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楞严经清净明诲章,前次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时候,关于楞严经经题已大略介绍过,兹不重述。这一章称之为清净明诲是佛在经中为我们讲的,从章题中就可以了解经文的大义,其内容与净宗主修的无量寿经非常接近。无量寿经所教的修学纲领有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此五个字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所有一切大乘法门都离不了这个标准。“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佛法中所讲的真如、体性都说的是这一个东西。在教义上说,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可见经题已经圆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内容。在中国大乘佛法中,各宗虽然用的方法门径不相同,而修学的原则目标绝对是相同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途同归。”

  通常佛家讲的三宝,特别注重在自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实在讲三宝或三学,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证到一个,其余两项也都同时证到了。禅宗达摩祖师在此三条中选的是觉,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觉门而入。教下如华严、天台、法相唯识、三论等宗都从正知见之平等门下手。净土宗修清净心,从净门下手。心净则土净,如何才能修到清净心现前,并不简单。修学往往得不到清净心,其原因就是有障碍,如果这个障碍不除,这一生纵然念佛也很难往生。应知我们自无始来生生世世都在念佛,皆未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今天我们的缘很殊胜,遇到真实经典—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等净土五经一论。现在所讲的是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说明人生的障碍在那里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了,诲是教诲。经文共有四段,都是关于戒律方面的,读了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谛,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这一生的障碍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今天发的课本是由明朝交光大师所注的楞严科会中择出影印的,共计十页,供养各位。

  符按:法师开始讲经文是由楞严经第六章后段起,其文曰:“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佛为什么向阿难提出毗奈耶与三决定义,因为阿难向佛说:我现在已经了解修行成佛的法门,但顾虑到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时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使人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安立道场,远离魔事,请佛开示。佛赞许他的所问,所以讲了这一大段清净明诲。兹将阿难请法的前一段经文照录于后。读者先读此文,然后再接下去,即可了解其来龙去脉。其文曰:“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段经文是楞严经第六卷最后的一段,文殊菩萨捡选圆通之后,阿难尊者于大乘佛法之修学已经完全明白了,但又顾虑到将来众生,在佛灭度之后,所遇到的困难比佛在世时更为严重,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难辨,是非善恶不明,一般人不迷惑不入歧途,非常不容易。所以阿难请示佛陀如何才能得清净心与清净行,成就自己的道业。

  佛告诉阿难,你常常听我讲有关戒律的开示,戒律的大原则是三决定义,即戒定慧。学佛如想成就决离不开戒律,一般人很难接受,也不愿接受。经典所说的理论很喜欢听,提到戒律就摇头了,做不到。所以现在讲经的还有,讲戒的没有了。各道场传戒时,若是不讲戒就不像话了。虽然讲戒也是敷衍场面而已。时间短也讲不清楚,也不会认真去讲。

  在这段经文里,佛特别提出三决定义。决定你能不能超越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以及决定你能不能往生。此刻完全讲真话,一切权巧方便都不讲了。首先说到“摄心为戒”,著重在摄心,这是大乘的戒律,也是一乘的戒律。经论中常说一切唯心造,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是万法的主宰。六道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是散乱心,所以有生死轮回。上次我们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戒圆满,“净念相继”是定慧圆满。净是定,念是慧,一句佛号三学具足。真正有功夫念佛得力,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如何才能得力,一定要信愿行具足。第一要有出生死的决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想来生再也不搞生死轮回,三界六道都不留恋。若是对于这个花花世界还舍不得即不能往生。此项戒律是以摄心为主,与一般戒律不同,我们为什么三昧不能现前,就是没有摄心。定只能伏烦恼而非断烦恼,智慧一开,烦恼就没有了。定是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佛法追求的目标是慧。真正智慧是由清净心而来,“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形容一个器皿有裂痕,装满了水,不久就漏光了,即指烦恼而言。修行功夫虽好,若有烦恼就把所修的功德全漏失了。如果不漏就是法器,这个漏失是比喻,不是真漏失,不过不起作用而已。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在交光大师小注中说:“以戒为定慧道场前方便说故。”“道场”这个名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事相上的,如寺院禅堂等。楞严经所指的是以心地为道场,如佛所说“直心是道场”。你的心与所修法门相应是道场,道场均以清净戒律为最初方便。佛提示阿难,为什么以摄心为戒,开示了四条。这四重戒是大小乘四众弟子共同修习的根本戒律,而四重戒在一般戒经中,其排列的顺序为杀盗淫妄。淫戒原排在第三,而现在把它放在第一,显示在这一章中淫戒之重要性。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这一条淫戒应列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杀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杀可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想修行证果,超凡入圣,第一个大障碍就是淫欲。小注里说明:“淫杀盗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这是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之处,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大乘戒动念头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摄根。小注又说:“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要想真正在这一生得到成就,必须以断淫为根本。这一条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标就难达到。我们自无始以来,均在生死轮回,就是被这一条害苦了。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必须要觉悟。关于戒淫一事,世间人不愿意听,也不爱听。倘若他还没有出离之心,对于这种事还有贪念,纵使他一天念十万声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问题就在这里。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众生有爱欲之心。爱愈重堕落愈深。纯情无想堕地狱,九分情一分想堕饿鬼,八分情二分想堕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罗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萨道。楞严经第八卷中间关于情想之分,说的很详细,各位可以参考。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断了淫欲即不会在六道投生。经中说四果罗汉断了淫心,永远脱离三界,他如果再来世间乃是为了度生,乘愿再来,我们是被业力牵著而来。

  佛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尘劳有污染劳累之义,指此娑婆世界众生劳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净心。淫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关键。有人读到此段经文怕了,原来恩爱的夫妻,难舍难离。我就告诉她,你的爱是假的,能爱几年。死了各自分飞,爱谁去呢?若夫妇二人同修念佛法门,都能了解事实真相,将来同生净土,岂不更好。若夫妇二人,一个信佛,一个不信。信佛更应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将来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后倒驾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亲人眷属,这才真正爱他们。

  佛在经中说的很清楚,戒律是清净心,必要把心除掉。有人说,恩爱夫妻离不开,淫欲断不了,怎么办?在事上不妨,不能有心。你现在有事又有心,所以有严重的污染。有事没有心,很难作到,难也要作到,觉悟就作到了。只要了解事实真相,就容易作到,这个世界是幻化不是实在的,知道人将来都要死的,将来有多久,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佛说人命呼吸间,真正了解这个事实才算觉悟。佛是针对真正觉悟的人讲的,真精进的人所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光阴。

  经文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主要的论题是禅定,所谓“楞严大定”。净宗念佛法门讲一心不乱也是修禅定。禅定不达到明心见性出不了三界。由禅定而能达到明心见性很难,得禅定的人只能生四禅天四空天,未出三界,天福享尽,仍然堕入轮回。修行人比一般社会人士的心要清净些,有一分清净就有一分智慧。讲经说法,天花乱坠,如不断淫,不能修成正果。本来想成佛,佛没有修成,反而变成魔,而他们还自以为得无上道,结果犯大妄语,堕落三途,实在可惜。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