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灭度已经三千零十八年,现在我们正在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的开始。这个时代很多魔出现于世,佛门中亦所在多有,真所谓“魔王当道”。佛在这章经里说了许多,读了之后,你若体会其内容,能有心得,你就可以辨别那些妖魔鬼怪,而且自己不会落在妖魔鬼怪之手,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因此这部经魔视为是眼中钉,必欲设法消灭之而后快,佛在法灭尽经中说,将来佛经在世间消失,第一是楞严经先灭,无量寿经最后灭,这项预言很有道理。“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他叫众生不必断淫,甚至于以淫欲作佛事,令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他引导众生入于爱见之中。他有神通,也有魔鬼作其护法,认识他就不受其害。菩提道所求是无上正等正觉,念佛求生净土,依靠阿弥陀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是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为目标。佛对阿难说:“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修三昧必先断淫,念佛一心不乱就是三昧,若还有淫欲的念头就是障碍。不要说出世间,修世间禅定也必须断淫,有淫心即不能到初禅,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称为魔王,但是他的淫心非常淡泊而并没有断,所以到不了初禅。修禅不容易,财、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条即没有办法出三界。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我们与参禅的人用同样的功夫,我们可以带业往生,对于淫心烦恼也伏断而非灭断。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念佛法门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教导众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个讲法,绝没有一尊佛说,不断淫欲还能成就三摩地,还可以成就无上道,没有这个道理。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淫根不断。其余如杀盗大妄语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较之下,习气最重害人最深的莫过于淫欲,要特别注意。此段经文佛先用比喻说,如煮饭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饭。如想超越三界证大菩提,有淫心绝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绝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净土的同修要时时警惕自己,五欲六尘依然贪恋,习气不断,想于一生中证佛菩萨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说纵然得妙悟,皆是淫根。在邪法中亦有定,修世间禅定,心只要专一在某一事上,其心就比较清净,所以有无量三昧,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世间的又有欲界的,有色界的,有无色界的,他们也能修得小慧,也有小通。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得到神通,有奇异特殊功能,于是一些愚人即奉之为神明。这些能力从那里来的?一种是自己修得的,现在修得的很少,修得也要费一番功夫。但是没有功夫他也可以通灵。楞严经上说的很好,是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这个能力不是他的,是邪魅的,来迷惑众生,他的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要知道这不是正法,前面在标准上已经说明,它不能叫我们得清净心,不能成就我们的三昧,因为它不是佛法,佛法不会叫人增长烦恼。这些邪魔虽有妙悟,皆是淫根。修的再好,只能生天,天福享尽,再入轮回。他在天堂的时间短,在三途的时间长。三界尚不能超越,怎能成佛呢?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翼。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在此地把成佛的标准说出来了。淫机之“机”字指“最初最微细的念头”,真正作到一念不生,身心俱断。心中无念,身即不会造作。断性亦无,才算究竟。“断性”是“能断的心与所断的境界”,等到断性也没有了,就是能所双亡,此时即明心见性。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初住以上为分证佛,能在六道示现,教化众生。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真话。古德说:身断淫是律仪戒,属小乘戒。心断淫是定共戒。如断性亦无,谓之道共戒。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戒律都解决了。可知一切法门都要照这种标准修行才有成就。依此标准修行,几人能有结果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大陆上学密宗得到成就者,四十年来只有六人,他们把这条标准全作到了,作到断性亦无。如到不了这标准,必落魔道。这个魔如真有智慧有福德才能生天,若无慧无德直接到地狱。凡是如佛这样的说法就是正法,一切诸佛如此说,因为佛佛道同。不照这样说就是魔说。
符按:前面谈到戒律问题有三个名词: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兹根据佛学词典作简单解释:(1)律仪戒、三聚戒之一,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2)定共戒,三聚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3)道共戒,三聚戒之一,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这个时代崇尚民主,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妖魔鬼怪抓到机会,肆无忌惮,昔日帝王时代,国王大臣治理国政,我们今天批评他们,只图巩固自己的政权,限制人民言论自由。但就正法的立场而言,这些国王大臣防微杜渐,大有功德。凡是蛊惑人心,扇动叛乱之言论,一律禁止。同时宣扬圣贤的教训,使朝野获得共识,有轨可循。儒家的标准,五伦五常,均能遵守,社会赖以安定和谐。佛法的准则在戒定慧,儒家也讲静定。现在非佛非法的人多了,何况魔王徒众多,势力强大,自以为得无上道,许多受高等教育或在社会上有很高地位之人均入其门,如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来果报不堪设想,后悔也来不及了。佛教我们认识清楚,远离邪知邪见,免受其害。遵从佛的教诲,纵然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同样可以成就,果能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莫不赞叹,因为在这个时代太难能可贵了。以此四种根本戒条作为邪正的标准,念佛人用佛号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比其他法门容易多了。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楞严经上所讲戒律实在是讲心地戒,心地戒清净,则律仪戒自然清净,心重要,是主宰,身只是助缘。对一切众生没有杀害的念头就不会有生死相续。佛在经论中常常提到,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若只有这一生,死了就完了,问题比较简单。人都有来世,一切有情也均有来世,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债。佛说因果通三世,有时看到某人嗔恚心很重,杀心很重,他这一生富贵荣华的很好。又一人天天吃斋念佛,戒律清净,而过的日子很苦,贫困潦倒。一般人看到就说那里有佛菩萨,那里有天道,遂不相信善恶果报。佛菩萨告诉我们,因果通三世,今生的果报是前世修来的。前生造善因,今生就得善果。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其果报在来世。有人说:今生所造善恶在当生就显现出来果报,岂不更好,人们看到马上就可以不造恶了。说这种话的人还算是好的,他看到现世报就不会作坏事了,但是你虽然没有看到作坏事有恶报,你又何必一定要作坏事呢?三世果报到临终一刹那间就见到了,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经中有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一世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还债的时候不是少一点,就是多一点,来世还是要互相追讨,永远扯不清。所以我们与一切众生因为直接间接杀生食肉关系,命债冤业牵扯不清,这也是修行上一大障碍。现在自己想想,今生杀业如此严重,但已经作了,已经欠了这些命债,一定要还,怎么办?解决办法只有将我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我替他们修,自他均得益。
后汉时代安世高法师早年译经最有成就。他是安息国王子,博学多闻,能懂鸟兽之言语。他父亲是安息国国王,他继承王位,作了半年国王之后,让位于其叔父,出家修行,后来到中国传教。在传记中说,他曾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过去生中他误杀了别人,这一生也要被别人误杀。他已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有一天他告诉旁人,今天我走到什么地方,要遇到什么难,死在什么地方,乃是还前生的命债,请你们作见证,不必为难那些杀我的人,找他们的麻烦。后来果如其言,修行证果的还要还命债,何况迷惑颠倒无修行且造业的众生,如果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心就平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一个人真正吃了亏,三世一看非常公平,心就清净,你就不会有丝毫侵犯别人的企图,也不会计较吃亏上当,这样才能达到心之清净平等。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学佛,希望超出尘劳烦恼,六道轮回,并得到真正的快乐,有烦恼即不快乐。古德用浅显的词句说明佛教的目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尘劳是苦,离了尘劳就得乐了。如你心里还有杀害众生的念头,你的苦就离不掉,乐也得不到,三界六道也出不去。修行功夫得力也有定慧现前,而嗔恚心未断,其结果就到了鬼神道去了。因为鬼神嗔恚心重,所以物以类聚。
安世高翻译经典告一段落之后,到九江会见他的同参道友。此君已在鄱阳湖作了龙王,是他过去生中的同学,明经好施。他前生有一次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好,心中发生嗔恨,因此死后落入神道,作了龙王,因其明经,所以非常灵验,有求必应。因其前生好施,所以今生香火鼎盛,千里之内都来拜他。这位龙王有神通,他托梦给庙主说,明天有一位高僧来,是我往昔的同学,请你好好招待。第二天安世高来了,就要求龙王现身给大家看,他很为难,后来勉强从神龛出来,乃是一条…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