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住生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法中我们见到,像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修行、证果,往往只得力于经论中一、两句的开示。我们回头再看世间法,古来建大功、立大业者,往往也是得力于前人的几句教训。像汉朝的张良,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赠送的《素书》,以后帮助汉高祖建功立业,也只得力于这本书里的几句话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证果的人,在于他能深深的领会,能实践笃行。这是世出世间修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记住。

  凡是败坏修持的,不是别的,就是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与现前的恶缘。现前的恶缘就是世间种种物欲的诱惑,使我们的烦恼习气增长,而败坏了修持的功德。甚为可惜!世尊在经论上苦口婆心的教诫我们,无非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提高警觉,小心预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烦恼,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无住生心”,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则。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必须两边不著。“法”是有边;“非法”是空边,“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这要怎么做?佛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心”就是离相、不住相,心里要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即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这一句经文的开示而笃行之。

  佛告诉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很要紧。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修的是什么?“两边不住”而已!无论他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原理原则都离不开“两边不住”。由此可知我们想真正学佛,真正修菩萨道,没有别的,就是学“两边不住”而已。因为著有,你离不开欲界、色界;著空,你离不开无色界。换句话说,著空、著有都是轮回业;住空、住有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造轮回业,如何能出离六道轮回?然后才能知道佛这一句经文的重要性。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是超越轮回,成就无上菩提的不二法门。

  (六)

  世尊教导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须要“福慧双修”。不仅是以超越三界,证无上菩提为我们修学最后的目标,其实在现前也应该得到真正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这样因与果才相应。果是美满的,因当然也是美满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执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里一丝不挂,清净心圆满现前。这就是佛讲“无住”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佛教我们要以法界众生为对象。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好比是照顾自己一样。这才能真实的体会佛这两句教诲,真实的体会而去奉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都要很认真的做到尽善尽美。这不仅是自己的享

  受,也是布施给一切众生。所谓“布施”就是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让他看到了生羡慕之心,生向往之心,进而发心来学习。

  譬如一个家庭,整齐清洁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给邻居做一个好榜样。现在类似这样的情形,中国反而不如外国。我们在美国居住,房间里面人家是看不到,可是房子外面的环境,如果不好好的整理,邻居就要干涉,因为妨碍大环境的观瞻。这都是佛说布施的含义。所以,布施绝不是只拿一些金钱到寺庙里去奉献。这个想法太狭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广、很深。不但是点点滴滴做出来,整体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萨给我们做的榜样一样。这些事我们在讲席里说得很多。学佛要紧的就是要把观念改过来。把凡夫的观念改成佛菩萨的观念;将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萨心;将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

  总而言之,凡夫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为自己,所谓自私自利。而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行为,无一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如果要学佛,就要舍弃自私自利,而发心去利益广大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这叫“觉悟”。为什么世间人不能这样做?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而他照顾别人就跟照顾自己完全一样,没有丝毫差等。凡夫做不到,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以为真有身外之物。

  于是生起爱取有自利的观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愿意做利生事业。凡夫迷失自性,变现出六道轮回;佛菩萨觉了自性,显现出一真法界。其中苦乐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迷惑的众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总不能超越轮回;而在轮回里舍身受身,活动的范围更小。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中没有离开他居住的城市。美国一些人看到别人常常到国外去旅行,他们也很羡慕。纵然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大的自由,我们的活动空间,实在讲,还仅限于这个地球。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地球,进入到太空。由此可知,迷惑的众生是多么苦,而觉悟了的那些圣者,像诸佛菩萨他们的活动空间,小而言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活动空间跟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我们讲苦乐,不用别的做比喻,从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这是为什么要学佛,换句话说我们要拓展生活的空间,要在生活空间里得大自在。我们要拓展生命的时间。六道里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人人皆是无量寿。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后你就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成菩萨。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七)

  谚语说“家和万事兴”,《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世尊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也就是僧团公约-“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佛门同学,四个人共住,就称为一众(一个团体)。如果四个人都能切实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所以,僧团最少的是四个人,多则没有限制。我们在经论中看到,世尊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一个大的僧团。无论团体大小,都必须遵守这六条守则-“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这是和合团体的基础。佛教团体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以此为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标。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见性,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净宗的同学,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

  世间一般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润。如何能把生意做好,如何能赚钱,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润-这也算是共识。共识能生成功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团结。谚语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成功。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识,怎样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法律、法则、规章。佛为我们制订的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的生活没离开世间,所以世间的法律也要遵守。这里面还包含著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必须要遵守,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如果是公司行号,它有章程,有办事的细则,自老板至员工,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养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守规矩不犯规。人人都能守法、守规,这个团体必定是兴旺的气象,那有不成功的道理!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无诤”。这两条都是“戒和同修”的具体表现-大家在一齐共事,在一齐同修,没有异见、没有争执。第五、“意和同悦”,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法喜。无论是私生活,或是团体共处,都能欢欢喜喜。欢喜心是快乐幸福的泉源。这是现前就得到的。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物质生活。这些享受是平等的。在僧团里,无论是老师、学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里的清众,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号里,利润一定是由于你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利和同均”。当然工作性质不相同,职位不相同,而不像僧团里,是完全平等、绝对平等的。在世法里,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个道场里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团,即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在世间法里,如由四个人以上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这六条守则,这个家庭就是“和合僧团”。公司从老板到员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导,这个公司就是“六和敬的僧团”。凡是六和敬的僧团,一定得到佛菩萨、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兴旺且是成功的!我们应当要记住,要认真努力的去奉行。

  如果我们的见解、想法、看法跟大众不相同,这就是“见解不和”。若见解不和就应当退出这个团体,而不妨害这个团体。这是正确的。因为妨害一个团体,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团”。破和合僧团的罪过很重!在佛法里说,即是破坏大众的道心与大众的修行证果。在世间法的公司来讲,就是破坏大众的幸福与利润。造这样的业,果报可想而知。障碍别人应该得的利润,果报就是自己得不到利润;障碍别人生活的幸福美满,自己就得不到美满的生活。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恒不变。不可不知!

  (八)

  佛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财富与功名富贵是果报,而修财…

《无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