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P3

  ..續本文上一頁 處兜率下。別以顯之。于中具論。應有十相。一升兜率天。二來下入胎。叁住胎中。四者出生。五童子相。六娉妻相。七出家相。八成佛道相。九轉*輪相。十般涅槃相。今此文中。少一住胎。有余九相。

   處兜術天。弘宣正法。

   [疏] 就初相中。處兜率天。身升兜率。兜率。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雲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天也。何故生此。如涅槃釋。兜率天勝。爲是偏生。彼雲何勝。經自釋之。上天闇鈍。下天放逸。彼無此過。故得名勝。又修施戒。得上下天。修施戒定。生兜率天。故彼天勝。問曰。兜率欲界亂地。雲何修定而生彼天。釋言。此非八禅地定。蓋乃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叁昧。生彼天中。名依定往生。如地論。無量料簡。不可具論。弘宣正法。口業化也。此初相竟。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疏] 此第二相也。問曰。何故舍上天樂。爲欲使彼閻浮衆生。鹹荷佛恩。生敬重心。故須舍之。是義雲何。由舍天樂。閻浮衆生鹹皆念言。佛舍天樂。來生閻浮慈我等故。生敬重心。問曰。于彼生之中。何故如來偏受胎生。釋言。于彼四生之中。卵生濕生。果報卑劣。故佛不生。化生雖勝。備有多義。故佛不生。如涅槃說。略有八義。一劫初時。衆生化生。爾時衆生其病未發。不假佛化。故佛不出。佛出世時。衆生胎生。爲欲增長同生之力。故受胎生。二寄生上族。表彰法勝。故受胎生。叁生王種。假之護法。故受胎生。四欲教人敬父母之業。故受胎生。五生上族。爲息物慢。故受胎生。六受胎生。爲息物謗。是義雲何。若佛化生。人多誹謗。言佛是幻化。非是真實。爲息是謗。故不化生。七爲留身益于後世。故受胎生。是義雲何。若佛化生。還複化滅。如電光盡。無複遺余。佛爲留于殘身舍利。而益于後。故受胎生。八爲同諸佛。故受胎生。叁世諸佛。化胎衆生。法受胎。故須同之。具此多義。故受胎生。此第二竟。

   准余經論。是中少一住胎之相。通此所少。第叁相竟。

   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于世。爲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疏] 此是第四出生之相。于中有叁。一生處異常。二現行下。所現奇特。叁釋梵下。天人敬養。初中從母右脅生者。世人生處。不淨臭弊佛爲異之。故右脅生。雖從右脅生。如出雲霧。母身安適。無爲無苦。第二所現奇特之中。初先明其身現奇特。舉聲已下。口現奇特。身中有叁。一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現丈夫奮迅之力。于十方界獨出無畏。二身光普照。令人覺知。叁無量下震動大地。使魔怯伏。六種動者。如地經說。所謂動踴振覺吼起。動如車掉。踴如泉誦。亦如釜沸。振謂下。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衆生亦知。吼者發聲。地如面起。上來明其身相奇特。舉聲已下。口現奇特。自唱尊號。令人歸趣。上來第二所現奇特。第叁段中。天人敬養。文顯可知。佛德深重。故使釋梵鹹來奉侍。人天歸仰。第四相竟。

   示現算計文藝射禦。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疏] 此是第五童子之相。于中有二。一身具衆伎。謂示算計文藝等事。佛已久知。隨化始學。故曰示現。二博綜下。知解寬廣。博綜道術。知事寬廣。博謂廣博。綜謂綜習。仙通秘術。無不博學。名博綜道術。貫練群籍。知教寬廣。貫謂貫通。練是委練。世俗異典。名爲群藉。于此悉知。名貫練群藉。此第五竟。

   遊于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疏] 此是第六娉妻之相。于中初言。遊于後園講武試藝。娉妻前事。如本起說。槃馬筋力。名爲講武。共射金鼓。說爲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娉妻後事。佛實離愛。隨化示居。故曰現處。問曰。何故示現此相。先受後舍。彰欲可厭。此第六竟。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須發。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疏] 此是第七出家之相。于中六句。合爲叁對。其六句者。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是第一句。明其所舍。如本起說。出城遊觀。東門見老。南門見病。西門見死。將斯類己。悟身非常。故生厭離。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是第二句。彰其所習。北門見沙門。由見沙門。故求學道。文略不舉。此二一對。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是第叁句。重明所舍。而著法服。是第四句。彰其所受。此二一對。剃除須發。是第五句。重明所舍。端坐樹下。是第六句。明其所作。亦明所修。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應。翻邪學。正道是其所應修學。順而行之。此二一對。此第七相竟。

   自下第八成佛道相。于中隨事。次第有五。一沐湯形垢。二靈禽下。行詣道場。叁吉祥下。受草安坐。四奮大下。神力降魔。五得微妙下。現成佛道。

   現五濁刹。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

   [疏] 初中叁句。一居濁刹。示有塵垢。言五濁者。一者命濁。報命短促。二衆生濁。人無善行。叁煩惱濁。諸結增上。四者見濁。邪見熾盛。五者劫濁。饑馑疫病刀兵競起。穢土有此。名五濁刹。佛現處中。隨順群生。示有塵垢。二沐金流。金沙河中。沐湯形垢。名沐金流。叁天按樹枝。攀之出池。

   靈禽翼從。往諧道場。

   [疏] 第二段中。靈禽翼從詣道場者。如經中說。五百青雀。隨從佛後。名禽翼從。此皆神鳥。故曰靈禽。佛得道處。名曰道場。如治麥處。名爲麥場。治谷之處。說爲谷場。如是一切。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

   [疏] 第叁段中。初感吉祥而爲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經中亦名爲吉安也。安祥義同。佛將成道。感見此人而爲征瑞。知己定當成吉祥果。是故名爲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爲表彰功祚。次從受草。佛心哀憐。身從受草。是故名爲哀受施草。後敷而坐。依樹得佛。名爲佛樹。敷此樹下。跏趺而坐。蓋乃隨人見聞不同。若論菩薩。見佛如來。從金剛際。起金剛坐。上至道場。處之成佛。如涅槃說。凡夫二乘。唯見如來吉安取草。敷而爲坐。如此中說。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製以智力。皆令降伏。

   [疏] 第四段中。初奮大光使魔知之。奮猶放也。次魔來逼試。下佛降之。言以智力者。是降魔德。智謂正智。知邪不從。力謂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伏魔。皆令降伏。是降魔能。魔羅。胡語。此雲刹者。害人善故。泛論有四。涅槃說八。言其四者。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二者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叁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于彼第六他化天上。別有魔天。好壞他善。四中初一。是生死因。末後天魔。是生死緣。中間陰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種。大小通說。言其八者。前四種上。更加無爲四倒之心。于佛真德。常計無常。樂計爲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以此四種。近壞正解。遠障真德。故名爲魔。此後四種。小乘法中。未以爲患。不說爲魔。大乘爲過。故說爲魔。通論此八。並須降伏。何故如是。煩惱陰死。無爲四倒。妨違自行。故須降伏。伏法不同。彼煩惱魔。小乘多用谛觀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陰魔死魔。小乘多以無余涅槃而降伏之。得滅舍故。大乘多用常住法身而降伏之。無爲四倒。于大因中。正解降伏。于大果中。菩提涅槃真德降伏。天魔一種。妨于自行。亦妨化他。故得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智降伏。知邪不從。彼自退散。自行要中。十力降伏。十力牢固。不爲魔邪所傾動故。自行如是。化他之中。用法不定。若在因中。自身降魔。利益衆生。多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咒。彼無神力能降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利益衆生。多以慈心。于彼憐湣。即便退散。教他降魔。亦用神咒。彼無慈力能降伏故。今此所論。偏降天魔。違其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雲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疏] 第五段中。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現成佛。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此第八相竟。

   自下第九轉*輪相。先請後說。

   釋梵祈勸。請轉*輪。

   [疏] 此初請也。

   自下因請起說。于中有二。一身口起化。二光明。普照無量土下。身口攝益。

   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疏] 前中初言以佛遊步。身業起化。現佛威儀。遊行化物。名佛遊步。佛吼已下。口業起化。于中十句。佛吼而吼一句。是總。一切聖教。是佛所吼。菩薩用之爲物吼也。扣法已下八句是別。約喻顯法。于中前四。聞思修證四種法也。扣法鼓者。說聞慧法。益衆生也。嚴鼓誡兵。說教誡人。吹法螺者。說思慧法。利衆生也。吹螺應時。說理應機。執法劍者。說修慧法。益衆生也。劍能破裂。修能斷結。建法幢者。宣說證法。證法高勝。如幢上出。後四是其四無礙智。起說被物。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衆生也。天雷一動。卉藝生牙。法音一聞。闡道快成。曜法電者。義無礙智益衆生也。電光一發。有物斯睹。義言一宣。諸義悉見。澍法雨者。辭無礙智化衆生也。以辭宣說。如雲注雨。演法施者。樂說無礙利衆生也。隨人所樂。宣說授與。名演法施。此八是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一句。總結。上來第一身口起化。

   自下第二身口攝益。于中有四。一身業伏魔。令離邪業。二掴裂下。口業破邪。令離煩惱。此二一對。叁入國分下。身業受供。生人福善。四欲宣法下。口業說法。令修出道。此二一對。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魇界。動魔宮殿。衆魔攝怖。莫不歸伏。

   [疏] 初中有四。一放光普照無量佛土。二以神力令一切界六種振動。叁由前放光。總攝魔界。令皆歸伏。四由前振動。動魔宮殿。使之懼怖。

   掴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灌垢汙。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疏] 第二口中。文亦有四。一能摧邪。掴裂邪網。爲破邪法。消滅諸見。教斷邪心。此二除見。散諸塵勞。爲破欲境。五欲境界。有能塵坌。勞亂衆生。名曰塵勞。說空破遣。目之爲散。壞諸欲塹。教舍欲心。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爲塹。教斷名壞。此二除愛。此之四對。合爲第一明能摧邪。二嚴護下。明能通正。嚴護法城。遮人毀謗。法能遮防。說之爲城。贊善息謗。名嚴名護。開闡法門。聞說正教。總法有通入趣入之義。故名爲門。披演令入。名開名闡。叁洗濯下。結前第一摧邪之義。見愛煩惱。名爲垢汙。教除名洗。四顯明下。顯前第二通正之義。顯明清白。光融佛法。顯前文中嚴護法城。除邪顯正。故曰顯明。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爲清白。光揚正法。出于邪妄。故名爲光。融治使淨。名融佛法。宣流法化。顯前文中開闡法門。宣流化人。故曰開闡。此初對竟。

   入國分衛。護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

   [疏] 第叁身中。入國分衛。始行乞食。胡言分衛。此雲乞食。獲諸豐膳。因乞得食。貯功德下。受用生福。貯謂積也。貯積多德。名貯功德。現受物供。故名爲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雲福田。

   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叁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疏] 第四口中。欲宣現笑。起說方便。下正說之。于中初言以諸法藥救療叁苦。令出生死。苦苦。壞苦。及與行苦。是其叁苦。義如別章。此應具論。授法教斷。名法救療。顯現已下。使人入道。于中初言顯現道意。教人發心。顯現菩薩所發道意。使人發矣。無量功德。教人發行。授菩薩下。終令得果。授菩薩記。得果方便。行因克果。如心記物。故名爲記。聖說示人。目之爲授。成等正覺。正顯成佛。第九相竟。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衆德本。

   [疏] 此是第十般涅槃相。示現滅度。正顯取滅。下彰其益。拯濟無窮。彰益寬廣。消除漏等。彰其益具足。消除諸漏。因其現滅。令人厭有。斷生死因。殖衆德本。因其現滅。使人欣寂。修涅槃因。第十相竟。

   上來廣歎權實二德。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

   [疏] 第叁雙以結之。具足功德。微妙難量。結前實德。遊諸佛國。普現道教。結前權德。上來其權實二德。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終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