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此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舉發他們的過失,必然使聽衆及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即是前面所說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苦報。
第叁、“于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正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無所住”是絕不執著,這才能在境界裏得清淨心、平等心。
第四、“永斷一切粗犷之言。”平常我們接觸大衆,言語要真誠、柔和。下文四句偈就是說明此事,“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悭吝。是人當解脫。”“舉”是舉發,“悭吝”是于施主家不生執著。這是佛說的第一種“四法”。彌勒菩薩問,佛說:“果能修此四法,在末法時期就能得安隱、無煩惱,而得解脫。”接著佛又說第二種四法。
第一、“不應親近懈怠之人。”親近懈怠懶散的人,一定會受影響。
第二、“舍離一切愦鬧之衆。”一定要避開熱鬧的場所。
第叁、“獨處閑靜常勤精進。”
第四、“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這一首偈是以上四句的結論。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代人如何安穩度過這一生,在道業上不受妨礙,佛就教他這兩種“四法”。
下文說明末法的菩薩應當修學八種法,而後佛告訴我們,弘法利生決定要以無希望心,才能得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共說了四十種利益。假如我們爲了得如是四十種利益,以無希望心修法施利益,還是落在有希望心。現在不求世間名聞利養,獨得佛法的利益,還是錯用了心,所以依照這個方法修,還是得不到如是四十種利益。這不能怪佛說的話不靈,其實是自己錯用了心。因爲看到弘法的利益有這麼多,才修無希望心,此“無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用心太難了。真實的清淨平等覺心,才是佛說的無希望心,我們不可不知此義。
經文一開端,世尊說明末法時期,出家與在家的四衆弟子,想離開煩惱消除一切業障,而得自在。佛爲我們說出八個方法,就是這八句經文。
第一、“應當舍離愦鬧之處。”此是現代社會所謂的歡樂場所。“愦”是人在熱鬧中迷惑顛倒,“鬧”是熱鬧。如迷戀歌舞,卡拉OK等場所,都不是正法,常到那些地方,自己身心很難不受汙染,因此佛教我們應當遠離。
第二、“住阿蘭若寂靜林中。”這是教我們應當選擇清淨的住宅區。古今社會型態、生活方式皆不一樣,住宅區一定要安靜,鄰居說話的音聲都聽不到,這是最好的。現代人居住環境,外國比中國講究。在臺灣及大陸,鄰居吵鬧,確實會受到幹擾。美國的居住環境,因爲地大人少,所以住宅總有空間的隔離,鄰居確實沒有音聲打擾,居住安靜。凡夫沒有定功,生活決定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中國人常說的“風水”。風水就是指居住環境影響自己的身心。有定功的人,不受環境影響;沒有定功的人,則心隨境轉。我們的居住、工作環境,都要選擇,尤其居住要在安靜的處所。
第叁、“于不應修而修行者。”這一句開示很重要,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事而去做了,那就錯了,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第四、“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懶惰懈怠不是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一定要克服。前四項,佛教我們在生活環境上要注意的;後四項,說明真正學習如何用功夫。前者是修學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後者是佛教導我們消除業障,而得自在。
第五、“但自觀身不求他過。”這句教誨,佛在本經講了很多遍。凡是說很多遍的,就是提醒我們特別注意,可見這個毛病太深重。佛多次教我們要“觀身”,就是要觀察自己,反省檢點,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那與我們不相幹。修行是修清淨心,時常想找別人的毛病,自己的心如何能清淨!這對自己的道業有很大障礙。“道業”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合理合法,業就是生活。若我們的生活能如理如法,則生活多麼快樂、幸福、自在。所以,道業就是幸福快樂圓滿的生活,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佛教導我們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達到圓滿的生活;佛經教我們生生世世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很自在。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
第六、“樂于恬默。”恬默是清淨,身心清淨。清淨的樂是真樂,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體會的。世間人只知道歡樂場所的快樂,其實那是刺激,不是真樂,所以歌舞過後,樂就消失了。安靜的快樂像泉水一樣,從內心發出如泉湧般的喜悅,即佛經常說的“法喜充滿”。《論語》一開端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同悅)是由內心發出的,樂是從外在的刺激而感受的。清淨之樂才是真樂,所以要能體會清淨之樂,喜歡享受清淨之樂。
第七、“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我們的生活行爲,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是圓滿高度的智慧。佛與大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的。“樂于恬默”是定功。“禅悅”是禅定中所感受的喜悅,即是清淨心。定心中的喜悅表現在生活工作上,表現在處世待人接物上,這是高度的智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八、“若欲于彼諸衆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以上八句開示,前七句說明“自分”,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第八句說明幫助別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化衆生。自己先要成就,而後生起大慈悲心,幫助一切衆生。衆生沒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淨空最初接觸佛法時,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學佛與出家的人說不出這句話,方先生讀經研教享受法樂,才懂得其中有真樂。世間人心不清淨,欲望很濃,貪嗔癡慢天天增長,怎知定淨安樂的樂趣,他們沒有這種常識與經驗。我們得到真實快樂,得到真正幸福,一定要告訴還不明了的一些衆生。這是我們應當幫助他們的,而心態上必須遵守“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菩薩心裏絕不因爲弘揚佛法,利益衆生,而希望衆生對自己恭敬、供養、承事。若有此念就錯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增長貪嗔癡慢,清淨心與定慧都沒了,所造的必是惡業。“不著名聞利養果報”,決不能將這些放在心上。“以饒益事而爲上首。”弘法利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衆生得到最豐饒的真實利益。“饒”是豐富的意思。除此之外,決無自利的念頭,這才是“以無希望心行法施”。
“常爲衆生廣宣正法。”“常”是不間斷的。菩薩爲衆生演說大乘佛法的心,確實沒有中斷。即使事上中斷,那是緣不具足,因爲沒有人啓請,菩薩就不能說法。有人來請,不能推卸,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世出世間聖人,常教我們要冷靜的思惟、觀察。凡是常贊歎我們的人,不見得是善知識,若聽了幾句贊歎的話,就迷惑顛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者往往有之。肯說我們過失的人,也不見得是惡人,因爲不曉得自己的過失,有人肯爲我們說出,這才是真正善知識。這個時代肯說人過失的人,愈來愈少,也許一生也遇不到。
在古代,有兩種人一定會說我們的過失,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師。他們見到我有過失,不能不說,他們有責任。其次最親密的同學才肯說過失,否則都是謙虛、客氣。佛在前文說,不說人的過失,不要找他人的缺點,但是真正好朋友是善心勸導、幫助,希望他能覺悟,這是可以說的。說過失必須記住一個原則,決不能有第叁者在場。成年人都要面子,在別人面前說他的過失會令他難堪,甚至反目成仇,這是傷害人的自尊心,說過者不可不知,所以要關起門,沒有第叁者聽到,這是忠言勸告。世法、佛法都講求這種方式,因此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說過失。我們唯一能檢點自己過失的方法,只有讀經。
現在很少人願意講這部經,原因是不但罵人,也罵自己。自己沒做到時,心裏很難過。現在有講經的法師,沒有講戒律的律師,因爲講戒律,自己條條戒都犯,講不下去了。但是,這些戒經真的能救命,說好聽的沒有用處。一定要將自己的毛病都說出,發露忏悔,提高警覺,後不再造,對我們才有真實利益,真的消業障,真正能得福。這些微細之行,實在是“失之毫厘,差以千裏”,不能不謹慎留意。下文是佛說明末法時期,修菩薩道的人之種種過失與造惡,我們應當深深的警惕。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未來後五百歲”即是指現代,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稱爲“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爲無智。”這是指修學大乘的人,凡是受菩薩戒的都稱菩薩。現在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薩戒都是當作菩薩,然而沒有智慧。
“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無論出家、在家,發心講經說法,供養很多就很高興,講得很起勁;若沒有供養,就沒有精神,臉上光彩也沒有,經也講不下去了,後面馬馬虎虎,念念就算了。我們確實遇過這些事,我初學佛時,聽法師大德講經,這種現象很平常;甚至有些法師講經前先談好價錢,一定要多少供養,討價還價。這些皆不如法,都是錯誤的,但是人人都這麼做,似乎就變成正常了。
有一年我應邀到邁阿密講經,曾居士跟我開玩笑說,“有很多仁波切來此地灌頂都定有價碼,每人灌頂一次收二十元美金。法師,您在本地辦皈依,價碼愈高,人愈多,他們認爲這是真的;若不收錢,就生疑心,大概不靈,人就不來”。由此可見,現代衆生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雖然風氣如此,我們仍要守住正法,不能因爲他們做得不如法,我也隨緣,那就錯了;隨緣須能導入正智。
“彼諸菩薩爲人說法。作如是心。”“作如是心”是存這樣的心態。“雲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于我。”親友就是佛法所謂的法眷屬。出家、在家的聽衆都皈依我,都作我的弟子;這不是皈依叁寶,而是皈依某一位法師,…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