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帶現在的業。過去是指什麼?過去沒有學佛不知道時所造的那個業,這是可以原諒的,可以給你帶去。學了佛,知道這是壞事,還要做,這不能原諒,這個也不可以帶。只能帶舊業,不可以帶新業,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
這就是這個法門比其他一切法門殊勝的地方。說實在話,其他法門連過去的業都不能帶,一定要消幹淨才能出得了叁界。阿羅漢出了叁界了,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也就是《百法明門》裏面所說的二十六種煩惱統統斷盡了,他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六道以外的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沒有破,所以不能見性。我們這個法門見思煩惱不必完全斷盡,只要把現行斷了就可以了。什麼叫現行?現在不發作就可以了。現在一面念佛,一面還發作,沒有用處。諸位要記住,就是決定不帶現前。現在一定要修身心清淨,這個很要緊很要緊,這是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的關鍵。
『總持者,總統攝持,更無遺失,即咒之別名也』。咒也叫總持,這是陀羅尼的意思。『傳名不思議神力者,即經名不思議功德也』。我們這個經是《不思議功德經》,所以往生咒也是不思議神力咒。『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議』。咒就是經的密說,與經中的宗旨、義趣可以是完全相同。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請掀開經本,第六百零八面第一行,請看經題:
經【宋元嘉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這個在佛經裏面,稱作「人題」。因爲佛經是世尊當年在印度所說的,後來他的弟子們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爲經典。原始的記錄都是用梵文寫成的,梵文是印度的古文,傳到中國來之後,一定要把它翻成中文,才能夠在中國流通。因此,每一部經都有翻譯的「人題」,什麼人翻譯的。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佛經的翻譯是集體的創作,不是某個人翻的。
佛法傳到中國來,是中國國家去聘請的,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國家聘請的,在古時候是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聘請高僧大德到中國來。所以,他來到中國之後,所受到的禮遇是最高的待遇。我們中國的帝王,以國師之禮,就是帝王的老師,以這個禮來接待,非常之隆重。因爲帝王對於出家人這樣的尊重,俗話常講:「上行下效。」臣民看到帝王對出家人這麼尊重,老百姓跟文武官員對出家人就格外的尊重,所以佛教在中國就有很崇高的地位。
經典的翻譯它是有組織的,像現在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立編譯館」一樣,它是有組織的,而且這個組織都相當的龐大,以國家的財力、以全國的人力來支援。所以,當時著名的學者專家、語文專家,世出世間的學者,幾乎都參與翻譯的工作。可是經題上只列著一個人,這一個人就是當時這個譯經院裏面的主席,像一個學校的校長,用他來作代表,是他那個譯場翻譯的,這就對了。而不能看作這一部經就是他翻譯的,這樣看法,那就錯了。
史傳上記載比較詳細的是羅什大師的譯場,《阿彌陀經》就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四百多人,可見這一個機構的編製是相當龐大。唐朝玄奘大師的譯場,規模就更大了,編製有六百多人。我們今天看到經,這是唐叁藏玄奘法師翻譯的,只看到一個人,是他譯場裏面所翻譯的,我們這樣看就正確了,就不至於有誤會。
回過頭來看我們現代,由於交通發達,資訊發達,幾乎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地區了,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所以,地球縮小了,人與人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變得愈來愈密切,國與國的關系真的就像鄰居一樣,要想達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共榮共存,文化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根本。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建立共識,才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依據這個理念,才能達到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如果不從這個方面來著眼,這個世界之亂,衆生之苦,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
佛教在整個世界文化來說,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今天世界上的經典,完整的有漢文的經典、藏文的經典,這叫大乘經。小乘經裏面,除漢文之外,還有巴利文。日文的經典是從中文翻譯過去的,而且並沒有完全翻譯,只翻譯了一部分。現在佛教隨著這個大時代傳播到西方了,傳播到世界每個國家地區了,譯經的工作就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個大課題,如何從中文、西藏文、巴利文翻成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字。這些工作,這麼多年來也有人在做,所做的成效都有問題。
譬如在美國紐約,沈家桢老居士對於佛法的弘揚非常熱心,我知道他總有二、叁十年曆史,請了不少人,把中文經典翻成英文的工作。翻是翻得很多,我在紐約,他老人家告訴我,他這些東西都不能出版,原因在什麼地方?翻譯的人中、英文都好,但是在佛法上沒有相當的修養,只把字翻出,意思不對,這就是很大的一個難題了。所以,從前的譯場,爲什麼許許多多人參加,大家在一塊研究討論,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如果用古時候那個方法,集體來翻譯,那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了。
現在譯經是個人在那裏做,個人有個人自己的成見,這是譯本不能流通的關鍵所在。經過大衆的研究討論,這是客觀的,錯誤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就給沈老居士一個小的建議,我說如果再要有機會翻,譬如翻《金剛經》,你一定要打聽打聽現在在這個世界,任何國家地區,有哪一位法師大德,對《金剛經》真的有研究,有修有學,請他來講,所有參與譯經的這些人員大家都來聽。請他詳細講,翻譯的人用心來聽,有問題就提出來請教,務必把經義都能夠毫無障礙的理解了、貫通了。然後推選幾個起草,他們把翻譯的草稿寫出來,以後再拿這個草本,提出來和參與譯經的人員研究討論,也像從前一樣,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使文與義都能夠達到很正確,不致於誤會。這樣譯出來,我相信在西方流通就不成問題了。
所以譯經絕對不是一個人能作的,絕對不是兩叁個人、叁五個人可以作的。不行!還得像從前幾百人的譯場,那是最高明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有福報,這個譯經的方法非常謹嚴,參與的都是有道德、有學問,對於兩國的文字、對於佛法都有相當修養的人,這樣建立這個譯場,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翻的是真好。
從前方東美先生有一次跟我談到佛經的翻譯,我們就談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什麼現象?印度梵文經典大量的傳到中國來,我們把它翻成中文之後,那個原文到哪裏去了?這麼多的梵文經典,居然沒有保留下來,在中國就等於失傳了、失蹤了。方先生有個推測,他這個推測也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中國人非常自豪,認爲我們所翻的佛經,不但意思圓滿的保存,沒有失掉原意,在文字上比梵文還要華麗、還要美好,那中文就可以直接取代梵文了,梵文經典用不著了。」這是方先生的見解,我們聽聽他的話也滿有道理,中文的經典確實是翻的好。
所以名題是譯場主持的人。這一次這個譯場就是求那跋陀羅尊者,他是這個譯場的主席。前面「宋」是朝代,在此地「宋」、「元嘉」都是代表時代、年份。
在我們中國曆史上,以「宋」爲國號的有好幾個,最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有宋國,我們在《左傳》裏面都讀過。這個「宋」是南北朝時代,宋、齊、梁、陳。「宋、齊、梁、陳」時,南朝是劉豫,所以我們在曆史上也叫它作「劉宋」。劉豫在現在的南京,那個時候叫建康,建立一個政權稱爲宋,大概傳了八代,將近六十年,這個諸位在曆史上能夠看得到,它的年代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到四百七十九年,以後爲齊所滅了。
「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的首都都在南京,就是現在的南京,所以南京號稱「六朝古都」,這四個朝代就占了四個。在這個以前叁國時代,東吳也是建都在南京,所以在南京有六個朝代建立的首都。
「元嘉」是年號,就像清朝「康熙」、「雍正」、「幹隆」都是屬於年號,求那跋陀羅法師到中國來是在元嘉的末年。元嘉在劉宋,可以說是很穩定的一個時期,也是最好的一個時期,元嘉一共好像是有叁十二、叁年的樣子。
「天竺」是法師的籍貫,法師是印度人,印度古時候稱爲「天竺」,我們在曆史上看到有「五天竺」,我們叫五印度,分爲東、南、西、北、中。
這個「叁藏」就等於我們現在所稱的學曆,現在我們常講他的學位是博士學位、碩士學位,這是他的學位,他通達叁藏。在古時候,如果不是叁藏法師,可以說沒有資格主持譯場,作爲翻譯經典的主席;一定是博通叁藏,他才有資格作這個翻譯主席。
「求那跋陀羅」是他的名字,這個名字是音譯的。
我們看下面的注解,疏鈔。
疏【宋者。南北朝國名。元嘉者。年號。天竺者。西域國名。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
『求那跋陀羅』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意思叫『功德賢』,名字含著這個意思。
鈔【宋言南北者。時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謂劉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一雲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叁藏。尤專大乘。號摩诃衍。神異非一。備載傳記。恐繁不敘。一本陀下無羅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師同時故。未審何所譯也。】
『宋言南北者,時方南北分王』,那個時候就是我們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五胡亂華就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實在講跟我們現在有一點相似,是亂世。所以國家疆域都不大,傳的年代也不久,這是屬於亂世。
『宋王江南』,「王」這個字念破音字,念(ㄨㄤˋ旺),就是統治的意思,他統治江南。
『謂劉宋也』,就是劉豫所建立的這一個政權,他一共傳了八代,總共五十九年。
『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文帝是劉宋第二代的君主,在整個王朝當中,他這一代政治最清明,社會也非常的安定。所以他作皇帝作的久,他作了叁十多年,他整個政權總共只有五十九年,幾乎超過一半了。所以他這個時期社會相當安定,這是第二代。
『天竺,一雲身毒』,這個「身(娟)毒」跟現在講的印度,音就很接…
《往生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