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P5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此菩萨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举发他们的过失,必然使听众及跟他学的人丧失信心,果报即是前面所说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苦报。

  第三、“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正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住”就是执著,“无所住”是绝不执著,这才能在境界里得清净心、平等心。

  第四、“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平常我们接触大众,言语要真诚、柔和。下文四句偈就是说明此事,“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举”是举发,“悭吝”是于施主家不生执著。这是佛说的第一种“四法”。弥勒菩萨问,佛说:“果能修此四法,在末法时期就能得安隐、无烦恼,而得解脱。”接著佛又说第二种四法。

  第一、“不应亲近懈怠之人。”亲近懈怠懒散的人,一定会受影响。

  第二、“舍离一切愦闹之众。”一定要避开热闹的场所。

  第三、“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第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这一首偈是以上四句的结论。弥勒菩萨向佛请教,现代人如何安稳度过这一生,在道业上不受妨碍,佛就教他这两种“四法”。

  下文说明末法的菩萨应当修学八种法,而后佛告诉我们,弘法利生决定要以无希望心,才能得二十种利益。说完之后,又说二十种利益,共说了四十种利益。假如我们为了得如是四十种利益,以无希望心修法施利益,还是落在有希望心。现在不求世间名闻利养,独得佛法的利益,还是错用了心,所以依照这个方法修,还是得不到如是四十种利益。这不能怪佛说的话不灵,其实是自己错用了心。因为看到弘法的利益有这么多,才修无希望心,此“无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用心太难了。真实的清净平等觉心,才是佛说的无希望心,我们不可不知此义。

  经文一开端,世尊说明末法时期,出家与在家的四众弟子,想离开烦恼消除一切业障,而得自在。佛为我们说出八个方法,就是这八句经文。

  第一、“应当舍离愦闹之处。”此是现代社会所谓的欢乐场所。“愦”是人在热闹中迷惑颠倒,“闹”是热闹。如迷恋歌舞,卡拉OK等场所,都不是正法,常到那些地方,自己身心很难不受污染,因此佛教我们应当远离。

  第二、“住阿兰若寂静林中。”这是教我们应当选择清净的住宅区。古今社会型态、生活方式皆不一样,住宅区一定要安静,邻居说话的音声都听不到,这是最好的。现代人居住环境,外国比中国讲究。在台湾及大陆,邻居吵闹,确实会受到干扰。美国的居住环境,因为地大人少,所以住宅总有空间的隔离,邻居确实没有音声打扰,居住安静。凡夫没有定功,生活决定会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中国人常说的“风水”。风水就是指居住环境影响自己的身心。有定功的人,不受环境影响;没有定功的人,则心随境转。我们的居住、工作环境,都要选择,尤其居住要在安静的处所。

  第三、“于不应修而修行者。”这一句开示很重要,佛教我们不应该做的事而去做了,那就错了,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第四、“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懒惰懈怠不是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一定要克服。前四项,佛教我们在生活环境上要注意的;后四项,说明真正学习如何用功夫。前者是修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后者是佛教导我们消除业障,而得自在。

  第五、“但自观身不求他过。”这句教诲,佛在本经讲了很多遍。凡是说很多遍的,就是提醒我们特别注意,可见这个毛病太深重。佛多次教我们要“观身”,就是要观察自己,反省检点,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那与我们不相干。修行是修清净心,时常想找别人的毛病,自己的心如何能清净!这对自己的道业有很大障碍。“道业”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合理合法,业就是生活。若我们的生活能如理如法,则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自在。所以,道业就是幸福快乐圆满的生活,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佛教导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达到圆满的生活;佛经教我们生生世世都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很自在。我们明白事实真相,才晓得佛法不能不学。

  第六、“乐于恬默。”恬默是清净,身心清净。清净的乐是真乐,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体会的。世间人只知道欢乐场所的快乐,其实那是刺激,不是真乐,所以歌舞过后,乐就消失了。安静的快乐像泉水一样,从内心发出如泉涌般的喜悦,即佛经常说的“法喜充满”。《论语》一开端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是由内心发出的,乐是从外在的刺激而感受的。清净之乐才是真乐,所以要能体会清净之乐,喜欢享受清净之乐。

  第七、“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我们的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是圆满高度的智慧。佛与大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智慧是从清净心生出的。“乐于恬默”是定功。“禅悦”是禅定中所感受的喜悦,即是清净心。定心中的喜悦表现在生活工作上,表现在处世待人接物上,这是高度的智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八、“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以上八句开示,前七句说明“自分”,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第八句说明帮助别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化众生。自己先要成就,而后生起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智慧,不懂得享受。净空最初接触佛法时,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学佛与出家的人说不出这句话,方先生读经研教享受法乐,才懂得其中有真乐。世间人心不清净,欲望很浓,贪嗔痴慢天天增长,怎知定净安乐的乐趣,他们没有这种常识与经验。我们得到真实快乐,得到真正幸福,一定要告诉还不明了的一些众生。这是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的,而心态上必须遵守“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菩萨心里绝不因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希望众生对自己恭敬、供养、承事。若有此念就错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增长贪嗔痴慢,清净心与定慧都没了,所造的必是恶业。“不著名闻利养果报”,决不能将这些放在心上。“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弘法利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众生得到最丰饶的真实利益。“饶”是丰富的意思。除此之外,决无自利的念头,这才是“以无希望心行法施”。

  “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常”是不间断的。菩萨为众生演说大乘佛法的心,确实没有中断。即使事上中断,那是缘不具足,因为没有人启请,菩萨就不能说法。有人来请,不能推卸,以无希望心修法布施,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圣人,常教我们要冷静的思惟、观察。凡是常赞叹我们的人,不见得是善知识,若听了几句赞叹的话,就迷惑颠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者往往有之。肯说我们过失的人,也不见得是恶人,因为不晓得自己的过失,有人肯为我们说出,这才是真正善知识。这个时代肯说人过失的人,愈来愈少,也许一生也遇不到。

  在古代,有两种人一定会说我们的过失,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师。他们见到我有过失,不能不说,他们有责任。其次最亲密的同学才肯说过失,否则都是谦虚、客气。佛在前文说,不说人的过失,不要找他人的缺点,但是真正好朋友是善心劝导、帮助,希望他能觉悟,这是可以说的。说过失必须记住一个原则,决不能有第三者在场。成年人都要面子,在别人面前说他的过失会令他难堪,甚至反目成仇,这是伤害人的自尊心,说过者不可不知,所以要关起门,没有第三者听到,这是忠言劝告。世法、佛法都讲求这种方式,因此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说过失。我们唯一能检点自己过失的方法,只有读经。

  现在很少人愿意讲这部经,原因是不但骂人,也骂自己。自己没做到时,心里很难过。现在有讲经的法师,没有讲戒律的律师,因为讲戒律,自己条条戒都犯,讲不下去了。但是,这些戒经真的能救命,说好听的没有用处。一定要将自己的毛病都说出,发露忏悔,提高警觉,后不再造,对我们才有真实利益,真的消业障,真正能得福。这些微细之行,实在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不能不谨慎留意。下文是佛说明末法时期,修菩萨道的人之种种过失与造恶,我们应当深深的警惕。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未来后五百岁”即是指现代,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称为“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这是指修学大乘的人,凡是受菩萨戒的都称菩萨。现在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萨戒都是当作菩萨,然而没有智慧。

  “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无论出家、在家,发心讲经说法,供养很多就很高兴,讲得很起劲;若没有供养,就没有精神,脸上光彩也没有,经也讲不下去了,后面马马虎虎,念念就算了。我们确实遇过这些事,我初学佛时,听法师大德讲经,这种现象很平常;甚至有些法师讲经前先谈好价钱,一定要多少供养,讨价还价。这些皆不如法,都是错误的,但是人人都这么做,似乎就变成正常了。

  有一年我应邀到迈阿密讲经,曾居士跟我开玩笑说,“有很多仁波切来此地灌顶都定有价码,每人灌顶一次收二十元美金。法师,您在本地办皈依,价码愈高,人愈多,他们认为这是真的;若不收钱,就生疑心,大概不灵,人就不来”。由此可见,现代众生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虽然风气如此,我们仍要守住正法,不能因为他们做得不如法,我也随缘,那就错了;随缘须能导入正智。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作如是心”是存这样的心态。“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亲友就是佛法所谓的法眷属。出家、在家的听众都皈依我,都作我的弟子;这不是皈依三宝,而是皈依某一位法师,…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