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皈依與傳戒都變質了。“檀越”是施主。希望有身分地位、有財富的人都來護持我,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上確實存在,這是造業、作惡。
“複更念言。雲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于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此種四事供養現今已爲黃金美鈔而取代,且多多益善。“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爲人說法。”這些人講經弘法是爲名、爲財、爲利。“若無利養心生疲厭。”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他就不講經說法。這一段是佛先說出總綱,後面還有很長的經文細說這些現象。這在現前社會上,幾乎處處能見到。我們講習此經,許多地方只能點到爲止,自己應好好的讀誦、反省。
“彌勒。當知于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複如是。”世尊當時已預知今世衆生迷惑顛倒。“于諸一切無利養處”。此處沒有人恭敬法師,沒有人懂得儀軌,也不知道供養。“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舍而去。”因爲此地對法師沒有好處,沒有名聞利養可得,所以他不住在這個地方。“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于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于此徒自疲勞。”
此是佛告訴彌勒菩薩,當時與會的五百菩薩中,有二十位菩薩的業障比較輕。這五百菩薩就是前文所說的,業障深重,造作罪業,不淨說法。爲衆生講經說法,但心中充滿貪嗔癡,貪求名聞利養,貪圖衆生的恭敬,這是“不淨說法”。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業障輕的,在末法時期還能得人身,還能如法修行的,實在太少了,只有二十位。“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顔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這幾句是說業障輕微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聰明智慧善巧方便”。這是真的,因爲“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這正是他們聰明之處,雖有智慧,表現在外的,似乎是迷惑顛倒,裝糊塗,裝愚癡。此即大智若愚,避開許多嫉妒障礙,因此佛贊歎他們。
譬如講經弘法,只會講經,其他的都不會,人家就輕視你。輕視是好事,消災免難!恭惟你的人多了,嫉妒障礙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隱藏自己,謙虛卑下,一生中自行化他才能減少障礙。貪圖享受是別人攻擊的目標,所以生活要清苦。
香港的聖一法師,他著有《地藏經講記》,是在九華山講的,我爲他寫了一篇序文。這位法師是潮州人,住在香港的大嶼山,他是參禅的,很有道德,生活非常清苦,穿著很舊的衣裳。我在香港講經時,許多師父都勸徒弟不必要聽經,只有聖一法師,他來聽了幾次之後,勸他的信徒聽經。決不是因爲他勸信徒來聽我講經,我就贊歎他。他修苦行,而且真正有道德。香港信佛的潮州人很多,布施供養的財富很多,他將這些供養收集起來,送到大陸修複寺院。聖一法師到中國大陸,普遍受到歡迎,幫助大陸複興佛法,自己卻過最清苦的生活,實在令人佩服。
聖一法師的道場在大嶼山寶蓮寺的後面,從寶蓮寺到他的寺院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約五十分鍾,所以遊客稀少。這是正確的。他請我到道場接受他的供養,飯後邀我爲大衆開示。他們都是參禅的,我是念佛的,我到他那裏不能說參禅不好,念佛才好,否則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禮貌。到別人的道場,一定要懂得贊歎法師、贊歎道場、贊歎他們所修的法門。佛門有句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贊歎,佛法就興了。所以,決不能破壞別人的道場。他要我講開示,我就引《六祖壇經》爲大家講。
我贊歎聖一法師、贊歎寶林道場、贊歎他們所修學的法門。這道場的確如經上說的,選擇在很安靜的環境,遊客不容易到達。其中有不少聽衆知道我修淨土,就來問我,“法師,既然禅這麼好,爲什麼你不來參禅?”我說老實話,“禅是接引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們。”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菩薩造業最重的是“自贊毀他”,贊歎自己,誹謗別人,這是菩薩戒的重戒。
我在新加坡見到一位談禅法師,他是福建人,也是一位奇人。他不住在佛寺裏,而住在城隍廟,擺一個小攤子賣香燭、紙錢。城隍廟裏燒香求福的人很多。談禅法師,衣服穿得破舊,喝自來水,飲食非常簡單,一道菜,真是清苦至極,比臺灣一般寺院苦得太多了。其實,他真有錢,他的錢都幫助別人建寺院。
美國舊金山的大覺蓮社,買道場時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萬美金。聽說他到大陸道場,一捐就是幾十萬美金。這些錢都是賣香燭賺來的,自己不用一分錢,而去做這些好事。錢捐出去之後絕不過問,只說“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我將錢交給你,你如何運用,我不管。你作善有善果報,造惡有惡果報,與我不相幹。”他的心清淨,捐出去的,問也不問,各人有各人的因果。見解正確,非常難得!我到新加坡一定去看他,他買一杯冰水招待我,那是他待貴客,很希有,我也非常歡喜這位法師。
我們在末法時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許多的過失、惡業,若非佛爲說明,我們不知道,還是天天造作,以爲自己做得很正確。讀了本經,才知道過失太多,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過失多、過失重,要懂得忏悔、改過,這是佛說法的真實意義。經後的總結,非常重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多次勸告這些業障深重的菩薩,應當念佛求生淨土。彌勒菩薩重提此事,向佛請教,佛說“發十種心”。因爲佛並沒有具體說明,此處彌勒菩薩代我們請問,佛就一一爲我們說出。請看經文:
“世尊。何等名爲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十種心”就是《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品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備的條件。如果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而沒發菩提心,仍不能往生,就是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發菩提心的。能做到這十條,就是“發菩提心”;即使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具足此十心必得往生。其實,這十種心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實。
佛說,有叁種人想發心也發不起來。第一、“凡愚”。我們都是凡夫,包括有智慧的、沒有智慧的。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能認真接受,反省改過,這是有智慧的凡夫,他們聽聞經教能發心。不喜歡聽別人說他的過失,排斥、反駁,而且還怨恨說他過失的人,這是愚癡的凡夫。愚癡的凡夫無法發這十種心。第二、“不善丈夫”。包含的境界很廣,此等人在世法可能很有成就,如佛經中所說的歌利王,近世之希特勒一類人物,一般所謂的大丈夫,但是他不善。這類殺人魔王,要他生起這種心,他做不到,而且不能接受。這一類是不善丈夫。凡是稱丈夫的,大都是大小團體中的領導人,但他不能接受善法。第叁、“具煩惱者”。此指煩惱習氣很深重的人,這十種心也發不起來。佛說這十種心,先說不能發心的叁種人,其意是教我們要反省、忏悔、改過自新,才能發心依教奉行,求生淨土。
“何等爲十。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我們想在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穩、事業順利,與一切大衆皆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十種心太重要了。果能做到,就一定得到效果,將來壽命終時,自己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即能往生。我在講席中常說,臨終時不生病,預知時至,曉得自己往那裏去,這是人生第一大福報。
世間的名利再大也沒有用處,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令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潇灑。有很多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們可以做到,我爲何不能?他們所憑借的就是這十種心。前兩種就是“慈悲心”,就是對一切衆生沒有條件、平等的關懷愛護。中國古德教人,“仁者無敵”。仁慈的人心裏沒有冤家對頭,即使別人與他敵對,他也沒有這種意識。這就是佛法說的“大慈大悲”,對一切衆生決無損害的念頭。
“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逼”是逼迫人,“惱”是令人生煩惱。沒有這種存心,心就清淨平等,種種障礙界限全部化解了。《無量壽經》的經題中,“清淨、平等、覺”是全經的總綱領。覺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謂“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要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
“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如何守護如來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有些菩薩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享受,他們也知道應當如法修行,但爲何做不到?他們是恐懼,如果沒有利養,身體就要受苦難,甚至明天沒東西吃就活不了,爲了活命,就起貪心,貪不得,就不擇手段,可見都是爲了身命。這是不明了事實真相,身不是真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爲這個假身造作罪業,是最大的錯誤。因此,甯舍身命,也要護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
佛教導我們布施、放下,若我們全舍,全都布施了,明天吃飯怎麼辦?明天尚未到,何必想明天!這樣心才安。想明天、想明年,還要想世界的動亂,心如何能安?佛爲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如《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真相,佛法說得透徹。世法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是愈布施愈多,這是真的。
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一定要記住,得的財富愈多,愈要布施,“舍得”義爲舍施所得,而不是將財富守住、保存,那就錯了。所以,真正肯發無希望心布施,修習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以沒有任何希求的心修布施,所得的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皆是無量無邊。明了事實真相,我們就肯做,也敢做,沒有憂慮歡喜去做。這是真正不惜生命,歡喜守護心,守護如來正法,決不敢爲…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