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而且放逸。这种嫉妒傲慢,将来生到阿修罗、罗刹、鬼道享福。修罗道就是这类业因而生的。阿修罗福报很大,嗔恚、嫉妒心更增长,造业就更重,死后堕落地狱。这是佛家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恶,第三世堕落。人天福报尚且堕落,何况修罗、罗刹,堕落魔道。我们好心来学佛,最后学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与魔的区别,佛心清净、慈悲,魔心傲慢、嫉妒。两者都是多闻,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报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类过失。
佛讲这两类过失,都是原则。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细细观察自己到底错在那里。佛举例说: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当时,有二位出家人发心讲经说法,“多诸亲友名闻利养。”因为听经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属多,拥护供养的人也多了。“汝于是人以悭嫉心。”你对于这二位法师起了嫉妒心,这是从悭贪而生的。“妄言诽谤行淫欲事。”你在外恶意的诽谤他,说他破戒,离间闻法的大众。因为你的破坏,造谣生事,恶意诽谤,“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这是将众生闻法的机缘破坏了,罪过很重。
天台大师引用佛经说,讲经的法师,“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说的是正法,并没有说错,闻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说“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是国家之宝。能说不能行是国家之师,他能教化众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古人讲的,“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学生为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能说却做不到,而学生听了之后,能说又能做到,所以学生的成就在老师之上。
“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恶意破坏讲经的道场与法师,令众生对法师疑惑而不生信受。我们学佛要从此处细心体会,境界现前时,立刻忆念佛在本经的教诲。深知断一个人的法缘与法身慧命,果报都堕在地狱,何况破坏许多人的法缘,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佛说,因为造此恶业,其果报,“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是六百万。因为他生嫉妒心,恶意破坏弘法的道场,已经在阿鼻地狱受了六百万年的重刑。“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从阿鼻地狱再转到等活地狱,罪报比较轻一点,受罪四百万年。两处合计一千万年。
“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黑绳地狱的果报比等活地狱又要轻一等,受罪两百万年。这些地狱的状况,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很清楚。“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这是更轻一点的烧热地狱,罪报六百万年。别以为只造诽谤说法这么一点罪,殊不知须在地狱辗转受罪一千八百万年。《大般若经》广说谤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犹难。善现请说苦报,佛竟不说。若欲说其所受之苦,闻者当吐血而死。是知谤法之罪,非可轻也。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受完地狱罪报,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无目。”“生盲”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这是因过去世所造的罪业,还有五百世的余报。读了的确令人寒毛直竖,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不顺心、不满意,就任意障道,却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这就是愚痴、鲁钝,没有智慧。“生盲无目”是身体上的缺陷,“蒙钝”是心思昏暗,没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由是余殃苦报,使一般人见了不会生欢喜心。又以“诽谤轻贱,戏弄欺嫌。”欺负他人、嫌弃他人。“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后的地区,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这些经文皆不难懂,很清楚的描绘他在人间的贫穷下贱,受尽种种苦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没有人尊重他,没有人喜欢他。
“从此殁已。”五百世身为贫贱之人,这是地狱的余报;离开地狱后,还要受五百世的苦报。报尽了,“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末世五百岁中,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还于边地下劣家生。”这比前面情况好得太多了。“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余报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设欲修行,多诸留难。”偶尔遇到佛法,想发心修行,障缘特别多。皆因过去障碍很多人闻法,所以他这一世得此余报。佛说他的余报有五百世,可见他障碍人愈多,果报就愈严重。“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这六十位菩萨,过去生中造种种罪业,所以虽发心出家修道,却有许多障碍。“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可见罪障消灭需要很长的时间,历受许多的苦难。菩萨有智慧,怎能不怕!众生实在愚痴,竟敢造业!
“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曾经念过“阿弥陀佛”,业障消灭之后,遇到善缘,往生极乐世界的机缘成熟了。此时身心清净,再不会有恶意对待一切众生。自己学佛的功夫如何?有没有进步,还是退步?最容易检查的是,我们过去对那些人事看不惯的,不喜欢的,今年遇到这些人、遇到这些事,会不会淡一点。过去十分恨他,现在只有五、六分恨意,这就进步很多,但还不能往生。过去最讨厌、最恨的人,现在一点也不恨,也不讨厌,往生的机缘就成熟了,因为业障消了。贪嗔痴慢是业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顺心意的想排斥,这都是贪,都是嗔恚,都是愚痴。对待别人是自赞毁他,自认为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这种观念即是业障,决定障碍一生往生。
这部经确实教导我们,往生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完全从事上而言。大乘经上说明原则的很多,如“心净则土净”,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心净的程度如何?自己以为心很清净,境界一现前,该喜欢的喜欢,该讨厌的还是讨厌,这不是清净。本经的好处在此,让我们读了之后一一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晓得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对此世间,心清净,对一切众生,心平等,以清净、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就为你授成就无上菩提之记,这与《无量寿经》所说的相应。
此时这六十位菩萨,“闻佛所说,举身毛竖。”听得寒毛直竖!“深生忧悔。”“忧”是忧虑,“悔”是后悔。过去生中造这么重的罪,现在还有习气,看人不顺眼、看事不顺眼,虽没有发作去障碍它,遇到时心里还是忿忿的,这就是习气。如果发作,就是造作罪业,即是现行。现行所造的罪业,又要经历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罪报。如果只有习气而没有现行,就没有那么重的罪,但是障碍自己修行,障碍自己的智慧,障碍自己的法缘,造罪也就轻得多了。这些菩萨们非常难得,听佛所说,真的生起忏悔心,向佛发露忏悔。我们读了,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
“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后不再造,才是悔过。现在一般人都弄错了,在佛菩萨形像前修忏悔法,结果恶事照做,这是罪上加罪。“忏悔”二字是梵华合译。“忏”是忏摩,梵语音译,意即将自己所做的过失说出,让大家都知道;“悔”是后不再造,此是华义。两者意义很接近,古人翻译时就合用为“忏悔”。
“我等常于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于佛前,如罪忏悔。”这句是总说。菩萨乘人,指发大乘心,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学佛,也劝别人学佛,这样的心量就是“菩萨乘人”。弥勒菩萨说:“若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若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数万,即是阿弥陀。”中国人学佛,菩萨乘人最多,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国盛行。小乘法在隋唐时曾一度兴起,但是没多久就衰了。中国人确实是大乘根性、菩萨种性的人。我们对于这些菩萨种性的人,过去世曾轻视他们,傲慢、嫉妒、嗔恚,以及种种对他们造成的障碍,现在于佛前发露忏悔,后不再造。下文是别说所发誓愿,归纳为十三条。
第一:“我等今日于世尊前发弘誓愿。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菩萨乘人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包括出家说法与在家说法。在家居士升座说法,出家人总是嫌弃他是在家白衣,往往就轻慢在家说法的菩萨。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这段经文主要说明出家人。这些菩萨在俱留孙佛时都是出家人。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现代人了解得太少了,纵然有人说明,大家也不相信、不能接受。总认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这观念就是罪业,就是堕落。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就明白显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
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文殊、普贤示现的是出家等觉菩萨,而贤护示现的是在家等觉菩萨。出家与在家没有分别,升座讲经是代佛说法。不敬讲经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就是轻慢三宝,这是地狱罪业。因为我们的观念错误,所以极容易犯戒。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培养弘法人才。内学院学生以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师只有几位,太虚法师是这所学院的旁听生。欧阳大师在内学院训里讲得透彻,“佛法是师道,老师第一大,老师不一定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老师”就是佛门称的“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法师、阿阇黎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一定是出家人。
居士若是老师,出家人跟他学,就要尊重他,这是很多现代人不懂的。我出家之后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是在家人,老师第一大,我见老师也要顶礼。很多出家人看了奇怪,出家人怎么可以向在家人顶礼?其实他们忘了,维摩居士讲经说法时,舍利弗、目犍连也要顶礼三拜,右绕…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