)于佛不壞淨,(2)于法不壞淨,(3)于僧不壞淨,(4)聖戒成就。(雜.八六七)
※當珍惜親近善知識的引導,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實踐法。
二十、猶如有人自己沒溺,複欲渡人者,終無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響周遭的人,入于正法,當從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二十一、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爲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廣學多聞的目的,重在改造自己,淨化自己,並不是作學問的堆疊。
二十二、猶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間而命終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說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 [1]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
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迹,我一向說。以何等故,我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 [2]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涅槃。(中.二二一)(箭喻經)
[1]趣:趣向的意思,衆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趣寂”謂二乘人趣向于寂滅的涅槃。
[2]法相:諸法顯現于外各別不同的相。
※到弄清楚,那只傷人毒箭的來曆,才肯拔箭面對傷勢,接受醫治,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修行者,切莫將生命,浪費在尋求與自、他身心淨化無關的領域裏。
二十叁、有四大廣演之義:所謂1契經 [1]、2律、3阿毗昙(論法)、4戒。(增.二四九)
[1]契經:契合衆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契機”是契合衆生的根機。“契理”指契合真理。
※這是《阿含經》中,判斷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態度。四大標准中,沒有“人”的因素。
二十四、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于佛法教,專精方便。(雜.一一叁0)
※這是佛陀肯定“人道難得”,與波斯匿王間的問答。人身難得,可別虛混歲月,讓這輩子白走一遭啊!
二十五、當知:叁十叁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爲善趣;于如來法得出家爲善利,而得叁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叁00)
二十六、尊者阿難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中.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
※“依法不依人”,這是以真理爲先的理性態度。
二十七、阿難!汝謂佛滅度 [1]後,無複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
[1]滅度: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參見第32頁滅條、第146頁寂滅條。
※這是佛陀入滅前,所留下來的最後教誡。佛陀所說的經、戒,是修行者應當銘記在心常當擁護奉持,並常反省檢討的。
《阿含經菁華節錄·捌、憶念佛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