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皈依与传戒都变质了。“檀越”是施主。希望有身分地位、有财富的人都来护持我,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是造业、作恶。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此种四事供养现今已为黄金美钞而取代,且多多益善。“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这些人讲经弘法是为名、为财、为利。“若无利养心生疲厌。”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他就不讲经说法。这一段是佛先说出总纲,后面还有很长的经文细说这些现象。这在现前社会上,几乎处处能见到。我们讲习此经,许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自己应好好的读诵、反省。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世尊当时已预知今世众生迷惑颠倒。“于诸一切无利养处”。此处没有人恭敬法师,没有人懂得仪轨,也不知道供养。“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因为此地对法师没有好处,没有名闻利养可得,所以他不住在这个地方。“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此是佛告诉弥勒菩萨,当时与会的五百菩萨中,有二十位菩萨的业障比较轻。这五百菩萨就是前文所说的,业障深重,造作罪业,不净说法。为众生讲经说法,但心中充满贪嗔痴,贪求名闻利养,贪图众生的恭敬,这是“不净说法”。
“后五百岁还来生此。”业障轻的,在末法时期还能得人身,还能如法修行的,实在太少了,只有二十位。“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这几句是说业障轻微的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聪明智慧善巧方便”。这是真的,因为“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这正是他们聪明之处,虽有智慧,表现在外的,似乎是迷惑颠倒,装糊涂,装愚痴。此即大智若愚,避开许多嫉妒障碍,因此佛赞叹他们。
譬如讲经弘法,只会讲经,其他的都不会,人家就轻视你。轻视是好事,消灾免难!恭惟你的人多了,嫉妒障碍就来了。所以,要知道隐藏自己,谦虚卑下,一生中自行化他才能减少障碍。贪图享受是别人攻击的目标,所以生活要清苦。
香港的圣一法师,他著有《地藏经讲记》,是在九华山讲的,我为他写了一篇序文。这位法师是潮州人,住在香港的大屿山,他是参禅的,很有道德,生活非常清苦,穿著很旧的衣裳。我在香港讲经时,许多师父都劝徒弟不必要听经,只有圣一法师,他来听了几次之后,劝他的信徒听经。决不是因为他劝信徒来听我讲经,我就赞叹他。他修苦行,而且真正有道德。香港信佛的潮州人很多,布施供养的财富很多,他将这些供养收集起来,送到大陆修复寺院。圣一法师到中国大陆,普遍受到欢迎,帮助大陆复兴佛法,自己却过最清苦的生活,实在令人佩服。
圣一法师的道场在大屿山宝莲寺的后面,从宝莲寺到他的寺院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约五十分钟,所以游客稀少。这是正确的。他请我到道场接受他的供养,饭后邀我为大众开示。他们都是参禅的,我是念佛的,我到他那里不能说参禅不好,念佛才好,否则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礼貌。到别人的道场,一定要懂得赞叹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所修的法门。佛门有句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赞叹,佛法就兴了。所以,决不能破坏别人的道场。他要我讲开示,我就引《六祖坛经》为大家讲。
我赞叹圣一法师、赞叹宝林道场、赞叹他们所修学的法门。这道场的确如经上说的,选择在很安静的环境,游客不容易到达。其中有不少听众知道我修净土,就来问我,“法师,既然禅这么好,为什么你不来参禅?”我说老实话,“禅是接引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们。”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菩萨造业最重的是“自赞毁他”,赞叹自己,诽谤别人,这是菩萨戒的重戒。
我在新加坡见到一位谈禅法师,他是福建人,也是一位奇人。他不住在佛寺里,而住在城隍庙,摆一个小摊子卖香烛、纸钱。城隍庙里烧香求福的人很多。谈禅法师,衣服穿得破旧,喝自来水,饮食非常简单,一道菜,真是清苦至极,比台湾一般寺院苦得太多了。其实,他真有钱,他的钱都帮助别人建寺院。
美国旧金山的大觉莲社,买道场时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万美金。听说他到大陆道场,一捐就是几十万美金。这些钱都是卖香烛赚来的,自己不用一分钱,而去做这些好事。钱捐出去之后绝不过问,只说“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我将钱交给你,你如何运用,我不管。你作善有善果报,造恶有恶果报,与我不相干。”他的心清净,捐出去的,问也不问,各人有各人的因果。见解正确,非常难得!我到新加坡一定去看他,他买一杯冰水招待我,那是他待贵客,很希有,我也非常欢喜这位法师。
我们在末法时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许多的过失、恶业,若非佛为说明,我们不知道,还是天天造作,以为自己做得很正确。读了本经,才知道过失太多,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过失多、过失重,要懂得忏悔、改过,这是佛说法的真实意义。经后的总结,非常重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多次劝告这些业障深重的菩萨,应当念佛求生净土。弥勒菩萨重提此事,向佛请教,佛说“发十种心”。因为佛并没有具体说明,此处弥勒菩萨代我们请问,佛就一一为我们说出。请看经文: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十种心”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备的条件。如果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而没发菩提心,仍不能往生,就是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能做到这十条,就是“发菩提心”;即使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具足此十心必得往生。其实,这十种心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实。
佛说,有三种人想发心也发不起来。第一、“凡愚”。我们都是凡夫,包括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能听得进别人的劝告,能认真接受,反省改过,这是有智慧的凡夫,他们听闻经教能发心。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排斥、反驳,而且还怨恨说他过失的人,这是愚痴的凡夫。愚痴的凡夫无法发这十种心。第二、“不善丈夫”。包含的境界很广,此等人在世法可能很有成就,如佛经中所说的歌利王,近世之希特勒一类人物,一般所谓的大丈夫,但是他不善。这类杀人魔王,要他生起这种心,他做不到,而且不能接受。这一类是不善丈夫。凡是称丈夫的,大都是大小团体中的领导人,但他不能接受善法。第三、“具烦恼者”。此指烦恼习气很深重的人,这十种心也发不起来。佛说这十种心,先说不能发心的三种人,其意是教我们要反省、忏悔、改过自新,才能发心依教奉行,求生净土。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我们想在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稳、事业顺利,与一切大众皆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十种心太重要了。果能做到,就一定得到效果,将来寿命终时,自己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一念十念即能往生。我在讲席中常说,临终时不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往那里去,这是人生第一大福报。
世间的名利再大也没有用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令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潇洒。有很多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们可以做到,我为何不能?他们所凭借的就是这十种心。前两种就是“慈悲心”,就是对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平等的关怀爱护。中国古德教人,“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心里没有冤家对头,即使别人与他敌对,他也没有这种意识。这就是佛法说的“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决无损害的念头。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逼”是逼迫人,“恼”是令人生烦恼。没有这种存心,心就清净平等,种种障碍界限全部化解了。《无量寿经》的经题中,“清净、平等、觉”是全经的总纲领。觉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如何守护如来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有些菩萨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他们也知道应当如法修行,但为何做不到?他们是恐惧,如果没有利养,身体就要受苦难,甚至明天没东西吃就活不了,为了活命,就起贪心,贪不得,就不择手段,可见都是为了身命。这是不明了事实真相,身不是真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为这个假身造作罪业,是最大的错误。因此,宁舍身命,也要护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
佛教导我们布施、放下,若我们全舍,全都布施了,明天吃饭怎么办?明天尚未到,何必想明天!这样心才安。想明天、想明年,还要想世界的动乱,心如何能安?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真相,佛法说得透彻。世法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福报是愈布施愈多,这是真的。
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一定要记住,得的财富愈多,愈要布施,“舍得”义为舍施所得,而不是将财富守住、保存,那就错了。所以,真正肯发无希望心布施,修习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以没有任何希求的心修布施,所得的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皆是无量无边。明了事实真相,我们就肯做,也敢做,没有忧虑欢喜去做。这是真正不惜生命,欢喜守护心,守护如来正法,决不敢为…
《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