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带现在的业。过去是指什么?过去没有学佛不知道时所造的那个业,这是可以原谅的,可以给你带去。学了佛,知道这是坏事,还要做,这不能原谅,这个也不可以带。只能带旧业,不可以带新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
这就是这个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殊胜的地方。说实在话,其他法门连过去的业都不能带,一定要消干净才能出得了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了,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也就是《百法明门》里面所说的二十六种烦恼统统断尽了,他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六道以外的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没有破,所以不能见性。我们这个法门见思烦恼不必完全断尽,只要把现行断了就可以了。什么叫现行?现在不发作就可以了。现在一面念佛,一面还发作,没有用处。诸位要记住,就是决定不带现前。现在一定要修身心清净,这个很要紧很要紧,这是我们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的关键。
『总持者,总统摄持,更无遗失,即咒之别名也』。咒也叫总持,这是陀罗尼的意思。『传名不思议神力者,即经名不思议功德也』。我们这个经是《不思议功德经》,所以往生咒也是不思议神力咒。『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议』。咒就是经的密说,与经中的宗旨、义趣可以是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六百零八面第一行,请看经题:
经【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这个在佛经里面,称作「人题」。因为佛经是世尊当年在印度所说的,后来他的弟子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原始的记录都是用梵文写成的,梵文是印度的古文,传到中国来之后,一定要把它翻成中文,才能够在中国流通。因此,每一部经都有翻译的「人题」,什么人翻译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佛经的翻译是集体的创作,不是某个人翻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中国国家去聘请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国家聘请的,在古时候是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聘请高僧大德到中国来。所以,他来到中国之后,所受到的礼遇是最高的待遇。我们中国的帝王,以国师之礼,就是帝王的老师,以这个礼来接待,非常之隆重。因为帝王对於出家人这样的尊重,俗话常讲:「上行下效。」臣民看到帝王对出家人这么尊重,老百姓跟文武官员对出家人就格外的尊重,所以佛教在中国就有很崇高的地位。
经典的翻译它是有组织的,像现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立编译馆」一样,它是有组织的,而且这个组织都相当的庞大,以国家的财力、以全国的人力来支援。所以,当时著名的学者专家、语文专家,世出世间的学者,几乎都参与翻译的工作。可是经题上只列著一个人,这一个人就是当时这个译经院里面的主席,像一个学校的校长,用他来作代表,是他那个译场翻译的,这就对了。而不能看作这一部经就是他翻译的,这样看法,那就错了。
史传上记载比较详细的是罗什大师的译场,《阿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四百多人,可见这一个机构的编制是相当庞大。唐朝玄奘大师的译场,规模就更大了,编制有六百多人。我们今天看到经,这是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只看到一个人,是他译场里面所翻译的,我们这样看就正确了,就不至於有误会。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代,由於交通发达,资讯发达,几乎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地区了,哪个地方发生一点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所以,地球缩小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国与国的关系真的就像邻居一样,要想达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共荣共存,文化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根本。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建立共识,才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依据这个理念,才能达到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如果不从这个方面来著眼,这个世界之乱,众生之苦,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
佛教在整个世界文化来说,它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今天世界上的经典,完整的有汉文的经典、藏文的经典,这叫大乘经。小乘经里面,除汉文之外,还有巴利文。日文的经典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而且并没有完全翻译,只翻译了一部分。现在佛教随著这个大时代传播到西方了,传播到世界每个国家地区了,译经的工作就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大课题,如何从中文、西藏文、巴利文翻成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字。这些工作,这么多年来也有人在做,所做的成效都有问题。
譬如在美国纽约,沈家桢老居士对於佛法的弘扬非常热心,我知道他总有二、三十年历史,请了不少人,把中文经典翻成英文的工作。翻是翻得很多,我在纽约,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这些东西都不能出版,原因在什么地方?翻译的人中、英文都好,但是在佛法上没有相当的修养,只把字翻出,意思不对,这就是很大的一个难题了。所以,从前的译场,为什么许许多多人参加,大家在一块研究讨论,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如果用古时候那个方法,集体来翻译,那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现在译经是个人在那里做,个人有个人自己的成见,这是译本不能流通的关键所在。经过大众的研究讨论,这是客观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就给沈老居士一个小的建议,我说如果再要有机会翻,譬如翻《金刚经》,你一定要打听打听现在在这个世界,任何国家地区,有哪一位法师大德,对《金刚经》真的有研究,有修有学,请他来讲,所有参与译经的这些人员大家都来听。请他详细讲,翻译的人用心来听,有问题就提出来请教,务必把经义都能够毫无障碍的理解了、贯通了。然后推选几个起草,他们把翻译的草稿写出来,以后再拿这个草本,提出来和参与译经的人员研究讨论,也像从前一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使文与义都能够达到很正确,不致於误会。这样译出来,我相信在西方流通就不成问题了。
所以译经绝对不是一个人能作的,绝对不是两三个人、三五个人可以作的。不行!还得像从前几百人的译场,那是最高明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有福报,这个译经的方法非常谨严,参与的都是有道德、有学问,对於两国的文字、对於佛法都有相当修养的人,这样建立这个译场,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翻的是真好。
从前方东美先生有一次跟我谈到佛经的翻译,我们就谈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现象?印度梵文经典大量的传到中国来,我们把它翻成中文之后,那个原文到哪里去了?这么多的梵文经典,居然没有保留下来,在中国就等於失传了、失踪了。方先生有个推测,他这个推测也很有道理,他说:「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认为我们所翻的佛经,不但意思圆满的保存,没有失掉原意,在文字上比梵文还要华丽、还要美好,那中文就可以直接取代梵文了,梵文经典用不著了。」这是方先生的见解,我们听听他的话也满有道理,中文的经典确实是翻的好。
所以名题是译场主持的人。这一次这个译场就是求那跋陀罗尊者,他是这个译场的主席。前面「宋」是朝代,在此地「宋」、「元嘉」都是代表时代、年份。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以「宋」为国号的有好几个,最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宋国,我们在《左传》里面都读过。这个「宋」是南北朝时代,宋、齐、梁、陈。「宋、齐、梁、陈」时,南朝是刘豫,所以我们在历史上也叫它作「刘宋」。刘豫在现在的南京,那个时候叫建康,建立一个政权称为宋,大概传了八代,将近六十年,这个诸位在历史上能够看得到,它的年代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到四百七十九年,以后为齐所灭了。
「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的首都都在南京,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南京号称「六朝古都」,这四个朝代就占了四个。在这个以前三国时代,东吴也是建都在南京,所以在南京有六个朝代建立的首都。
「元嘉」是年号,就像清朝「康熙」、「雍正」、「干隆」都是属於年号,求那跋陀罗法师到中国来是在元嘉的末年。元嘉在刘宋,可以说是很稳定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好的一个时期,元嘉一共好像是有三十二、三年的样子。
「天竺」是法师的籍贯,法师是印度人,印度古时候称为「天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五天竺」,我们叫五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
这个「三藏」就等於我们现在所称的学历,现在我们常讲他的学位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这是他的学位,他通达三藏。在古时候,如果不是三藏法师,可以说没有资格主持译场,作为翻译经典的主席;一定是博通三藏,他才有资格作这个翻译主席。
「求那跋陀罗」是他的名字,这个名字是音译的。
我们看下面的注解,疏钞。
疏【宋者。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号。天竺者。西域国名。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
『求那跋陀罗』是梵语的音译,翻成中文意思叫『功德贤』,名字含著这个意思。
钞【宋言南北者。时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谓刘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一云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三藏。尤专大乘。号摩诃衍。神异非一。备载传记。恐繁不叙。一本陀下无罗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师同时故。未审何所译也。】
『宋言南北者,时方南北分王』,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五胡乱华就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实在讲跟我们现在有一点相似,是乱世。所以国家疆域都不大,传的年代也不久,这是属於乱世。
『宋王江南』,「王」这个字念破音字,念(ㄨㄤˋ旺),就是统治的意思,他统治江南。
『谓刘宋也』,就是刘豫所建立的这一个政权,他一共传了八代,总共五十九年。
『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文帝是刘宋第二代的君主,在整个王朝当中,他这一代政治最清明,社会也非常的安定。所以他作皇帝作的久,他作了三十多年,他整个政权总共只有五十九年,几乎超过一半了。所以他这个时期社会相当安定,这是第二代。
『天竺,一云身毒』,这个「身(娟)毒」跟现在讲的印度,音就很接…
《往生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