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楞嚴經清淨明誨章,前次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時候,關于楞嚴經經題已大略介紹過,茲不重述。這一章稱之爲清淨明誨是佛在經中爲我們講的,從章題中就可以了解經文的大義,其內容與淨宗主修的無量壽經非常接近。無量壽經所教的修學綱領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此五個字是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綱,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離不了這個標准。“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佛法中所講的真如、體性都說的是這一個東西。在教義上說,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經題已經圓滿具足戒定慧叁學,包括了整個佛法的內容。在中國大乘佛法中,各宗雖然用的方法門徑不相同,而修學的原則目標絕對是相同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殊途同歸。”

  通常佛家講的叁寶,特別注重在自性叁寶,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實在講叁寶或叁學,是一而叁,叁而一,只要證到一個,其余兩項也都同時證到了。禅宗達摩祖師在此叁條中選的是覺,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覺門而入。教下如華嚴、天臺、法相唯識、叁論等宗都從正知見之平等門下手。淨土宗修清淨心,從淨門下手。心淨則土淨,如何才能修到清淨心現前,並不簡單。修學往往得不到清淨心,其原因就是有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這一生縱然念佛也很難往生。應知我們自無始來生生世世都在念佛,皆未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今天我們的緣很殊勝,遇到真實經典—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等淨土五經一論。現在所講的是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說明人生的障礙在那裏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了,誨是教誨。經文共有四段,都是關于戒律方面的,讀了之後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谛,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這一生的障礙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今天發的課本是由明朝交光大師所注的楞嚴科會中擇出影印的,共計十頁,供養各位。

  符按:法師開始講經文是由楞嚴經第六章後段起,其文曰:“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佛爲什麼向阿難提出毗奈耶與叁決定義,因爲阿難向佛說:我現在已經了解修行成佛的法門,但顧慮到末法時期的衆生,去佛時遙,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如何使人收攝其心,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安立道場,遠離魔事,請佛開示。佛贊許他的所問,所以講了這一大段清淨明誨。茲將阿難請法的前一段經文照錄于後。讀者先讀此文,然後再接下去,即可了解其來龍去脈。其文曰:“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世尊,此諸衆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沈溺,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這段經文是楞嚴經第六卷最後的一段,文殊菩薩撿選圓通之後,阿難尊者于大乘佛法之修學已經完全明白了,但又顧慮到將來衆生,在佛滅度之後,所遇到的困難比佛在世時更爲嚴重,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正難辨,是非善惡不明,一般人不迷惑不入歧途,非常不容易。所以阿難請示佛陀如何才能得清淨心與清淨行,成就自己的道業。

  佛告訴阿難,你常常聽我講有關戒律的開示,戒律的大原則是叁決定義,即戒定慧。學佛如想成就決離不開戒律,一般人很難接受,也不願接受。經典所說的理論很喜歡聽,提到戒律就搖頭了,做不到。所以現在講經的還有,講戒的沒有了。各道場傳戒時,若是不講戒就不像話了。雖然講戒也是敷衍場面而已。時間短也講不清楚,也不會認真去講。

  在這段經文裏,佛特別提出叁決定義。決定你能不能超越輪回,了生死,出叁界,明心見性,以及決定你能不能往生。此刻完全講真話,一切權巧方便都不講了。首先說到“攝心爲戒”,著重在攝心,這是大乘的戒律,也是一乘的戒律。經論中常說一切唯心造,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是萬法的主宰。六道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是散亂心,所以有生死輪回。上次我們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戒圓滿,“淨念相繼”是定慧圓滿。淨是定,念是慧,一句佛號叁學具足。真正有功夫念佛得力,不是普通人,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如何才能得力,一定要信願行具足。第一要有出生死的決心,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想來生再也不搞生死輪回,叁界六道都不留戀。若是對于這個花花世界還舍不得即不能往生。此項戒律是以攝心爲主,與一般戒律不同,我們爲什麼叁昧不能現前,就是沒有攝心。定只能伏煩惱而非斷煩惱,智慧一開,煩惱就沒有了。定是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佛法追求的目標是慧。真正智慧是由清淨心而來,“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漏,形容一個器皿有裂痕,裝滿了水,不久就漏光了,即指煩惱而言。修行功夫雖好,若有煩惱就把所修的功德全漏失了。如果不漏就是法器,這個漏失是比喻,不是真漏失,不過不起作用而已。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在交光大師小注中說:“以戒爲定慧道場前方便說故。”“道場”這個名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事相上的,如寺院禅堂等。楞嚴經所指的是以心地爲道場,如佛所說“直心是道場”。你的心與所修法門相應是道場,道場均以清淨戒律爲最初方便。佛提示阿難,爲什麼以攝心爲戒,開示了四條。這四重戒是大小乘四衆弟子共同修習的根本戒律,而四重戒在一般戒經中,其排列的順序爲殺盜淫妄。淫戒原排在第叁,而現在把它放在第一,顯示在這一章中淫戒之重要性。如果真心想超出叁界了生死,這一條淫戒應列爲第一,若不想出叁界,以不殺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殺可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想修行證果,超凡入聖,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淫欲。小注裏說明:“淫殺盜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爲不犯。”這是大乘戒與小乘戒不同之處,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動念頭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攝根。小注又說:“諸經戒殺居首,謂設化以慈悲爲先,此經淫戒居首,爲真修以離欲爲本。”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爲根本。這一條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回,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必須要覺悟。關于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還沒有出離之心,對于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爲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問題就在這裏。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衆生有愛欲之心。愛愈重墮落愈深。純情無想墮地獄,九分情一分想墮餓鬼,八分情二分想墮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羅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薩道。楞嚴經第八卷中間關于情想之分,說的很詳細,各位可以參考。六道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斷了淫欲即不會在六道投生。經中說四果羅漢斷了淫心,永遠脫離叁界,他如果再來世間乃是爲了度生,乘願再來,我們是被業力牽著而來。

  佛說“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勞有汙染勞累之義,指此娑婆世界衆生勞碌奔波而言。修念佛叁昧的目的是想超越叁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淨心。淫心是一切汙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關鍵。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舍難離。我就告訴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了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淨土,豈不更好。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更應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叁明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真正愛他們。

  佛在經中說的很清楚,戒律是清淨心,必要把心除掉。有人說,恩愛夫妻離不開,淫欲斷不了,怎麼辦?在事上不妨,不能有心。你現在有事又有心,所以有嚴重的汙染。有事沒有心,很難作到,難也要作到,覺悟就作到了。只要了解事實真相,就容易作到,這個世界是幻化不是實在的,知道人將來都要死的,將來有多久,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佛說人命呼吸間,真正了解這個事實才算覺悟。佛是針對真正覺悟的人講的,真精進的人所把握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光陰。

  經文說:“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楞嚴經主要的論題是禅定,所謂“楞嚴大定”。淨宗念佛法門講一心不亂也是修禅定。禅定不達到明心見性出不了叁界。由禅定而能達到明心見性很難,得禅定的人只能生四禅天四空天,未出叁界,天福享盡,仍然墮入輪回。修行人比一般社會人士的心要清淨些,有一分清淨就有一分智慧。講經說法,天花亂墜,如不斷淫,不能修成正果。本來想成佛,佛沒有修成,反而變成魔,而他們還自以爲得無上道,結果犯大妄語,墮落叁途,實在可惜。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叁摩地…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