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得。儒家讲“礼”,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众与团体中,要能谦虚卑下,断除贡高我慢的烦恼。“慢”是很严重的烦恼,“贪嗔痴”之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礼记》教我们“傲不可长”。傲慢的习气很难断,儒家劝人不要再增长,而佛法教人,傲慢的习气一定要断除。

  从前台中李老师讲经时常举例说,人都有傲慢心,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乞丐没有财富、没有地位,贫贱到了极处,可是他还存傲慢,见到富贵人从他面前走过,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自己不比人低。这显示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要谦虚卑下,即是断烦恼的妙法。“如旃陀罗及于狗犬”,这是比喻要卑下至这样的程度,才能伏断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

  第十:“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众生的大病,就是自赞毁他,赞叹自己,诽谤别人。《瑜伽菩萨戒本》中,此事列为第一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学问,再有善巧,都应当谦虚;决不能诽谤别人。《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的说:“无量法门,我只知此一法门,我不如其他的善知识。他们的德能学问都在我之上,值得诸佛菩萨大众的赞叹”。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赞叹自己,宣传自己,这是世间的愚人。儒家尚且教人疑事毋质,直而勿有。何况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老师,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佛对我们教诲是有道理的。

  第十一:“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小至一个团体的斗争,大至一个地区的动乱,学佛修道的人遇到斗诤的地方,应当躲避。“去百由旬”是形容远离之意,未必真的是百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百由旬是四千里。这是比喻我们要远离动乱的地区,不要在这个圈子里障碍自己的道业。

  有一年我在台湾中部禅林寺讲“佛学常识”,大概讲了三分之一,寺院里斗诤,老和尚因为建寺时派了许多徒弟各地募化,化得多的就要争著作当家师、作知客师,天天吵架,争权夺利。我到台中时,就将此事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不要讲了,那个地方不能去。”我说,“还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不要紧,不要讲了。”以后我就没再去了。修学弘法凡是遇到斗争的地方,一定要知道避开,否则别人误认为你也要争权夺利。避开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碍自己的道业;纵然是弘法,经没有讲完也可以离开。

  第十二:“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指自己修持,虽然戒律很清净,但看到别人破戒、不持戒,就生烦恼,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我的戒行清净,别人不如我。“身自炫曜”,指仗恃自己有修持,或者持戒,或是多闻,就是对教理通达,自以为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头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即使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错,仗恃以自己修持的功德而骄傲,这就错了。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就去拜访他。

  窥基是修学大乘的,富贵家庭出身(叔父是唐太宗的大将),人非常聪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度他出家,传说中称之为“三车法师”。玄奘大师要他出家,他提出三个条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要带一车的书本;还要带一车的美女来伺候他。当然,他对于戒律、清规,就不太拘执。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于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很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行持就生起轻慢心,所以想藉此机会教训窥基法师,让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养。他想表演给窥基法师看看,显示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那里晓得等了很久,吃饭时间都过了,天人竟没来送供养。

  窥基大师离开后,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地,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满身出汗,生惭愧心,才晓得自己的念头错了。有一念想炫耀自己,就错了。这样的大德还有这种烦恼习气现行,凡夫稍有一些长处,甚至未必真比别人好,都感觉值得骄傲,还能有什么成就。所以,我们一切的修学,不能跟现代人比,而要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比,就觉得自己相差太远了。

  修学佛法,应当依据一个榜样,这对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初学佛时(还没出家),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他就告诉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位都是佛门大德,堪称为佛学家。老师警告我们何以不能学他们,因为他们皆是有解无行,所以两人都不能往生,还在六道打转,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后再返回台中,李老师教我,既然出家了,就应当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榜样。印祖是他的老师,他谦虚,不教我学他,而学他的老师(净宗近代的祖师),可见李炳老非常谦虚。他教我的时候,明白的告诉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都是谦虚话,没有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真正能看出一个人在佛法修学所得的真实受用。这一条特别提醒我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有些成就时,千万不可傲慢。

  第十三:“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断恶修善”。所做的恶业要发露忏悔,所修的善法要能保持。菩萨法中,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是能保持。修学善法不须宣扬,不须大众赞叹。赞叹也是福报,积了一点小善,这人赞叹一句,那人赞叹一句,福报就报尽了。而所造的恶,总是想尽方法隐瞒而不让人知道,恶愈积愈深,后果不堪设想。

  世出世间的善人、圣人,教我们要懂得忏悔的真实意义。恶业尽量让别人知道,这人骂你一句,那人骂你一句,恶业就报掉了。所做的好事知道积阴德,就是不要让人知道,如此,善愈积愈厚,才能得到大善报。愚痴浅见之人,其想法与做法恰恰相反,他能欺骗现前一切愚痴的众生,而无法欺骗果报。果报不可思议!这些菩萨听佛说明自己过去直至今生,因果报应的事实,于是发了十三条大誓愿,真正改过自新。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这是世尊赞叹这些菩萨,能发真诚之心忏悔改过。由此可知,业障重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其实改过就在一念之间,将念头转过来。凡是造罪业的念头,都是起于“我执”,就是“身见”。《金刚经》说四相,著了“我相”,于是与我有利的就起贪心,与我不利的就起嗔恚心。贪心、嗔心都造恶业,都是从此身见而来的。如果知道这个身见是假的,身不是我,即是高度的智慧。《大般若经》正是说明此事真相,这才将此身及生活环境的事实真相看清楚明白,不再为身造业了。如果明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就能大行菩萨道,清净心、平等心就现前,即是大善。此处全是从事相上而言。

  佛告诉弥勒菩萨,假如菩萨想获得清净心,消除业障,应当学习本经这六十位菩萨所发的大愿。世尊对弥勒菩萨说,实在就是对我们讲,我们的业障与经上所说,的确没有两样。我们应当多多读诵这十三条,常常反省,将它变成自己的誓愿。这些誓愿归纳,就是四弘誓愿之“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十三条说的皆是烦恼。

  弥勒菩萨代我们向佛请法:“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不退转,非常之难。如果能不退转,修行证果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只需十二劫。一般修行证果需三大阿僧祗劫,与十二劫相比,西方世界修行就显得太短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成就快速。世间修行,进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难成就。弥勒菩萨看出这桩事,所以向佛请教,佛很肯定的答覆他:“行菩萨道的人能护持如是大愿,宁舍生命也不肯退转,便能成就。”

  弥勒菩萨又问:“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末世五百岁就是指现代,与《金刚经》上的“后五百岁”是同一个意义。“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这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隐”是稳稳当当,没有烦恼,而能成就。佛教弥勒菩萨要修两种“四法”,归纳成四条,就是纲领中的纲领。

  第一、“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特别要记住,不论一切众生犯什么过失,都不要管他。这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道人且自顾不暇,怎能顾别人的过失?天天想找别人的过失,这是极恶的念头,就是造作极大的罪业。

  佛法教人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好好的修自己,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诸佛菩萨,纵然似有过失,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是一个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教我学他的善行,恶人教我不可学他的恶作,都是我们的老师。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都晓得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大汉奸。西湖岳王坟上塑个秦桧铜像,跪在岳飞的坟墓旁,其实这两位都是我们的老师。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作奸臣,否则像他一样的下场。一位从正面教导,一位从反面教化,皆是民族的老师,皆是善知识。明白这个道理,对岳飞尊敬,对秦桧也尊敬。他提醒多少人不可做坏事,给多少人警惕,当然是老师,我们应以清净平等心看待。“于诸众生不求其过。”确实是非常重要!

  第二、“见诸…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