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P3

  ..续本文上一页三匝,这正是世尊在世时就表演给我们看了。现代的一些出家人,穿上僧服就认为了不起,不明道理,不知是非。

  我在台中学佛,只有一个人勉励我,就是周邦道先生。他说,你现在出家了,跟李老师学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萨,你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分对老师,不可以轻慢。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的说话。

  居士升座讲经也是代佛说法,出家在家讲经皆是代佛说法,所以讲台前面一定供养佛像。大众礼拜法师时,佛像在前面,法师在佛后面,大众拜佛,法师不敢当。说法的人若有过失,不能说他,一定要让听众对他有信心,信仰他所说的,依教奉行,大众就得利益。他虽有过失,不可以举发他的过失,不可以宣扬,目的是希望大众得真实利益。他个人有过失,自有因果,如果宣扬而破坏整个法会道场,罪过就大了。何况他的过失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因为高境界的圣人,有时行持与下愚差不多。

  譬如金山活佛,他的生活行为有点像济公,真的是圣人。一般法师跟他相处,都轻慢他,以为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随随便便地,而他是四相皆破除。我们是凡夫,怎能看出圣人的境界,因此对于一切众生,无论在家出家,皆应常存恭敬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发心修行,照顾自己都来不及,那有闲功夫看别人的过失。如果我们见到这些菩萨乘人有所违犯,而举发其过失,这就是欺骗世尊。

  第二:“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说明四桩事,皆是轻慢。佛在大乘经里常教导我们,尤其《华严经》说得究竟圆满,修学大乘的人,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要用如此的心态看待。五十三参明显的教我们,学生只有善财童子一人,他没有同学。此一示现用意很深,因为同学之间可以开玩笑,不必那么尊重。若除自己一人之外,皆是老师,皆是善知识,则不能不时刻保有尊敬之心态。

  诸佛菩萨当然是善知识,是老师;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不是二。未来佛就要看成现在佛,一样的尊重,十大愿王一切恭敬的心才发得起来。“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圆满的显露。“戏弄”是开玩笑,“讥”是讥刺,“嫌”是嫌弃。如果还会讨厌或轻视一个人,我们的性德就被烦恼遮盖了。必须将一切众生看作诸佛,才能做到“礼敬诸佛。”“普贤行”在大乘菩萨行之上,道理就在普贤的心是真实、清净、平等。我们常犯这些过失,所以“礼敬诸佛”的修习,对我们而言是高不可攀。

  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导我们,是不是有些勉强?丝毫不勉强!佛教化众生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换言之,凡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位不是这样的。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没有差别。大乘经上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自性的流露与变化,所以法界确实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在平等法界里起了高下之心,妄生执有,而起迷惑。由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别执著,皆是我们自己的过失。

  学佛就是要恢复自性,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就是要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这必须将妄想、分别、执著一齐除去。佛教导我们从“礼敬”做起,儒家的教育也从这里入门。《礼记》第一篇首句:“曲礼曰:毋不敬。”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概念与方法上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如谚语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礼记》编辑成书时,佛法还未传来中国,可见他们教学的起步完全一致,都是从“礼敬”著手,戒除我们的轻慢心。

  学佛功夫得不得力,就看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是不是与日增长,轻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们的功夫就得力,真有进步。如果处世待人接物的毛病丝毫也没改掉,念再多佛号、经文,也是白念,正是古德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消化,没有体悟,没有将经典的理论与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读经就白读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造恶业。造恶业的果报太可怕了!

  第三:“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范围更广了,偏重在家菩萨,他们担负度众生的责任。在家人“以五欲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等享受。在家菩萨示现的是在家人的榜样。“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于彼伺求其过”。一般愚人见在家菩萨在五欲里享受,也生嫉妒障碍,便找他们的毛病、过失,恶意诽谤。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比出家人难得多。同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不好,大家还是恭敬;在家人讲得再好,听众对他的恭敬心总要减几分。这样的心态令自己得不到利益。

  四众弟子发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因为他们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说法也称之为法师,只要上台说法都称“法师”,不一定是出家人。若称比丘、比丘尼,就一定是出家人。如果恶意诽谤他们,就是谤佛、谤法、谤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僧是“僧伽耶”,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和合众(团体)。”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团体,遵守六和敬,皆称作“僧团”。寺院许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假如不依六和敬修行,出家人也不够资格称“僧”。“僧”一定是和合的团体,被尊称为“众中尊”。“皈依僧,众中尊”,就是一切团体中最尊贵的。团结合睦的团体值得社会大众尊敬。

  如一家庭有四个人,四人都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和合的团体),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诸佛菩萨、龙天护法见到和睦相处的团体,无论大小都尊敬。因此,居士讲经说法,我们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更不可以故意找麻烦,否则自己得不到法益。

  一九七七年,畅怀法师邀请我到香港讲经。初到第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向我提出警告,一般外地来香港讲经的法师,都要经得起考验才行。这里有些听众是专门找麻烦的,他们听经听了一半发问题,故意为难法师,让他下不了台,所以一些老法师到此地都有这个顾忌。他说:“你还年轻,也不很出名,来听经的人可能只有两三位,要有心理准备。”我说:“我不在乎!没有人听经,还有桌椅板凳在。”

  头一天来听的人不少,大家是来见见面,看看是什么样子。那次我连续在香港讲了四个月—《楞严经》,每天都满座,找麻烦、捣蛋的人听说也都在座,但从未发一个问题。所以畅怀法师说:“你的法缘很殊胜,非常难得。”这些找麻烦的人还请我吃了一次饭。这种人就是“于彼伺求其过”,分明是来找麻烦,看你那些地方讲错或讲得不清楚,他就发问。

  “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我们对于讲经的法师,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应当常生信心、尊敬心,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四:“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文,也是现代人常犯的毛病,见到亲友供养法师,心里就难过。认为他们对法师供养太过分了,于是起心障碍,令修供养的人生烦恼,法师也生烦恼。特别是不信佛的亲友,他们看你迷了,赚钱不容易,轻易就被别人骗了。

  现在佛教确有骗人的,许多打著佛教招牌到处招摇撞骗,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正法与邪法。众生没有智慧,总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凡是假的,也有声势浩大,场面很热闹。反而一些真的佛法,道场冷冷清清,此乃因为不求名闻利养,不愿多生事,“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我们都应当知道。

  有人供养弘扬正法的大德,我们应当生欢喜心。须知接受供养,相当不容易!佛在本经具体说明,弘经的大德们接受供养的过失,无量无边。所以,佛教导我们应当发“无希望心,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绝不希求恭敬供养,不能因为那个地方利养多,就到那里弘法,这个地方供养很少就不去,那就大错特错。心不清净,自度的能力都没有,怎能度他呢!凡是有这种心理,无论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实在皆是自欺欺人,欺诳佛菩萨。

  第五:“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粗言”是粗恶难听的言词,令人听了不舒服。用这种态度、这种言语,令修学大乘的人听了心里难过,也是过失。

  第六:“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昼夜六时是日夜不间断。恭敬承事之心不会间断,不会退转。礼是礼敬,事是奉事,也就是为人服务。

  第七:“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从今天至未来际,我为了护持此誓愿,决定不退转、不变心,乃至不惜身命,纵然遭到危害,也不改变誓愿。

  第八:“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指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人,泰国、锡兰、印度的佛教都是小乘。修学大乘的人见到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轻慢心,瞧不起他们。他们也有瞧不起大乘人的,彼此都不能尊敬,这是错误。大小乘的修学果证,差别实在很大,但是大乘人若不能如法修学,也比不上小乘人。真正修学大乘的,不敢轻慢一切众生,怎会轻慢修小乘的人。即使对造恶的众生都不敢轻慢,何况对世间的善人、对修学小乘佛法之人,当然不会生轻慢之心,这是一定的道理。

  第九:“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说明克己功夫,非常难…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