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布施是因缘;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缘;健康长寿也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缘。
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那里来的“果”?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如意的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实。诸位细读《了凡四训》,就能有相当的认识与明了。而后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圆满的果报。我们看到现前世间有不少富贵之人。可是仔细观察他,似乎他并没有过人之处,好像是一个平凡的人。为什么他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拥有大量的财富?世间人往往看到这个现象,觉得不平。认为老天爷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强,为什么我得不到地位与财富,过著贫穷困苦的日子?这是世间人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与来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触。
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他的心就平了。为什么呢?这一生中所得的富贵,原来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这一世虽然有智慧,有能力却贫穷潦倒,是前世没种福。所以,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的报应,丝毫不爽。也许有些人问,我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现在开始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学,几年之后果报就会现前。《了凡四训》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
其实世间像袁了凡先生这样修行,而获得果报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得的果报写出来;还有许多像了凡先生一样,甚至于果报比他还要殊胜多少倍,这些人没写出来。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古今中外这些果报的事实都在眼前。可见得这桩事真实不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富贵,要紧的是开始认真的修学。
如果不知道积极的断恶修善,纵得富贵也是很难保持的。自古以来,享富贵的人家,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于一生都不能保全。这样的事在现前的社会里我们看到太多。某人发达了,积财亿万,地位崇高,没过几年他倒闭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复杂。一时的发达是他前生种善因的果报现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无知,狂妄造作罪业所致。所以,败亡往往只在眼前,这是多么的可惜。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最好的教训。
我们见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失败的人,要认真反省,决不能走他错误的道路。这就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创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远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诲,“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们尽心尽力的修福而不享福,那这个福报就大了!为什么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门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以这个功德求生净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则是无比不可思议的福德。如果享福,则不容易超越三界。享福如果还继续不断修福,来生可以获得人天福报;若享福而不能继续修福,那很可能这一生寿命到了之后,来生就不能再得人身。这是佛在经典中常说的“可怜愍者”。我们要知道警惕,要认真的在佛法中学习,使我们自身、家庭、事业,样样都能美满,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这在佛法中是可以得到的。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九)
“佛”字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即是“破迷开悟”。觉悟的心就是菩萨心;相反的迷惑颠倒的心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轮回。纵然得福报,像经上讲的三界六道之中,福报最大的无过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还是凡夫,没有办法超越六道。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落,轮回。这是不究竟的。
学佛要有一个觉悟的心。觉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心地里没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以清净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处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净心,保持清净心,这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可见得菩萨行并没有离开生活,就以自己现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圆满的菩萨行。并不一定要换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那就错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经论中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圆圆满满的修菩萨行,成就圆满的菩萨道。这样才显示出理事、事事无碍。“菩萨心”是真诚、清净、慈悲;“菩萨行”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前即得幸福、美满、快乐。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凡夫只顾自己;菩萨则念念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勤劳的工作,心里不著相,不分别,所以是“作而无做;无作而做”。也就是说,虽然做了,心里则若无其事,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光明的。这是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
凡夫做事总离不开分别、执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头,就是迷情、执著。凡是离不开迷、情、执,就决定不能超越轮回,因而不能修行证果。不要说是大乘果位,连小乘初果也没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条件就是身心清净。心对世界,对六道里若还有丝毫情执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这一点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于三界六道里的生活与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我们必须很透彻的理解,而后才能把轮回舍掉,直取佛菩萨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离开三界,他的生活范围,就局限在六道轮回之内,生活的空间非常小,当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里生活空间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们今天得人身,在六道里就更可怜!我们生活的范围不能离开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养的一条狗,它的生活范围不能离开一户人家。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层次愈低,生活范围就愈小,就愈可怜!这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要成佛,成菩萨的道理。目的就是扩大我们本有的生活空间。
我们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桩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那多自在!在六道里总免不了“舍身受身”的生死果报,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无量寿,永远没有生死,身体的相状随著一切众生的意念而起变化,就像《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孙悟空能有七十二变,世间人羡慕不已,诸佛菩萨的变化无量无边,不是一切人思惟想像能得到的,还有殊胜的果报与幸福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须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净心“老实念佛”。这一生一定成就,绝不空过!
(十)
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古德说,念佛法门乃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一万个念佛人,难得有两、三个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错了,说错了?其实古大德没说错,也没看错。念佛求生却不能生净土,原因都在自己。归纳其因素不外两大类:一、是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和境界并不清楚。修学时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于是功夫不得力。二、虽然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与境界相当明了。但是没有彻底放下世缘,于是临终时产生了阻力,障碍往生,非常可惜!
世间流通的一本书,古本称《饬终津梁》,后人以白话文重写,改称《饬终须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家亲眷属最好能避开,以免触动亲情,而把希有难逢的因缘障碍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几个人能保证临终没有障缘!不要说过去生,就是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这些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心存报复,所以处处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临终往往被他们障碍,造成极大的遗憾。
因此,平时我们必须成就真实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碍,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觉悟”。要认识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真正是苦,决定不能再住,决心要离开。认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成就,是究竟离苦得乐,是我们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门。要真正相信这一生中一定可以证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自己的清净心显露,清净心中一丝不挂。
世间人所贪恋的财富、功名、富贵、地位、权势,物质和精神种种享受;乃至于亲情,全是魔障。不能不舍弃,不能不放下。这样对自己求生净土就没有障碍。
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后面,记载倓老亲眼看见的几个往生的例子,我特别节录出来,再附上老法师在佛七中的开示。其中有谛闲老法师的两个徒弟,一位参禅的、一位念佛的;还有老法师早年在头陀寺当住持的时候,寺庙里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的事迹。这是近代往生真实的事例,合印小册子流通。我们仔细观察这几位善知识,他们走得为什么那么潇洒自在?没有别的,就是他们真正把世缘放下。所以,不仅预知时至,而且没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大事因缘”。绝对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们要认识清楚,真正发愿,以这几个人作榜样,向他们学习。他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来,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圆满成就佛法中所谓的“大事因缘”。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众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现身说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亲见者与听闻的人,生起觉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愿。这样的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十一)
同修们常常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如何避免,现代日见频繁的灾难?这问题…
《无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