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十念一念决生净土,阿弥陀佛本愿威神时时刻刻加持,只要自己的心愿解行与他相应,临终一定来接,此事实要决定深信不疑,乃一生中第一件大事。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释迦佛是本师,他出生在王宫,以世间人说,他是继承王位的太子,富贵两全。他觉悟世间功名富责虚幻不实,如昙花一现,看破事实真相,统统舍掉,乃出家修行。佛当年在世三衣一钵,过最低水准的生活,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对后世绝无欺骗,其所遗留的经教应深信不疑。

  佛在此经中讲到三福九品,定散二善。三福九品是散善,定善是念佛。修定善之法即是修念佛三昧,讲了三种,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佛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中都特别提倡持名念佛,可知在种种念佛法门中以持名最为殊胜,一心念佛,净念相继,谓之定善。在正助双修中属于正修。散善属于助修。“证”是佛给我们作证明,“赞”是佛为我们演说,对西方极乐世界极力赞叹,说明阿弥陀佛依正二报,令人生起欢喜羡慕之心。

  诸佛如来同心同愿,愿十方无量刹土一切苦难众生皆能即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今天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实现了诸佛如来的心愿,所以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异口同音皆来劝勉十方一切凡夫念佛求生净土。

  罗什大师所译的阿弥陀经将十方佛赞简化为六方,四维免去了。文字省略,而意义则包括十方。玄奘大师所译保存梵文原貌仍为十方,无量寿经亦为十方佛赞。这些经文皆证明释迦佛所介绍西方世界完全真实,共同劝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得生,等于一切诸佛给我们授记,也就是对我们决定得生提出保证。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这些话是善导大师说的,在中国佛教史中有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中国人最有福报,诸佛菩萨在中国应化史迹最多,所知弥陀化身就有善导、永明延寿、丰干和尚。还有身份未泄露的,无从揣测。佛菩萨常常示现在人间,可惜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此处说“仰愿”是极尊敬的语气,与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礼敬诸佛”一样,我们是未来佛。佛菩萨礼敬众生,而众生并不礼敬诸佛。“一心唯信佛语”,净土五经皆是佛说,决定要信仰。不顾身家性命,下定决心,依照经中所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去作,佛叫我们舍的就舍,叫我们作的就作,叫我们放下的就放下,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去,这才是真正随顺佛的意愿与教诲,佛的意思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快快成佛。往生西方世界就是最快成佛的道路。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现未无所不知就是成佛。若能把这一段教导作到,佛就承认我们是他的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

  “一切行者”包括九界众生,上至等觉菩萨,如文殊普贤,下至恶道众生连五逆十恶均包括在内,“但能依此经”,“此经”指往生极乐不退成佛之经典,如净土五经之任何一经。要深信不疑,依照经典修行,这一生必有成就,如此作必不误众生。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相信佛语?因为佛是圆满的大慈大悲的人,焉能误导我们。况且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的话最真实。

  佛以下等觉菩萨、三贤、十圣、罗汉辟支佛等智慧未达圆满,仍在学地,尚有正习二障未除,“二障”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正”是讲现行,亦即起作用,“习”是习气,到了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他仍有正习二障,但是很微薄,虽微薄,仍属障碍而不能成佛,如除之即圆满菩提。此处劝勉我们要相信佛语,信心由此建立,此一生往生有望。此等凡圣五十一位菩萨,包括声闻缘觉,长期接受佛的教诲,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佛的教意,尚有所不知。“虽有平章”,“平”是“平等”,见解与佛平等,“章”是“明显”,显露其思想见解行持与佛一样,尚须由佛证明。菩萨讲经要得佛的认可才算数。菩萨说经总不如佛,学佛人要依靠佛。净土三经是佛亲口说的,华严楞严都比不上。况且又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证明与赞叹,无论任何人批评三经,都不要理会,纵然是等觉菩萨所说,你也不要相信。又菩萨所说,佛同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佛不同意,就说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可者,就如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无记”是无所谓善恶,“无利无益”是没有好处。

  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凡有所说,佛如同意给予印可,并说“如是如是”,亦等于佛说,可以流传后世。只要佛同意,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教”是教诲,“正义”是道理没有错,“正行”是行持,“正解”是理解,“正业”是行业,“正智”是理智,非邪知邪见,以此六项作为正法的标准。佛经除佛之外,还有四种人说的,佛经是开放的,如其所说的宗旨意趣与佛相同亦等于佛说。因此佛法中有“三法印”及“一法印”,“法印”即“标准”。小乘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佛弟子与天、人所说,如其内容合乎此三法印,佛均予认可,与佛说无异。大乘只有一个标准即“实相”。“实相”即事实真相,佛在大乘经典所说均为实相。大众不需要问菩萨定其是非,菩萨都不必问,菩萨以下更不必问。令我们要信心坚固,在修学过程中绝不动摇,不为外缘所碍。念佛求生净土连菩萨都不要问。念佛往生是诸佛如来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佛今天虽不在世,佛的经典存在世间,我们读到经典,与亲闻佛说法,无二无别。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这是第二次遇到“仰劝”二字,说的非常恭敬诚恳。劝一切有缘往生者,对此经典能信能愿能行的人就是有缘之人。若菩萨所讲的与净土三经不相应,亦不要相信,免得发生障碍退失信心,把这一生往生净土决定成佛的殊胜利益错过。不往生则决定轮回,因见思烦恼不能断,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见思才能出三界,三界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惟独此一法门,蒙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不要断烦恼,只要伏住烦恼就行,叫“带业往生”。禅宗到最后,临终时念佛求生净土,参看禅门日诵与百丈清规即可明了。密宗到最后也是念佛,教下更不必说。为什么临终都念佛求生净土?知道其他法门都走不通,在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最后一段有提及此类非专修净土者,亦能往生,品位高下,看其工夫浅深。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指这些非专修净土者。专修大乘者往生是否可靠?如有真实工夫专不专修都可靠,若无真工夫,则专修可靠,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还是专修靠得住,不要杂修。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此“自心”即自信心,自己对自己要完全相信,才不会受他人影响。蕅益大师说,信愿行中之信,要相信自己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今借阿弥陀佛之助使我在一生中圆满成佛,顺从佛在经典上的教导,认真修学。永远除去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此疑错中略举几端,要特别小心。“别解”,同样学佛,依据不同的经典,不同法门,故见解不一样。“别行”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念佛取执持名号方法而他人采观经之观想方法,行不同,必有妨碍。其他经典可以参考,了解其理论方法因果,而我自己修行则专持名号,绝不受其影响,这就对了。“异学”,学的不同。“异见”,见解不同。“异执”,执著不同。本经是教我们一切放下,专门执持名号,不为一切外面境缘所动摇退失自己本来的行愿。否则这一生又空过了。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此处问的意思是说凡夫智慧浅薄,惑障深重,如果遇到修学宗派法门与我们不相同的人,故意为难我们,还引经据典,证明罪障凡夫不能往生。我想念佛同修在修学过程中会常常遇到。如何对付这些故意为难之人,同时也要坚持我们的立场。大师在下面有一大段极为精要的答辩。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

  大师解答此问题颇为详尽。过去陈健民老居士曾费了很多时间,查了许多经论,查不出经中有“带业往生”字样,并在刊物上发表言论。因此有许多修行多年的老居士听了他这番话也动了心。善导大师在一千多年前老早就看清楚,所以他的答复是:“仁者虽将经…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