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P2

  ..续本文上一页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九二二)

  九、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诸梵身天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诸遍净天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乐灭、苦灭,喜、乐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诸果实天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经)

  十、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增.八二)

  十一、戒律 [1]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2](禅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3]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4];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三八三)

  [1]戒律: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2]三昧:定。详见第99页三昧条。

  [3]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参见第38页五通条。

  [4]世俗常数:意即世俗谛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禅定,可出现的神通能力。然而禅定与神通能力,都属世俗之列,智慧正见的成就,才是首要最上。

  十二、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

  (等见者;)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

  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

  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

  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诸结,定觉意也。

  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

  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增.三六八)

  ※八种道,只指八正道;七种法,即是七觉支。

  十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断地净化内心意念,除邪颠倒,去愚惑。而表现在行为上的,自然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十四、有世八法 [1],随世回转: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增.三八七)

  [1]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就是中国典故里的八风。)想一想:丢了笔财,让我心疼了吗?他人的责怪,让我心情顽劣气愤了吗?朋友的赞美,让我感觉特别愉快了吗?病痛违心之事,让我情绪低落到极点了吗?受到委屈,觉得抑郁难消,或抱怨不平了吗?别让自己被八风吹动了?

  十五、舍利弗言:“云何焰摩迦!色 [1]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无常。”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复问:“色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色是如来耶?受、想、行、识是如来耶?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杂.一0六)

  [1]色: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详见第24页色条。

  ※人们想捕抓生命中存在某种不会被改变的本质是“真我”,亦在五蕴中寻找这个本质,是盲茫迷失且不如法的。

  十六、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 [1]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想、行、识)是我所,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想、行、识)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识)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杂.一一一)

  [1]正受: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

  ※何以说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中,去寻找我,而把色,成是我所拥有的。何以说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也当成是我的一部份。为什么会说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以为,这是安住在色当中的。

  十七、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于净戒。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闲林中,离诸愤闹。(杂.八一三)

  ※安那般那,译为出入息,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可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专注能力强,才能进一步培养正确敏锐的修行。生活忙碌、意欲纷飞群体、杂沓、逸游,对修行不利。

  十八、(1)当亲近善知识,(2)当闻法,(3)当知法,(4)当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饶益人。(增.二一六)

  十九、流者,谓八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1)亲近善男子,(2)听正法,(3)内正思惟,(4)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谓(1)于佛不坏净,(2)于法不坏净,(3)于僧不坏净,(4)圣戒成就。(杂.八六七)

  ※当珍惜亲近善知识的引导,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实践法。

  二十、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响周遭的人,入于正法,当从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二十一、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广学多闻的目的,重在改造自己,净化自己,并不是作学问的堆叠。

  二十二、犹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 [1]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

  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 [2]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涅槃。(中.二二一)(箭喻经)

  [1]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趣寂”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

  [2]法相: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

  ※到弄清楚,那只伤人毒箭的来历,才肯拔箭面对伤势,接受医治,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修行者,切莫将生命,浪费在寻求与自、他身心净化无关的领域里。

  二十三、有四大广演之义:所谓1契经 [1]、2律、3阿毗昙(论法)、4戒。(增.二四九)

  [1]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而且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契机”是契合众生的根机。“契理”指契合真理。

  ※这是《阿含经》中,判断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态度。四大标准中,没有“人”的因素。

  二十四、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杂.一一三0)

  ※这是佛陀肯定“人道难得”,与波斯匿王间的问答。人身难得,可别虚混岁月,让这辈子白走一遭啊!

  二十五、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三00)

  二十六、尊者阿难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中.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

  ※“依法不依人”,这是以真理为先的理性态度。

  二十七、阿难!汝谓佛灭度 [1]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

  [1]灭度:即涅槃。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参见第32页灭条、第146页寂灭条。

  ※这是佛陀入灭前,所留下来的最后教诫。佛陀所说的经、戒,是修行者应当铭记在心常当拥护奉持,并常反省检讨的。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