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一▪P2

  ..续本文上一页须如是。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檦别彼此。令人识知。故须说我。是故乃至诸佛为化。亦常说我。智者不怪。

   一时已下。义虽两兼。对前一向证信序故。自下偏就发起以释。于中有三。一明佛化主。二从与大比丘已下。辨其徒众。三尔时世尊诸根悦下。如来现化而为发起。阿难启请。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疏] 前中一时。举佛化时。言其佛者。举佛化人。住王舍等。举佛化处。言一时者。人有异释。今正论之。为化之辰。因之为时。于佛一代。化时众多。简别余时。是故言一。一时之言。经中大有。如涅槃说。我于一时在王舍城。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我于一时在恒河岸。我于一时在尸首林。此言似彼。佛如前释。住王舍者。约城通举。此城古昔多有王住。名王舍城。耆阇崛山。随处别指。绕王舍城。具有五山。皆有精舍。简别余处。是故须言耆阇崛立。此翻名为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鸟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亦名为鹫头山矣。多有灵鹫居此山顶。名鹫头山。又此山顶似鹫鸟头。名鹫头山。游化处中。目之为住。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在方。故云住耳。何不就实。乃托化乎。为通化教。故须从化。

   [疏] 第二众中。先列声闻。后彰菩萨。诸经多尔。何故而然。凡释有四。一近远分别。诸声闻人。多近如来。故明佛后。随近先列。菩萨之人。多不近佛。为是后列。声闻何故偏近如来。菩萨不近。解有两义。一声闻之人。习道未久。未闲道法。虽得圣果。进止威仪。常顺佛教。如律经中。制阿那律不听与彼女人同宿。制娑伽陀不听饮酒。制十七童子不听在于水中戏等。皆是罗汉顺佛教制。乃至如来般涅槃。制诸声闻不听食完。为是近佛。菩萨之人。久闲道法。不假佛教。故不近佛。二声闻之人。现蒙佛度。舍凡成圣。荷恩深重。虽得圣果。常随如来围侍供养。故多近佛。菩萨之人。虽荷佛恩。化众生事。随缘摄化。多不近佛。以彼声闻多近如来。故先檦列。菩萨不尔。故在后列。此是第一近远分别。二就威仪形相分别。声闻人等。执持威仪。形相似佛。世共尊敬。故在先列。菩萨随化。形仪不定。故在后列。如彼文殊一夏之中。三处安居。即是事也。三就治分别。亦得名为约教分别。如龙树释教有二种。一者显示。二者秘密。依显示教。罗汉辟支。同佛漏尽。举佛后。先列声闻。菩萨随化。现处诸漏。示为凡夫。世人若闻在罗汉上。人多惊怪。故后列。诸经之中。先列声闻。多皆据此。若依甚深秘密之教。菩萨德尊。宜在先列。声闻德劣。须在后列。故华严经。先列菩萨。至后祇洹重阁会中。方列声闻。四多少分虽。如涅槃说。一切众中。少者先列。多者后列。于彼经中。声闻众少。故在先列。菩萨众多。故在后列。此后一义。局在涅槃。余通众经。今此且依前之二义。先列声闻。后彰菩萨。

   声闻众中。文别有四。一檦其众别。二辨其数。三叹其德。四列其名。

   与大比丘众。

   [疏] 初标其众。此乃约佛以明其众。以身兼彼。称之为与。大者。外国名曰摩诃。义翻有三。一名为众。如世多人。名为大众。二名为胜。胜过余学。于彼九十五种道中。最为胜上。故曰摩诃。三名为大。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比丘胡语。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时。发心广大。令魔战怯。故曰怖魔。如涅槃说。魔云何怖。魔性妒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故生恐怖。此之一义。就始彰名。二名乞士。既出家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净命。于乞求时。正命乞求。离于邪命。故曰净命。此之两义。据中立名。四名净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无所毁犯。名净持戒。五名破恶。以持戒故。离犯戒过。故曰破恶。此后两义。据终立称。人多名众

   万二千人俱。

   [疏] 二辨其数也。共集称俱。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疏] 三叹其德也。一切大圣。叹其人高。举一名余。故云一切。钝根近学不能过故。名之为大。大有二义。一位高名大。如下所列了本际等。皆是究竟无学圣人。过余近学。故名为大。二德胜名大。此等皆是利根声闻。成就胜德。故名为大。会正名圣。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通别有六。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广如别章。此应具论。此诸比丘。于小乘中修成毕竟。故曰已达。问曰。阿难于佛在世。身居学地。未得漏尽。云何得名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释言。阿难虽居学地。未名大圣神通已达。从多以叹。是故说言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问曰。阿难德实未周。何须在此众中列之。释言。阿难此会请主。须辨列。又复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而成无量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亦名已达。上来叹德。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疏] 四列其名。于中初言其名曰者。经家总举。次别列之。此等皆悉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了本际者。憍陈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余者。经中或有曾闻。有不闻者。于彼一万二千人中。今此且列三十二人。皆如斯等上首者也。总以结叹。

   下次列其菩萨之众。于中有四。一标其众别。二普贤等。列其名字。三具诸菩萨无量德行下。赞叹其德。四如是之等不可称下。总辨其数。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

   [疏] 初中又者。复重之辞。前列声闻。更明菩萨。故云又也。与义同前。辨佛兼彼。故云与耳。言大乘者。举法别人。乘是行用。行能运通。故名为乘。乘别有三。简别余二。余二不如。是以称大乘。众菩萨俱。约法举人。非一称众。菩萨胡语。具则名为菩提萨埵。传者略之。但云菩萨。此方翻之。名道众生。菩提名道。萨埵名众生。良以此人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问曰。声闻缘觉人等。斯皆求道。并有道行。同以道成。何故独此名道众生。释言。贤圣名有通别。通则义皆。如涅槃说。故彼文云。须陀洹等亦名菩萨。求索尽智无生智故。亦名为佛。正觉共道不共道故。但今为分贤圣之别。是故偏名大乘众生以为菩萨。等分贤圣。何故偏名大乘众生以为菩萨。解有三义。一就愿心望果分别。唯此众生求大菩提。余悉不求。是故独此名道众生。故地论云。一上决定愿菩提。独言菩萨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别。凡夫著有。二乘住无。不会中道。是故不得名道众生。唯有菩萨。妙舍有无。契会中道。是故其人名道众生。三就行分别。入佛法中。凡有三种。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行为最胜。声闻钝根。从教为名。声者是教。餐声悟解。故曰声闻。缘觉次胜。就义立因。缘者是义。于缘悟解。故称缘觉。菩萨最上。就行彰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是故其人名道众生。故地持云。声闻缘觉。但能自度。菩萨不尔。自度度他。故名道胜。以道胜故名道众生。共集称俱。

   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疏] 次列其名。于中先列贤劫之中成佛菩萨。又贤护下。别余劫中成佛菩萨。就贤劫中。普贤妙德与慈氏三人别列。妙德文殊。慈氏弥勒。姓慈。故曰慈氏。字阿逸多。此云无胜。等者。于贤劫之中其余菩萨。此贤劫中一切菩萨。约时总分。就明余劫诸菩萨中。随胜略举十六正士。又贤护等十六正士。举初格后。总以檦列。善思议等。就其所等。随别以列。皆遵普贤大士行者。彰其所习。亦得名为简下异上。

   下叹其德。于中分二。第一叹其权实二德。二其所修行清净已下。叹其自利利他二德。前中有三。一就自分略叹其德。二入佛法下。就其胜进广叹其德。三具足功德微妙已下。双以结叹。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疏] 就初略中。先叹实德。游步以下。叹其权德。实中。具诸无量行愿。修行具足。行。谓六度四摄等行。愿。谓无量菩提行愿。如华严说。此等皆具。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成德圆备。德成无退。故曰安住。有德斯成。故曰一切。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如清冷等。水家之德。故名功德。经说功德。有通有别。通则一切诸行皆是。别则宣说慧行为智。余戒施等名为功德。今就通矣。德体名法。权中初言。游步十方。身形无碍。行权方便。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上来就其自分略叹。

   下就胜进广叹其德。于中还初叹其实德。于无量界现成佛下。叹其权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疏] 实中初言。入佛法藏。证会名入。究竟彼岸。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疏] 叹权德中。于无量界现成正觉。总以叹之。此叹胜进。故举成佛为权德耳。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