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次持戒 果报得生天
无常在家过 出家为大利
次无上四谛 断结证四果
是方便次第 令人住初乘
初说生死过 次说涅槃利
守护于诸根 持戒及禅定
不随他智慧 功德乐独处
自依不依他 乐求自利乐
亦不舍他人 深行头陀法
其求中乘者 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说佛无量德
亦说菩萨时 一切所行法
为利众生故 次第说是法
自利及利他 说种种功德
亦说诸佛子 所乐十种地
求法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引导者。随众生所乐门。知是门已。以是门引导众生。随其所乐任其势力而令得度。如说。
或有诸众生 可以深经书
难事及工巧 咒术以爱语
善说及资财 布施戒定慧
如是筹量已 引来入大乘
或现于女身 引导诸男子
复现男子身 引导于女人
示众五欲乐 然后说欲过
而令一切人 得离于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萨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恼者。若有人过算数劫于生死中能忍诸苦恼。十善业道能令此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一切人皆乐乐恶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恼。答曰。以五因缘故。一乐无我。二信乐空。三筹量世法。四观业果报。五念过算数劫唐受苦恼。如说。
乐无我空法 又知业果报
利衰等八法 处世必应受
亦念过去世 空受无量苦
何况为佛道 而当不受耶
不舍于一切者。或有众生第一弊恶无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萨于此终不生舍心。问曰。若是恶人不可度者。云何不舍。答曰。以五因缘故。一贱小人法故。二贵大人法故。三畏诳诸佛故。四知恩故。五为是世间事故出世间。如说。
欲度众生故 生心持重担
于恶怨贼中 心常不应舍
贱小贵大人 是小大差别
不应众生中 愍怜心还息
于诸急难中 无事而利益
担于重担时 而不中懈废
若发无上心 或有舍众生
若自心疲苦 及恶人所害
即为欺诳于 十方三世佛
诸佛世中尊 为利益众生
行种种苦行 修集于佛道
佛于恒沙劫 舍乐作福业
若舍一恶人 则为背佛恩
是故恶众生 不应于中舍
若人于无量 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 大悲为根本
若以贪欲心 嗔恚怖畏心
舍一可度者 是断佛道根
是故善业道能令不舍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乐佛慧者。若人深乐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缘故。深乐佛慧。一佛慧无与等。二佛智能令人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处。如说。
诸佛之智慧 天上及世间
一切无与等 何况而得胜
诸佛以此智 为天阿修罗
一切世间人 恭敬而作礼
佛以智自度 亦度于他人
若得是佛智 是功德藏者
于诸佛力及自在法中乐尽遍行者。遍行名久习。一切行力名十种智力。自在名随意所作。若人深乐佛十力及自在法中尽遍行。如是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以五因缘故乐尽遍行。一尊重诸佛教敕。二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证一切法故。四摄取堕落者。五已堕落者能拔济之。如说。
尊佛教无比 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种 堪为诸天师
以佛智慧眼 见诸法现前
逆恶断善根 及诸破戒等
如是坠落人 摄取而济度
若人于佛力 自在中遍行
涅槃及天福 常在此人手
于是中诸佛以佛力能为五种事。一令众生学声闻乘。二令众生学辟支佛乘。三令众生学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脱。五力劣者令住世乐。如说。
诸佛以神力 令厌离众生
或令学小乘 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 令其得解脱
力不具足者 生天令世乐
自在者。诸佛于五事中自在。一诸神通自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灭尽中得自在。四圣如意中得自在。五寿命中得自在。如说。
飞行等自在 自心得自在
于灭禅定中 如入出自舍
一切净不净 随心而能转
命不为他害 自缘亦无尽
如是等自在 一切法亦尔
是故人师子 名为自在者
能破恶意者。所谓远离正道。凡夫九十六种外道等。略说恶意者。说五阴为我。或言我有五阴。或言五阴中有我。或言我中有五阴。或言离五阴有我。如说。
若五阴是我 即为堕断灭
则失业因缘 无功而解脱
余残有四种 异阴无有相
无相无有法 皆应如是破
复次五邪见名为恶意。所谓邪见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如说。
破因果邪见 二十种身见
有见及无见 下事以为最
但以戒力故 而得于解脱
如先一异破 此见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 说名得解脱
守护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护诸佛所教法所谓十二部经。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业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缘故应受护正法。一知报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养供养诸佛故。四利益无量众生故。五正法第一难得故。如说。
若人欲施作 诸佛所受事
亦令法久住 以上供养佛
为欲疗治于 众生之重病
亦知诸世尊 从苦得是法
以是因缘故 知法为难得
是故有智者 应当爱护法
于是中。以五因缘故。名为爱护正法。一如所说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蕀故。四离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说。
自于佛法中 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吝法 亦令他得住
又破于魔众 及外道论师
若憎佛法者 以无嗔心破
远离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则名为 爱护于正法
勇健者。菩萨以五因缘故名为勇健。一破魔贼故。二破外道贼故。三破烦恼贼故。四破诸根贼故。五破五阴贼故。如说。
恶魔起兵众 道树欲害佛
常求于佛便 娆乱听者心
佛日出世间 魔请令涅槃
常乱受学者 破于解脱道
乃至于今日 其心犹不息
是憎涅槃者 善人之大贼
应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谓有智慧 常轻慢于佛
以种种因缘 灭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诸外道辈 世间之大贼
当以无嗔心 应以多闻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烦恼力起业 轮转堕恶道
烦恼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烦恼力故 堕种种邪见
以烦恼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缘故 烦恼最大贼
以正念定慧 破此烦恼贼
若为根贼牵 令人堕恶道
又堕天人中 不得至涅槃
今此诸根贼 何不以惭愧
正念及智慧 摧破诸根贼
譬如世间人 以软语欺诳
财物及刀槊 以此四除贼
以此五阴故 受生老病死
亦堕大怖畏 得诸急苦恼
五阴因缘故 忧悲及啼哭
五阴因缘故 受种种诸苦
是故汝当知 应以知见法
摧破此五阴 犹如破怨贼
堪受者。心志力强有大人相。见事深远。以五因缘故。名为堪受者。一所愿事成其心不高。二所愿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恼切己其心不动。四乐事加身心亦不异。五其心深远。若嗔若喜难可得知。如说。
身心新苦至 其意亦不动
随意乐事至 大智心不异
若嗔喜怖畏 他人不能测
如是深心相 是说堪受者
勤精进者。于五事中勤行精进。一未生恶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二已生恶法为断灭故勤行精进。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勤行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故勤行精进。五于世间事中有所作无能障碍故勤行精进。如说。
断已生恶法 犹如除毒蛇
断未生恶法 如预断流水
增长于善法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为生 如攒木出火
世间善事中 精进无障碍
诸佛说是人 名为勤精进
坚心化众生者。若菩萨于五乘中教化众生时。供养轻慢憎爱怖畏苦乐疲极等事中其心不转。是名坚心化众生。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声闻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说。
如应以一心 一切诸力势
依种种方便 离于憎爱心
教化诸众生 离垢心清净
令得无量世 难得无上乘
若入无势力 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 声闻天人乘
不贪自乐者。所谓不着一切诸乐。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自乐。一乐无常如水泡。二世乐变苦。三从众缘生故。四从渴爱起故。五少乐如蜜渧故。如说。
乐少住如泡 变苦如毒食
三合从触有 贪欲[病-丙+(瓜-、)]故生
若离于贪爱 更无有别乐
如枯井蜜渧 乐少而苦多
利益众生者 不应有贪着
及无量身命者。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惜身。一身不从先世来。二不去至后世。三不坚牢。四是身无我。五无我所。如说。
汝身众秽聚 不净遍充满
不从先世来 不持至后世
虽久好供事 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坚固 如沫不久坏
缘生无定性 无性不自在
是故应当知 非我非我所
是身无量过 不应有贪惜
菩萨以五因缘故不贪惜寿命。一乐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无始生死中无量死故。四与一切众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说。
从多闻正论 生贪慧命故
怖畏失命时 而起于罪恶
又见一切人 无脱死王者
不可以财智 方便力所免
修集善法者 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为上人。菩萨以五事发必得究竟。一者财物。二者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说。
勤求聚财利 殷勤行布施
次第净持戒 精进求禅定
行种种方便 生八道解脱
是名诸事中 名之为上人
所作无过咎者。是菩萨所作智者不呵。以五因缘故。所作无过智者不呵。一作可作事。二大果利。三不坏法。四次后无过。五大名声。如说。
先种种筹量 自作易作事
从是事所得 无量大果利
不妨于善法 作已无恶随
善人所赞叹 名闻广流布
智者所起业 名为无过咎
可作及易作 自属于己身
无量大功德 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 后无有过咎
应加勤精进 而作如是事
一切种清净一切胜处来者。以五因缘故诸胜处一切种清净。一深心清净。二回向清净。三自如说行胜处。四令他人行。五离诸胜处相违法所谓妄语悭贪戏调愚痴。如说。
菩萨深净心 远离于谄曲
皆以四胜处 回向于佛道
先自修善法 后令他人行
菩萨如是者 四胜处清净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习十善业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为正遍知。正遍知者则是佛。以五因缘故名世尊。一断过去世疑。二断未来世疑。三断现在世疑。四断过三世法疑。五断不可说法疑。如说。
无始过去世 通达无有疑
无边未来世 知通达无疑
十方无有边 现在一切世
出过于三世 无为微妙法
十四不可说 亦通无有疑
是故功德藏 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业道能令菩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应如是修十善业。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