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处兜率下。别以显之。于中具论。应有十相。一升兜率天。二来下入胎。三住胎中。四者出生。五童子相。六娉妻相。七出家相。八成佛道相。九转*轮相。十般涅槃相。今此文中。少一住胎。有余九相。
处兜术天。弘宣正法。
[疏] 就初相中。处兜率天。身升兜率。兜率。本是一名。传之音异。此云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天也。何故生此。如涅槃释。兜率天胜。为是偏生。彼云何胜。经自释之。上天闇钝。下天放逸。彼无此过。故得名胜。又修施戒。得上下天。修施戒定。生兜率天。故彼天胜。问曰。兜率欲界乱地。云何修定而生彼天。释言。此非八禅地定。盖乃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生彼天中。名依定往生。如地论。无量料简。不可具论。弘宣正法。口业化也。此初相竟。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疏] 此第二相也。问曰。何故舍上天乐。为欲使彼阎浮众生。咸荷佛恩。生敬重心。故须舍之。是义云何。由舍天乐。阎浮众生咸皆念言。佛舍天乐。来生阎浮慈我等故。生敬重心。问曰。于彼生之中。何故如来偏受胎生。释言。于彼四生之中。卵生湿生。果报卑劣。故佛不生。化生虽胜。备有多义。故佛不生。如涅槃说。略有八义。一劫初时。众生化生。尔时众生其病未发。不假佛化。故佛不出。佛出世时。众生胎生。为欲增长同生之力。故受胎生。二寄生上族。表彰法胜。故受胎生。三生王种。假之护法。故受胎生。四欲教人敬父母之业。故受胎生。五生上族。为息物慢。故受胎生。六受胎生。为息物谤。是义云何。若佛化生。人多诽谤。言佛是幻化。非是真实。为息是谤。故不化生。七为留身益于后世。故受胎生。是义云何。若佛化生。还复化灭。如电光尽。无复遗余。佛为留于残身舍利。而益于后。故受胎生。八为同诸佛。故受胎生。三世诸佛。化胎众生。法受胎。故须同之。具此多义。故受胎生。此第二竟。
准余经论。是中少一住胎之相。通此所少。第三相竟。
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疏] 此是第四出生之相。于中有三。一生处异常。二现行下。所现奇特。三释梵下。天人敬养。初中从母右胁生者。世人生处。不净臭弊佛为异之。故右胁生。虽从右胁生。如出云雾。母身安适。无为无苦。第二所现奇特之中。初先明其身现奇特。举声已下。口现奇特。身中有三。一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界独出无畏。二身光普照。令人觉知。三无量下震动大地。使魔怯伏。六种动者。如地经说。所谓动踊振觉吼起。动如车掉。踊如泉诵。亦如釜沸。振谓下。如世空物。振之则下。觉者动势。令人心觉。乃至空居众生亦知。吼者发声。地如面起。上来明其身相奇特。举声已下。口现奇特。自唱尊号。令人归趣。上来第二所现奇特。第三段中。天人敬养。文显可知。佛德深重。故使释梵咸来奉侍。人天归仰。第四相竟。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疏] 此是第五童子之相。于中有二。一身具众伎。谓示算计文艺等事。佛已久知。随化始学。故曰示现。二博综下。知解宽广。博综道术。知事宽广。博谓广博。综谓综习。仙通秘术。无不博学。名博综道术。贯练群籍。知教宽广。贯谓贯通。练是委练。世俗异典。名为群藉。于此悉知。名贯练群藉。此第五竟。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疏] 此是第六娉妻之相。于中初言。游于后园讲武试艺。娉妻前事。如本起说。槃马筋力。名为讲武。共射金鼓。说为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娉妻后事。佛实离爱。随化示居。故曰现处。问曰。何故示现此相。先受后舍。彰欲可厌。此第六竟。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疏] 此是第七出家之相。于中六句。合为三对。其六句者。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是第一句。明其所舍。如本起说。出城游观。东门见老。南门见病。西门见死。将斯类己。悟身非常。故生厌离。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是第二句。彰其所习。北门见沙门。由见沙门。故求学道。文略不举。此二一对。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是第三句。重明所舍。而著法服。是第四句。彰其所受。此二一对。剃除须发。是第五句。重明所舍。端坐树下。是第六句。明其所作。亦明所修。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应。翻邪学。正道是其所应修学。顺而行之。此二一对。此第七相竟。
自下第八成佛道相。于中随事。次第有五。一沐汤形垢。二灵禽下。行诣道场。三吉祥下。受草安坐。四奋大下。神力降魔。五得微妙下。现成佛道。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疏] 初中三句。一居浊刹。示有尘垢。言五浊者。一者命浊。报命短促。二众生浊。人无善行。三烦恼浊。诸结增上。四者见浊。邪见炽盛。五者劫浊。饥馑疫病刀兵竞起。秽土有此。名五浊刹。佛现处中。随顺群生。示有尘垢。二沐金流。金沙河中。沐汤形垢。名沐金流。三天按树枝。攀之出池。
灵禽翼从。往谐道场。
[疏] 第二段中。灵禽翼从诣道场者。如经中说。五百青雀。随从佛后。名禽翼从。此皆神鸟。故曰灵禽。佛得道处。名曰道场。如治麦处。名为麦场。治谷之处。说为谷场。如是一切。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疏] 第三段中。初感吉祥而为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经中亦名为吉安也。安祥义同。佛将成道。感见此人而为征瑞。知己定当成吉祥果。是故名为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为表彰功祚。次从受草。佛心哀怜。身从受草。是故名为哀受施草。后敷而坐。依树得佛。名为佛树。敷此树下。跏趺而坐。盖乃随人见闻不同。若论菩萨。见佛如来。从金刚际。起金刚坐。上至道场。处之成佛。如涅槃说。凡夫二乘。唯见如来吉安取草。敷而为坐。如此中说。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疏] 第四段中。初奋大光使魔知之。奋犹放也。次魔来逼试。下佛降之。言以智力者。是降魔德。智谓正智。知邪不从。力谓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伏魔。皆令降伏。是降魔能。魔罗。胡语。此云刹者。害人善故。泛论有四。涅槃说八。言其四者。一烦恼魔。谓贪嗔等。能害善法。二者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于彼第六他化天上。别有魔天。好坏他善。四中初一。是生死因。末后天魔。是生死缘。中间阴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种。大小通说。言其八者。前四种上。更加无为四倒之心。于佛真德。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无我。净计不净。以此四种。近坏正解。远障真德。故名为魔。此后四种。小乘法中。未以为患。不说为魔。大乘为过。故说为魔。通论此八。并须降伏。何故如是。烦恼阴死。无为四倒。妨违自行。故须降伏。伏法不同。彼烦恼魔。小乘多用谛观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阴魔死魔。小乘多以无余涅槃而降伏之。得灭舍故。大乘多用常住法身而降伏之。无为四倒。于大因中。正解降伏。于大果中。菩提涅槃真德降伏。天魔一种。妨于自行。亦妨化他。故得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智降伏。知邪不从。彼自退散。自行要中。十力降伏。十力牢固。不为魔邪所倾动故。自行如是。化他之中。用法不定。若在因中。自身降魔。利益众生。多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咒。彼无神力能降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利益众生。多以慈心。于彼怜湣。即便退散。教他降魔。亦用神咒。彼无慈力能降伏故。今此所论。偏降天魔。违其自行。正智降之。违其利他。通力伏之。故云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疏] 第五段中。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正现成佛。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此第八相竟。
自下第九转*轮相。先请后说。
释梵祈劝。请转*轮。
[疏] 此初请也。
自下因请起说。于中有二。一身口起化。二光明。普照无量土下。身口摄益。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疏] 前中初言以佛游步。身业起化。现佛威仪。游行化物。名佛游步。佛吼已下。口业起化。于中十句。佛吼而吼一句。是总。一切圣教。是佛所吼。菩萨用之为物吼也。扣法已下八句是别。约喻显法。于中前四。闻思修证四种法也。扣法鼓者。说闻慧法。益众生也。严鼓诫兵。说教诫人。吹法螺者。说思慧法。利众生也。吹螺应时。说理应机。执法剑者。说修慧法。益众生也。剑能破裂。修能断结。建法幢者。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后四是其四无碍智。起说被物。震法雷者。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牙。法音一闻。阐道快成。曜法电者。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澍法雨者。辞无碍智化众生也。以辞宣说。如云注雨。演法施者。乐说无碍利众生也。随人所乐。宣说授与。名演法施。此八是别。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一句。总结。上来第一身口起化。
自下第二身口摄益。于中有四。一身业伏魔。令离邪业。二掴裂下。口业破邪。令离烦恼。此二一对。三入国分下。身业受供。生人福善。四欲宣法下。口业说法。令修出道。此二一对。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魇界。动魔宫殿。众魔摄怖。莫不归伏。
[疏] 初中有四。一放光普照无量佛土。二以神力令一切界六种振动。三由前放光。总摄魔界。令皆归伏。四由前振动。动魔宫殿。使之惧怖。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灌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疏] 第二口中。文亦有四。一能摧邪。掴裂邪网。为破邪法。消灭诸见。教断邪心。此二除见。散诸尘劳。为破欲境。五欲境界。有能尘坌。劳乱众生。名曰尘劳。说空破遣。目之为散。坏诸欲堑。教舍欲心。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名坏。此二除爱。此之四对。合为第一明能摧邪。二严护下。明能通正。严护法城。遮人毁谤。法能遮防。说之为城。赞善息谤。名严名护。开阐法门。闻说正教。总法有通入趣入之义。故名为门。披演令入。名开名阐。三洗濯下。结前第一摧邪之义。见爱烦恼。名为垢污。教除名洗。四显明下。显前第二通正之义。显明清白。光融佛法。显前文中严护法城。除邪显正。故曰显明。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光扬正法。出于邪妄。故名为光。融治使净。名融佛法。宣流法化。显前文中开阐法门。宣流化人。故曰开阐。此初对竟。
入国分卫。护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
[疏] 第三身中。入国分卫。始行乞食。胡言分卫。此云乞食。获诸丰膳。因乞得食。贮功德下。受用生福。贮谓积也。贮积多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疏] 第四口中。欲宣现笑。起说方便。下正说之。于中初言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令出生死。苦苦。坏苦。及与行苦。是其三苦。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授法教断。名法救疗。显现已下。使人入道。于中初言显现道意。教人发心。显现菩萨所发道意。使人发矣。无量功德。教人发行。授菩萨下。终令得果。授菩萨记。得果方便。行因克果。如心记物。故名为记。圣说示人。目之为授。成等正觉。正显成佛。第九相竟。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疏] 此是第十般涅槃相。示现灭度。正显取灭。下彰其益。拯济无穷。彰益宽广。消除漏等。彰其益具足。消除诸漏。因其现灭。令人厌有。断生死因。殖众德本。因其现灭。使人欣寂。修涅槃因。第十相竟。
上来广叹权实二德。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疏] 第三双以结之。具足功德。微妙难量。结前实德。游诸佛国。普现道教。结前权德。上来其权实二德。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一终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