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中我們見到,像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修行、證果,往往只得力于經論中一、兩句的開示。我們回頭再看世間法,古來建大功、立大業者,往往也是得力于前人的幾句教訓。像漢朝的張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贈送的《素書》,以後幫助漢高祖建功立業,也只得力于這本書裏的幾句話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證果的人,在于他能深深的領會,能實踐笃行。這是世出世間修學成敗的關鍵。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記住。
凡是敗壞修持的,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與現前的惡緣。現前的惡緣就是世間種種物欲的誘惑,使我們的煩惱習氣增長,而敗壞了修持的功德。甚爲可惜!世尊在經論上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提高警覺,小心預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煩惱,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無住生心”,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則。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必須兩邊不著。“法”是有邊;“非法”是空邊,“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這要怎麼做?佛教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心”就是離相、不住相,心裏要幹幹淨淨、一絲不挂,即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我們一定要深深體會這一句經文的開示而笃行之。
佛告訴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句話很要緊。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他們修的是什麼?“兩邊不住”而已!無論他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原理原則都離不開“兩邊不住”。由此可知我們想真正學佛,真正修菩薩道,沒有別的,就是學“兩邊不住”而已。因爲著有,你離不開欲界、色界;著空,你離不開無色界。換句話說,著空、著有都是輪回業;住空、住有就是輪回心。以輪回心造輪回業,如何能出離六道輪回?然後才能知道佛這一句經文的重要性。教我們“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是超越輪回,成就無上菩提的不二法門。
(六)
世尊教導我們,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須要“福慧雙修”。不僅是以超越叁界,證無上菩提爲我們修學最後的目標,其實在現前也應該得到真正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這樣因與果才相應。果是美滿的,因當然也是美滿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則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執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裏一絲不挂,清淨心圓滿現前。這就是佛講“無住”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佛教我們要以法界衆生爲對象。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服務,就好比是照顧自己一樣。這才能真實的體會佛這兩句教誨,真實的體會而去奉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要很認真的做到盡善盡美。這不僅是自己的享
受,也是布施給一切衆生。所謂“布施”就是給一切衆生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了生羨慕之心,生向往之心,進而發心來學習。
譬如一個家庭,整齊清潔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給鄰居做一個好榜樣。現在類似這樣的情形,中國反而不如外國。我們在美國居住,房間裏面人家是看不到,可是房子外面的環境,如果不好好的整理,鄰居就要幹涉,因爲妨礙大環境的觀瞻。這都是佛說布施的含義。所以,布施絕不是只拿一些金錢到寺廟裏去奉獻。這個想法太狹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廣、很深。不但是點點滴滴做出來,整體來說,就是爲一切衆生做好榜樣,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薩給我們做的榜樣一樣。這些事我們在講席裏說得很多。學佛要緊的就是要把觀念改過來。把凡夫的觀念改成佛菩薩的觀念;將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薩心;將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
總而言之,凡夫起心動念所作所爲,無不是爲自己,所謂自私自利。而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行爲,無一不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我們如果要學佛,就要舍棄自私自利,而發心去利益廣大的衆生,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這叫“學佛”,這叫“覺悟”。爲什麼世間人不能這樣做?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衆生與自己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而他照顧別人就跟照顧自己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差等。凡夫做不到,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以爲真有身外之物。
于是生起愛取有自利的觀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願意做利生事業。凡夫迷失自性,變現出六道輪回;佛菩薩覺了自性,顯現出一真法界。其中苦樂的感受完全不同。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迷惑的衆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總不能超越輪回;而在輪回裏舍身受身,活動的範圍更小。不僅在中國,在美國也不例外。
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中沒有離開他居住的城市。美國一些人看到別人常常到國外去旅行,他們也很羨慕。縱然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財富,有很大的自由,我們的活動空間,實在講,還僅限于這個地球。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進入到太空。由此可知,迷惑的衆生是多麼苦,而覺悟了的那些聖者,像諸佛菩薩他們的活動空間,小而言之是叁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他們的活動空間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我們講苦樂,不用別的做比喻,從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這是爲什麼要學佛,換句話說我們要拓展生活的空間,要在生活空間裏得大自在。我們要拓展生命的時間。六道裏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人人皆是無量壽。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而後你就真正理解爲什麼要學佛,爲什麼要成佛、成菩薩。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七)
諺語說“家和萬事興”,《論語》也講“禮之用,和爲貴”。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群衆而獨自生存。與社會大衆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世尊與弟子們製定僧團的戒律,也就是僧團公約-“六和敬”。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
佛門同學,四個人共住,就稱爲一衆(一個團體)。如果四個人都能切實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所以,僧團最少的是四個人,多則沒有限製。我們在經論中看到,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僧團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一個大的僧團。無論團體大小,都必須遵守這六條守則-“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這是和合團體的基礎。佛教團體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以此爲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標。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見性,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淨宗的同學,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證無生法忍。
世間一般公司行號,從老板到員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潤。如何能把生意做好,如何能賺錢,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潤-這也算是共識。共識能生成功最要緊的條件就是團結。諺語所謂“叁人同心,其利斷金”,說明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成功。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識,怎樣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法律、法則、規章。佛爲我們製訂的戒律,我們要遵守。我們的生活沒離開世間,所以世間的法律也要遵守。這裏面還包含著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必須要遵守,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如果是公司行號,它有章程,有辦事的細則,自老板至員工,人人都必須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養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守規矩不犯規。人人都能守法、守規,這個團體必定是興旺的氣象,那有不成功的道理!第叁、“身和同住”,第四、“口和無诤”。這兩條都是“戒和同修”的具體表現-大家在一齊共事,在一齊同修,沒有異見、沒有爭執。第五、“意和同悅”,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法喜。無論是私生活,或是團體共處,都能歡歡喜喜。歡喜心是快樂幸福的泉源。這是現前就得到的。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養,也就是今天所講的物質生活。這些享受是平等的。在僧團裏,無論是老師、學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裏的清衆,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號裏,利潤一定是由于你的工作,給予合理的報酬,這就是“利和同均”。當然工作性質不相同,職位不相同,而不像僧團裏,是完全平等、絕對平等的。在世法裏,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個道場裏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在世間法裏,如由四個人以上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這六條守則,這個家庭就是“和合僧團”。公司從老板到員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導,這個公司就是“六和敬的僧團”。凡是六和敬的僧團,一定得到佛菩薩、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興旺且是成功的!我們應當要記住,要認真努力的去奉行。
如果我們的見解、想法、看法跟大衆不相同,這就是“見解不和”。若見解不和就應當退出這個團體,而不妨害這個團體。這是正確的。因爲妨害一個團體,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團”。破和合僧團的罪過很重!在佛法裏說,即是破壞大衆的道心與大衆的修行證果。在世間法的公司來講,就是破壞大衆的幸福與利潤。造這樣的業,果報可想而知。障礙別人應該得的利潤,果報就是自己得不到利潤;障礙別人生活的幸福美滿,自己就得不到美滿的生活。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恒不變。不可不知!
(八)
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財富與功名富貴是果報,而修財…
《無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