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住生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布施是因緣;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緣;健康長壽也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緣。

  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財富、地位,聰明智慧,與健康長壽。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沒有“因”,那裏來的“果”?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如意的果報,一定要知道修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實。諸位細讀《了凡四訓》,就能有相當的認識與明了。而後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圓滿的果報。我們看到現前世間有不少富貴之人。可是仔細觀察他,似乎他並沒有過人之處,好像是一個平凡的人。爲什麼他在社會上擁有崇高的地位?擁有大量的財富?世間人往往看到這個現象,覺得不平。認爲老天爺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強,爲什麼我得不到地位與財富,過著貧窮困苦的日子?這是世間人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過去與來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觸。

  如果一個人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他的心就平了。爲什麼呢?這一生中所得的富貴,原來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這一世雖然有智慧,有能力卻貧窮潦倒,是前世沒種福。所以,修什麼因得什麼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中的報應,絲毫不爽。也許有些人問,我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財富,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這個道理及事實真相,現在開始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學,幾年之後果報就會現前。《了凡四訓》就是我們最好的證明。

  其實世間像袁了凡先生這樣修行,而獲得果報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得的果報寫出來;還有許多像了凡先生一樣,甚至于果報比他還要殊勝多少倍,這些人沒寫出來。如果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今中外這些果報的事實都在眼前。可見得這樁事真實不虛。因此,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富貴,要緊的是開始認真的修學。

  如果不知道積極的斷惡修善,縱得富貴也是很難保持的。自古以來,享富貴的人家,能保持叁代的就很稀少,甚至于一生都不能保全。這樣的事在現前的社會裏我們看到太多。某人發達了,積財億萬,地位崇高,沒過幾年他倒閉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複雜。一時的發達是他前生種善因的果報現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無知,狂妄造作罪業所致。所以,敗亡往往只在眼前,這是多麼的可惜。這些現象就是我們最好的教訓。

  我們見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失敗的人,要認真反省,決不能走他錯誤的道路。這就是真正的聰明人,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創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遠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誨,“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修福而不享福,那這個福報就大了!爲什麼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門常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以這個功德求生淨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則是無比不可思議的福德。如果享福,則不容易超越叁界。享福如果還繼續不斷修福,來生可以獲得人天福報;若享福而不能繼續修福,那很可能這一生壽命到了之後,來生就不能再得人身。這是佛在經典中常說的“可憐愍者”。我們要知道警惕,要認真的在佛法中學習,使我們自身、家庭、事業,樣樣都能美滿,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這在佛法中是可以得到的。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九)

  “佛”字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即是“破迷開悟”。覺悟的心就是菩薩心;相反的迷惑顛倒的心就是輪回心。以輪回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輪回。縱然得福報,像經上講的叁界六道之中,福報最大的無過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還是凡夫,沒有辦法超越六道。福報享盡了,還是會墮落,輪回。這是不究竟的。

  學佛要有一個覺悟的心。覺心就是清淨心。所以,學佛的人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心地裏沒有疑惑、妄想、分別、執著,以清淨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處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淨心,保持清淨心,這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就以自己現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圓滿的菩薩行。並不一定要換生活方式或工作環境,那就錯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經論中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圓圓滿滿的修菩薩行,成就圓滿的菩薩道。這樣才顯示出理事、事事無礙。“菩薩心”是真誠、清淨、慈悲;“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現前即得幸福、美滿、快樂。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在于凡夫只顧自己;菩薩則念念幫助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服務。雖然勤勞的工作,心裏不著相,不分別,所以是“作而無做;無作而做”。也就是說,雖然做了,心裏則若無其事,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光明的。這是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

  凡夫做事總離不開分別、執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頭,就是迷情、執著。凡是離不開迷、情、執,就決定不能超越輪回,因而不能修行證果。不要說是大乘果位,連小乘初果也沒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條件就是身心清淨。心對世界,對六道裏若還有絲毫情執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這一點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于叁界六道裏的生活與超越叁界之外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我們必須很透徹的理解,而後才能把輪回舍掉,直取佛菩薩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離開叁界,他的生活範圍,就局限在六道輪回之內,生活的空間非常小,當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裏生活空間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們今天得人身,在六道裏就更可憐!我們生活的範圍不能離開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養的一條狗,它的生活範圍不能離開一戶人家。你就曉得,在六道裏,層次愈低,生活範圍就愈小,就愈可憐!這是佛爲什麼教我們要成佛,成菩薩的道理。目的就是擴大我們本有的生活空間。

  我們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樁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十方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那多自在!在六道裏總免不了“舍身受身”的生死果報,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得無量壽,永遠沒有生死,身體的相狀隨著一切衆生的意念而起變化,就像《普門品》裏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孫悟空能有七十二變,世間人羨慕不已,諸佛菩薩的變化無量無邊,不是一切人思惟想像能得到的,還有殊勝的果報與幸福的生活,我們爲什麼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須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淨心“老實念佛”。這一生一定成就,絕不空過!

  (十)

  念佛人爲什麼不能往生?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古德說,念佛法門乃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爲什麼我們所看到的一萬個念佛人,難得有兩、叁個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錯了,說錯了?其實古大德沒說錯,也沒看錯。念佛求生卻不能生淨土,原因都在自己。歸納其因素不外兩大類:一、是對于淨宗的理論、方法和境界並不清楚。修學時有懷疑,有夾雜,有間斷,于是功夫不得力。二、雖然對于淨宗的理論、方法與境界相當明了。但是沒有徹底放下世緣,于是臨終時産生了阻力,障礙往生,非常可惜!

  世間流通的一本書,古本稱《饬終津梁》,後人以白話文重寫,改稱《饬終須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這本書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臨終的時候,家親眷屬最好能避開,以免觸動親情,而把希有難逢的因緣障礙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幾個人能保證臨終沒有障緣!不要說過去生,就是這一生,我們與衆生結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這些冤親債主,時時刻刻心存報複,所以處處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臨終往往被他們障礙,造成極大的遺憾。

  因此,平時我們必須成就真實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礙,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這其中最要緊的就是“覺悟”。要認識娑婆世界、六道輪回真正是苦,決定不能再住,決心要離開。認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成就,是究竟離苦得樂,是我們一生了生死出叁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門。要真正相信這一生中一定可以證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自己的清淨心顯露,清淨心中一絲不挂。

  世間人所貪戀的財富、功名、富貴、地位、權勢,物質和精神種種享受;乃至于親情,全是魔障。不能不舍棄,不能不放下。這樣對自己求生淨土就沒有障礙。

  倓虛法師的《念佛論》後面,記載倓老親眼看見的幾個往生的例子,我特別節錄出來,再附上老法師在佛七中的開示。其中有谛閑老法師的兩個徒弟,一位參禅的、一位念佛的;還有老法師早年在頭陀寺當住持的時候,寺廟裏一只大公雞念佛往生的事迹。這是近代往生真實的事例,合印小冊子流通。我們仔細觀察這幾位善知識,他們走得爲什麼那麼潇灑自在?沒有別的,就是他們真正把世緣放下。所以,不僅預知時至,而且沒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這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大事因緣”。絕對不是叁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們要認識清楚,真正發願,以這幾個人作榜樣,向他們學習。他能成就,我爲什麼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來,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們一定要學習,一定要具足。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圓滿成就佛法中所謂的“大事因緣”。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衆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現身說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親見者與聽聞的人,生起覺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願。這樣的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十一)

  同修們常常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要如何避免,現代日見頻繁的災難?這問題…

《無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